孩子只背“干巴巴”历史?深挖这些概念,帮助孩子学会真正理解!

芷说课程 2024-10-30 04:12:13

在辅导孩子复习历史时,不少家长可能会发现,孩子看似记住了很多知识点,能把改革、战争、政策这些关键词说个一二,但若问“为什么会发生?”“对历史进程有什么影响?”孩子常常答不上来。这种情况并不罕见,尤其是面对初中的历史课本时,学生们往往容易停留在表面,把知识点背得滚瓜烂熟,却缺乏对事件背景、历史逻辑的深入理解。

那,问题究竟出在哪儿呢?我们来聊聊这里面的“门道”。

1. 只背不理解,历史复习的“陷阱”

很多学生复习时常有一种误解:只要背过了,就是“学会了”。这让人想起了小学生背九九乘法表,背是背下来了,但能不能灵活运用却是另一回事。同样的道理,历史知识点再多、背得再牢,如果无法理解历史背后的逻辑,终究还是表面功夫。想想看,如果孩子只会说“某某年发生了什么”,却无法说出“为什么会发生”“带来了什么影响”,这无疑是在做“无根之学”。

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某次改革,这样的大事件往往不是“拍脑袋”做的决定,背后总有社会、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原因推动。孩子如果只记住了“这年做了这个决定”,但不了解“这个决定为什么做”,那未来再学类似的知识点时,恐怕还是会觉得“死记硬背”很吃力。因为,他们不懂历史是怎么一步步走过来的。

2. 学习历史需要从“大局”出发

历史的魅力不仅在于记住事件本身,还在于理解事件之间的联系和发展逻辑。换句话说,孩子们需要从“历史是如何一步步发展”的视角来理解这些知识点。正如一些教育专家提到的,历史学习不应该是零散的知识积累,而是一种动态的理解。举个例子,战争并非单独存在的事件,它往往是多方面矛盾激化的结果,甚至背后可能隐藏着经济、外交等多种因素的博弈。学生如果能理解这些“动机”,便能从根本上理解历史发展。

为了帮助孩子们建立这种“大局观”,我们可以鼓励他们把每一个重大事件都想象成一条条线,最终汇聚成一条历史的“河流”。这样,他们不仅能记住事件,还能理解它们在历史长河中的意义和位置。家长们或许会想,怎么能把这么大的历史脉络讲明白?其实,专业的方法是“串联”——即通过时间线把事件串起来,让孩子在复习时不仅了解事件的表象,还能理解事件间的关联。

3. 学会提问,让孩子“打破砂锅问到底”

要想让孩子对历史概念有更深入的理解,培养他们的“打破砂锅问到底”精神尤为关键。很多孩子在学习时习惯于接受老师讲解的“标准答案”,缺少质疑的意识。家长们可以有意识地让孩子提出问题,比如:某次战争真的只因为领土问题吗?某项政策又是否仅仅是为了“强国富民”?这些问题的提出和探索往往能帮助孩子更深层次地理解历史。

国际思维导图导师毛昕辰老师,在帮助孩子们复习时,常常提到“问题链”技巧:即围绕一个事件提出多个不同角度的问题,引导孩子从更多维度来理解历史。家长们在辅导时也可以试着使用这一技巧,不断引导孩子思考“这个事件的背景是什么”“这个决定的影响会不会持续很多年”之类的问题,慢慢培养他们追根究底的思维方式。

4. 引导孩子自主复习,把握整体框架

光理解还不够,孩子要能自主复习,把握历史的“整体框架”。很多孩子的复习习惯是翻一页记一页,等到快考试了,发现每一章都记得挺清楚,可一到答题却不知道从哪儿开始。其实,他们缺乏的是一个历史的“全景图”,就像拼图一样,既需要细节又要看整体。

这个时候,不妨建议孩子尝试使用思维导图,把学过的历史事件按照时间顺序和主题分门别类地整理出来。这样,孩子不仅能清楚地看到每一件事的来龙去脉,还能随时掌握知识的“全貌”。有人可能会问,思维导图是不是很复杂?其实,简单到可以用一个圆圈加几条线来表示,关键在于帮助孩子梳理清楚“每件事在历史发展中的位置”。

5. 最后,给家长的一点温馨提醒

有时候,孩子对历史学习的态度也会受到家长的影响。如果家长自己也对历史感到枯燥、难以理解,孩子也可能缺乏兴趣。所以,在辅导时,家长可以尝试分享自己对一些历史事件的看法,或一起探讨一些“大人视角”下的历史趣闻,尽量让整个复习过程轻松、有趣,甚至带有一点小小的“冒险”成分。让孩子感受到,历史并不只是死板的时间和事件,而是“活生生”的智慧和经验的积累。

其实,历史就像是一本复杂的“人性教科书”,每一个历史事件、每一个政策背后都有着丰富的故事和深刻的影响。孩子们需要的,不只是背下来几个知识点,而是懂得历史为什么会是现在这样。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能让家长们在陪孩子复习历史时找到更有效的方法,帮助孩子打破知识的“表面”,走向历史的“深处”。

1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