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离婚后和61岁大哥搭伙,他每月只给400当家用,还说自己吃亏了

不写散文诗 2025-01-16 12:46:35

文|翎谕

本文声明:本文为短篇小说,内容纯属虚构,请理性观看

前言

和第一位丈夫离婚,我们双方都没有错,只是我不能为他生孩子,实在不好意思拖累对方,便选择了放手,这些年来一直独身一人。

本以为下半辈子就这么过了,可谁知退休后被朋友说服,和一位61岁的丧偶大哥搭伙过日子。起初他表现得勤快能干,让我觉得晚年终于有了依靠。

可是谁能想到,这位看起来老实巴交的大哥,每月六千多的退休金,却只愿意给我四百块钱当家用,还振振有词地说自己吃了亏。

01

那天整理柜子的时候,我又看到了那张泛黄的结婚照。照片里,我和前夫小张穿着老式的婚纱礼服,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看着照片,往事如潮水般涌来,我忍不住坐在床边,陷入回忆。

那是1990年,我26岁,在纺织厂做统计,小张是厂里的机修工。记得第一次见他时,他正在帮我修理坏掉的计算器,认真的样子让我心动。

那时的爱情就是这么简单,几个眼神的交汇,一句关心的问候,就足以让人魂牵梦萦。

结婚后的日子平淡而幸福,小张待我很好,虽然工资不高,但每个月总会给我买一支口红或一件衣服。

我也是贤惠的妻子,每天变着花样给他做可口的饭菜。那时候,日子虽然清苦,但和和美美,让人感到踏实。

可好景不长,结婚两年后,我们还没有孩子的消息。起初,大家都以为是缘分未到。

但随着时间推移,我开始感到不安,便去医院做了检查。那天,我永远记得,医生拿着化验单,一脸为难地告诉我:“你的输卵管有问题,很难怀孕。”

这个消息犹如晴天霹雳,我哭着回家告诉小张,他抱着我说:“没关系,咱们不要孩子也行,只要有你就够了。”可我知道,在那个年代,一个不能生育的女人意味着什么。

每次看到小张抱着邻居家的孩子玩耍时脸上慈爱的笑容,我的心就像被刀割一样疼。

思来想去,我做出了决定。那天晚上,我煮了一桌小张爱吃的菜,等他吃完,我轻声说:“小张,我们离婚吧。”

他的筷子啪嗒一声掉在地上,不可置信地看着我。我强忍泪水解释:“你还年轻,应该找个能生孩子的女人重新组建家庭。”

小张死活不同意,但是我还是坚持离婚。离婚后他执意要把我们一起住的房子留给我,说这是他唯一能为我做的事。就这样,我在30岁出头时,开始了独居生活。

从那以后,我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工作中。看着同事们一个个有了孩子,一起带孩子上学、参加家长会,我也曾在深夜里偷偷流泪。

但日子总要过,我渐渐也习惯了独处,甚至开始享受这种清静。直到退休,我都保持着这样的生活状态。

02

“巧芳,你这样一个人过可不行啊!”我的老同事王姐来家里串门,看着我收拾得干干净净的屋子,忧心忡忡地说。那是去年冬天的事,我刚退休不久,正琢磨着怎么安排以后的生活。

“我这不挺好的吗?一个人自在。”我笑着给王姐倒了杯茶。可王姐却一脸严肃:“现在是挺好,要是以后生病了,连个照应的人都没有,多让人心慌啊!我给你介绍个人吧,是我们小区的刘大哥,今年61岁,老伴儿不在了,为人老实本分。”

我连连摆手,但架不住王姐软磨硬泡。就这样在一个周末的下午,我见到了刘浩军。他穿着一件深蓝色的夹克,头发梳得整整齐齐,一看就是个讲究人。寒暄几句后,我们相约去附近的公园散步。

边走边聊中,我了解到刘浩军的故事。他的妻子因为癌症去世,留下一个上高中的儿子。

这些年,他一个人把儿子拉扯大,供他上了重点大学。说起儿子,刘浩军的眼里闪着骄傲的光:“现在孩子在北京工作,虽然工资不错,但房价太高,我得再攒几年帮他付首付。”

听着刘浩军讲述这些年的经历,我不由得对他肃然起敬。一个男人,能把家务操持得井井有条,还能独自把孩子培养成才,确实不容易。

我们见面的次数多了起来,他会给我带自己腌制的咸菜,我也会给他织些围巾手套。

春节前,刘浩军来我家帮忙贴春联。看着他认真的样子,我突然觉得,或许可以试着和他一起生活。

当他小心翼翼地问我要不要搭伙过日子时,我没有犹豫太久就答应了。毕竟这个年纪了,也不图什么轰轰烈烈的感情,有个互相照应的人,也是不错的选择。

我把这个决定告诉王姐时,她高兴得差点跳起来:“我就说刘大哥人不错吧!你们要好好珍惜这个缘分啊。”看着王姐开心的样子,我也由衷地笑了。或许,这就是生活给我的第二次机会吧。

03

过完春节的一个周末,刘浩军搬进了我家。那天阳光正好,他拎着两个箱子,里面装着简单的衣物和日用品。

看着他把东西一件件往衣柜里整齐地摆放,我的心里五味杂陈,既有对新生活的期待,也有些许忐忑。

“巧芳,你这儿东西摆放得真整齐。”刘浩军环顾四周,脸上露出赞赏的神色。

我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笑:“一个人住久了,就喜欢把东西都收拾得井井有条。”他点点头:“以后家务活你就别动手了,我来做。”

果然从第二天开始,刘浩军就展现出了他的勤劳。每天清晨五点半,他就起床去菜市场买菜,回来给我做早饭。

清粥小菜,有时还会包些馄饨。厨房里传来锅铲翻炒的声音,不时飘来饭菜的香气,让我感受到了许久未有的烟火气。

家里的地板每周都拖得锃亮,窗户也擦得一尘不染。我常常觉得,老天待我不薄,又给我找了个这么好的伴儿。可是这样的好日子没过多久,一些小问题就开始显现出来。

我发现每次去超市,都是我在付钱。日用品、水电费,也都是我在支付。我想着,可能刘浩军刚搬来,还没适应,也就没说什么。可一个月过去了,两个月过去了,他始终没有主动提出要分担家用。

终于有一天,我鼓起勇气开口了:“老刘,咱们商量个事呗?”他正在择菜,闻言抬起头:“什么事?你说。”我斟酌着用词:“咱们一起生活,开销也不少,要不你每个月出点钱?”

刘浩军沉默了一会儿,说:“也行,我每个月给你四百块钱,够吗?”我一听这个数字,心里咯噔一下。现在物价这么高,四百块能干什么?但看他一脸认真的样子,我也不好说什么,只能点点头。

04

日子一天天过去,我越发感觉四百块钱实在不够用。光是早市买菜,一个星期就要二百多。更别说米面油盐酱醋茶这些日常用品,还有水电费、煤气费。每到月底,我都要自己再贴上不少钱。

有天做饭时,我发现酱油用完了。我对刘浩军说:“老刘,咱家酱油没了,你去买瓶酱油呗?”他却说:“不是刚给你四百块钱吗?你去买就行了。”这句话让我心里很不是滋味。

我忍不住说:“四百块早就用完了,现在物价这么高,光买菜就不够用,更别说其他的了。”刘浩军放下碗筷,脸色有些不悦:“我天天给你做饭、打扫卫生,还要出钱,这不是我吃亏了吗?”

这句“吃亏”让我愣住了。我住的是自己的房子,他来了之后,我承担了大部分开销,他居然说自己吃亏?一时间,我说不出话来,只觉得心里堵得慌。

有一次,他的退休工资单不小心从口袋里掉出来,我才知道他每个月有六千多的退休金。想到他只给四百块家用,还说自己吃亏,我心里的失望难以言表。

我又一次找他谈这个问题:“老刘,你退休金有六千多,能不能多出点家用?现在样样都涨价,四百块实在不够。”

没想到他一下子就急了:“我那点退休金,要攒着给儿子付首付,现在北京房价那么贵,我不能看着儿子买不起房啊!”

这次谈话后,我们之间的气氛明显变得紧张起来。他做饭时不再哼小曲,我看电视时也不再跟他说笑。那种熟悉的独居生活的寂寞感又开始悄悄爬上。

原本以为找到了一个可以互相扶持的伴儿,没想到却因为钱的问题,把单纯的感情变得复杂起来。

看着刘浩军小心翼翼地数着钱,盘算着每一分开支的样子,我忽然明白,他的心里,可能从来就没有真正装下过我。

05

那是一个周末的下午,我去小区花园散步,遇到了刘浩军的老朋友老孙。寒暄几句后,老孙提起了往事,让我对刘浩军有了新的认识。

“浩军这些年不容易啊,”老孙叹了口气说,“他妹妹和弟弟都在农村,家里条件很差。他妹妹考上大学那年,家里连学费都拿不出来,是浩军一个人咬牙供的。后来他弟弟也考上了,他就更苦了,一个人要养活一大家子。”

听着老孙的讲述,我的心情很复杂。原来刘浩军年轻时就过着省吃俭用的日子,工资除了养家,还要支持弟妹上学。这些年来,节俭已经成了他骨子里的习惯。

“他老伴去世那会儿,孩子正上高中,医药费花了不少。”老孙继续说,“那时候他自己天天就咸菜配馒头,省下钱给儿子补课。现在儿子在北京,他又开始攒钱要帮忙付首付。这些事他从来不跟人说,我也是做了几十年朋友才知道。”

听完这些,我站在花园里许久没有动。夕阳的余晖洒在树梢上,我想起刘浩军每次去菜市场,总是挑最便宜的菜买,看到超市打折的日用品,一次买好几份囤着,原来这些习惯都是被生活磨出来的。

回家路上,我又想起他每天清晨五点多就起来买菜做饭,认真打扫房间的样子。虽然给的钱少,但他用行动在付出。这让我的心情更加复杂,既心疼他的不容易,又难以接受他把“四百块”当成天大的付出。

晚饭时,我偷偷观察刘浩军。他依然专注地择着菜,看着他布满皱纹的脸,和有些驼的背,我忽然意识到,他的人生已经被多年的责任和压力压弯了腰。

可是当他说“我吃亏了”的时候,我的心还是会隐隐作痛。我能理解他的不容易,但他却没有理解我的付出。这种心理上的落差,比金钱上的分歧更让人难受。

深夜,我躺在床上辗转反侧,想着这段时间发生的种种。清晨,我做了一个决定,要和刘浩军好好谈一谈。

“老刘,我们聊聊吧。”吃过早饭,我看着他说。他放下报纸,点点头。我把老孙告诉我的事说了出来,然后轻声说:“我能理解你的难处,也佩服你这么多年的坚持,但是感情是相互的,不能光算计付出和索取。”

刘浩军沉默了很久,终于开口:“巧芳,对不起。我这人就是这样,年轻时穷怕了,攒钱的习惯改不了。我知道四百块太少,但我总想着要给儿子攒钱,他在北京买房不容易。”

他低下头,声音有些哽咽:“这些年,我习惯了什么都自己扛,也习惯了省吃俭用。我知道自己理亏,但真的改不了了。”

听到这里,我忽然释然了,我们都已经年过半百,性格和习惯都已经定型。与其互相勉强,不如好聚好散。

“老刘,要不我们分开住吧。”我平静地说,“你搬回自己家去,我们还是朋友。这样可能对我们都好。”

他抬起头,眼里有欣慰,也有不舍:“你说得对,与其闹得不愉快,不如好聚好散,这几个月真的很感谢你的照顾。”

送他离开时,夕阳正好。我们相对而立,他说:“你是个好女人,只是可惜我们缘分不够。”我笑了笑:“没什么可惜的,能遇见就是缘分。以后你要买什么东西打折,我还会告诉你的。”

目送他走远,我转身回家。推开门的瞬间,熟悉的独居生活再次向我招手。这一次,我的心里没有失落,反而充满平静。有些人,有些事,经历过就好,不必强求圆满。

回想这段经历,我更加明白:晚年的幸福,不在于一定要找个伴,而在于遵从内心,活出自己。即便一个人,只要心里有阳光,生活也会充满温暖。

本文声明:本文为短篇小说,内容纯属虚构,请理性观看,配图来自网络

0 阅读: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