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电影重温之《莫扎特传》:人间配不上莫扎特

影视在左 2024-04-13 22:49:56

4岁写协奏曲,7岁写交响乐,12岁写大型歌剧,看乐谱过目不忘,作曲一气呵成,可以轻松创作任何体裁与形式的音乐作品……莫扎特是无可置疑的音乐天才。

也许没有人能完全还原真实的莫扎特,但1984年上映的电影《莫扎特传》选择了一个别出心裁的视角用艺术化、戏剧化的手法,借由莫扎特在维也纳时期最大的敌人萨里埃利之口塑造了一个天赋异禀的绝顶天才。

影片不仅再现了莫扎特《后宫诱逃》《费加罗的婚礼》《魔笛》《安魂曲》等名作的创作背景与作品际遇,也让莫扎特的才华和天分呈现得更加淋漓尽致、生动形象,并剖析了天才不容于世的人生境遇。

在影片中,莫扎特没有对手,但遍布敌人。莫扎特卓越的天赋与灵性在当时的维也纳无人可及,那些庸碌之辈或者是嫉妒他的人便成了他施展音乐才华最强大的障碍与陷阱,某种程度上也是联合绞杀他的群凶。

出于嫉妒,也为了维护他自己的声名、地位,萨里埃利表面装作是欣赏莫扎特,实际却利用自己的权势和影响力,暗中使坏,恶意删改莫扎特的作品,让莫扎特在维也纳宫廷没有立锥之地,得不到宫廷乐师的俸禄。

此外,莫扎特创作的优秀作品,比如歌剧《后宫诱逃》、《费加罗的婚礼》等名作,也因为萨里埃利等人的阻挠,只能演出寥寥数场,上演日期不超过一周,作为历史上最早的自由作曲家,这种作品无法上演的情况更是断绝了莫扎特的经济来源。贫病交加的莫扎特在35岁那年就撒手人寰。

吊诡的是,对一个人最高的认可,可能不是亲友的称赞,而是敌人的崇拜与迷恋。在影片中,萨里埃利亲口说莫扎特是他的偶像,自认是自己的嫉妒与诡计谋害了莫扎特,但他也不讳言莫扎特是一位天才。“(莫扎特的创作)草稿完全没有任何修正(初稿即终稿),他只是写出脑中的音乐,一页接着一页,好像他在听写上帝的旨意一样,而这是前所未见的悦耳音乐。”

作为一部横扫奥斯卡各项大奖的电影,《莫扎特传》有很多经典场景。其中,影片最能呈现莫扎特超凡天赋一幕是:莫扎特在临终之前,因为病痛、高烧躺在床上,让萨里埃利为《安魂曲》的最后几页记谱,但身体状态良好的宫廷音乐大师连为重病的莫扎特记谱都力不从心。而影片最让人唏嘘悲叹的一幕则是:莫扎特去世后,连一副棺木都没有,被随意抛掷在公共墓地。

在影片的最后,萨里埃利痛斥了他和其他阻碍莫扎特放飞音乐才华之人的作为,“我代表全世间所有的庸才,我是他们的英雄,我是他们的圣人,到处都是庸才,我宽恕庸才的罪。”

如果真有天堂或神界,那么莫扎特一定是下凡历劫的天使,这样的天使人间不配拥有太久,他短暂的一生更像是上帝把他暂借给人间的时间。

在他短短35年的人生中,为人间馈赠了600多部(首)不同体裁与形式的音乐作品,包括歌剧、交响曲、协奏曲、奏鸣曲、四重奏和其他重奏、重唱作品,大量的器乐小品、独奏曲等,几乎涵盖了当时所有的音乐体裁。

虽然莫扎特在世时没有取得世俗的功名利禄,但莫扎特的才华与成就不是昙花一现的财富与声望,而是在人间长久流传的音乐作品。

不严谨地说,每个人可能都会有意或无意的触及到莫扎特的音乐。也许是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了解过,也许是对莫扎特作品的用心聆听中感受过,也许是在大量使用过莫扎特作品的影视、音乐等文艺作品中邂逅过,甚或只是在一个偶然路过的街角,听到咖啡馆中飘出的一段旋律……总之,莫扎特用音乐抚摸过无数人的耳朵,润色、丰盈了人间的声音。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