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臣伊尹,他是如何成为第一宰相?又是如何帮助帝王巩固王朝的?

漫聊小知识 2024-08-18 00:07:51

成汤灭亡夏朝,建立商朝,伊尹是他的得力助手。成汤死后,伊尹还为商王朝的巩固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使“诸侯归殷,百姓以宁”,商朝进入极盛时期。

伊尹是中国历史上最贤德的宰相之一,也可以说是后世所有宰相的楷模,后代的好宰相,都被形容为有伊尹之贤。

然而,伊尹的出身却相当低微。

那么,他是如何一步步成为第一宰相的?都做出了哪些贡献呢?

起于奴隶之间

伊尹(约公元前1751—前1649),名挚,自幼聪明过人,长大后博学多才且胸怀大志。他常钻研治国施政之道,洞察天下形势,认为夏王朝日趋腐败,已是难撑危局,政权更迭是大势所趋。

商族虽仅以70里之地起家,但发展势头很旺。商汤对外广结邻族,对内深得民心,天下之势,灭夏必商。于是伊尹以助汤灭夏为己任,故孟子说:“伊尹,圣之任者也。”后世所建“任圣祠”,盖本于此。

他在为有莘国国君当奴隶作厨师期间,一次薛国国君的仲虺到有莘国,发现伊尹通晓天下大事,是难得的治世人才,想把他买回国去委以重任,有莘国国君不同意,仲虺便赠给伊尹一些财物让他赎身为民,购置田产,暂且安身。

后来薛国并入商国,钟虺被任为商的左相,他便向成汤举荐伊尹,说:“夏王无道,众心叛离,都把希望寄托在您的身上,如果您要成就大业,有一人不可不用,只是此人出身微贱。”

成汤说:“古代尧从民间选拔了舜,天下治理得井然有序。你只需推荐贤才,何必计较身世?”钟虺讲了伊尹的情况,成汤当即派人去有莘国聘请伊尹。有莘国国君见自己的奴婢被成汤看中,十分嫉妒,不肯放行,就把伊尹再次贬为奴隶。

成汤依钟虺的建议,派使者带厚礼到有莘国去求娶国君的女儿,有莘国国君欣然同意。钟虺继而又提出伊尹作陪嫁,有莘国国君才顺水推舟地答应了。

伊尹以陪嫁奴隶身份来到商国,先在厨房里干活。为了让成汤知道自己是个有本领的人,伊尹经常找机会接近成汤。

有时候他把菜做得很可口,有时候故意做得过咸或过淡,招惹成汤找他问话,并利用这种机会,用做菜打比方。他说:“做菜不能太咸,也不能太淡,只能把佐料放得恰到好处,菜吃起来才有味道。

治理国家也是如此,既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松弛懈怠,只有恰到好处,才能把事情办好。”一番话果然说动了成汤的心,成汤发现自己厨房里的这个奴隶确如钟虺所说,是个人才,遂解除了伊尹的奴隶身份。

后来,成汤又将他召入宫中,讨论天下大事。伊尹不卑不亢,落落大方,分析得既透彻又精到。商国的臣僚们无不佩服。成汤更是欣喜万分,深感相见恨晚。

成汤曾派人携带币帛酬谢伊尹,伊尹知道后懊恼地说:“我怎么能为成汤的币帛一类的礼物动心呢,与其贪图礼物而应聘,倒不如我在畎亩之中耕作,以尧舜之道为乐趣呢。”

伊尹的品格、志向使成汤对他更加敬重几分,遂破格“举以为己相,与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真可说是“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一步迈进了成汤政权的最高决策层。伊尹来到成汤身边,双方都感到如鱼得水。

成汤虚心求教,伊尹诚心献策。他畅言尧舜之道,总结历代为王者治理天下的得失,提出了切实可行的伐夏兴商策略。成汤深表赞同,完全采纳了伊尹的兴国方略,开始了为时3年的对夏作战准备。

辅助成汤灭夏

夏王朝统治中原400余年的时候,它的一个诸侯国商国只有70平方里那样大的一块地盘,国君是成汤。孟子说“汤以七十里”。但成汤国君能励精图治,发奋图强,关心民众,很有作为。

他在日常使用的一个铜盘上刻上“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几句话,表示要进取,以此来作为座右铭,激励自己不断奋斗前进。

当时夏朝的帝王为桀。桀是一个很荒残暴虐的人,日夜与妃子妹喜及宫女们饮酒作乐。妹喜爱听撕裂绢帛的声音,桀就亲手撕给她听以逗她高兴。他用人驾车,外出游玩,把老虎放到人多的闹市中去,以观看人惊恐躲避的状态而取乐。

桀加重剥削,不顾民众的死活,人民对他怨声载道。有个叫关龙逢的大臣,耿直进谏,桀大怒,把他杀了。大臣们个个吓得心惊肉跳,面如土色。

成汤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嚎啕大哭,痛心国之失去了贤才。桀借此理由,下达命令把成汤囚禁在夏台那个地方,也就是皇家监狱。

商国国君被囚,商国的群臣惊慌失措,伊尹更是焦虑万分。他终于想出一个营救成汤的好主意。他派人搜寻绝色美女,觅取各式各样的珍宝,送给桀。

同时,还私下重贿他的宠臣赵梁。夏桀看到商国进奉的珍宝、美女,喜不自胜,加之赵梁在一边美言,夏桀就把成汤放回去了。

此后,成汤更加坚定信心,要与夏朝决战。他在伊尹的鼎力相助下,内政上,宽以待民,轻刑薄赋,以发展农耕,笼络民心,积聚财力;外交上,同邻国修好,对夏桀的暴政进行揭露,展开政治攻势。

同时,还一方面给夏朝加送贡赋,伪装恭顺,麻痹夏王;另一方面由伊尹多次到夏朝了解情况,掌握了“上下相疾,民心积怨”的社会状况。

并且还暗中结交了被夏桀遗弃的元妃妹喜,开展了一些离间活动,又写了《女鸠》、《女房》两篇文章,将商与夏的优劣作了具体对比。

在交通通信十分闭塞的情况下,这些措施无疑都很重要而且具有一定的关键性。后来的军事家孙武将使用离间计称为“上智”,认为有上智者方能成大功,并引用“昔商之兴也,伊挚在夏”作为例证,充分肯定了伊尹在灭夏中的作用。

谋划好之后,商国在军事上又相继对夏的属国进行征讨兼并,完成对夏的孤立和包围,壮大自己的实力。商都毫附近有个小国叫葛,国力较弱,统治不稳,伊尹与成汤便以此为突破口。

先是指责葛伯不按时祭祀祖先,从政治上大张挞伐;继而以助祭为名给葛民以助耕和救济,使葛民对商感恩戴德;最后抓住葛伯反对助祭的把柄兴师问罪,一举灭葛。成汤说:“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不。”

一个人朝水里看,能看到自己的身影,视察百姓民情,能知道政治是否清明。伊尹听到了这句话,就感叹道:“明哉!言能听,道乃进。君国子民为善者皆在王官。

勉哉,勉哉!”意思是说,成汤真是明白人啊!能听取别人的言论,道行才能进步。君临国家,以民为子,实行善政,这是你成汤的责任,要努力啊,努力啊!《墨子·明鬼》中说:“汤以车九两(应为九十辆),鸟陈雁行。

汤乘大赞,犯遂下(夏)众,人之高遂。”《商书·汤誓》中还记载成汤向将士们发布了动员令。成汤率军先是征服了效忠于夏王室的韦(今河南滑县东)、顾(今河南范县)和昆吾(今河南濮阳县)。

接着,他与伊尹亲自统兵西向,把桀逐于鸣条(今河南洛阳附近)。由于成汤屡战屡胜,无敌于天下,商国日益强盛,威名远播,夏民如同“大旱之望云霓”一样盼望成汤的到来。

公元前1700年左右,伊尹看时机成熟了,便建议成汤联合各诸侯兴师伐夏,终于推翻了夏桀的残暴统治,灭亡了夏朝。各路诸侯推举成汤为天子,建立了商朝。

据《中国古代舞蹈史话》上记载:汤灭夏,自立为王,命伊尹作《大濩》来歌颂开国功勋。汤的后代把《大濩》作为祭祀祖先的乐舞。《大濩》至今在我国流传,为中国六大乐舞之一。

谋商朝富强

商朝建立初期,周边存在着许多大小不等的方国或部落,较为著名的是鬼方、土方、苟方等游牧部落。其中,鬼方在诸部落中势力强大。

这些方国或部落与商王朝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和交往,不少方国承认商王为他们的“共主”,有的还接受商的封号。

但这些方国或部落与商王朝也存在着矛盾和斗争,有些方国经常侵扰内地,抢掠财物和人口。灭夏后,商汤欲将夏王的宗庙迁走,就是把夏皇家的香火断了,伊尹认为不可,因而作《夏社》一文,说服了商汤。

这一点非常重要,真正的仁德之君,在改朝换代的时候能善待前朝王室家族,一般都能享国长久,否则就会出现因果相循,这不仅是中国历史的特有现象,全世界概莫能外。

那些把前朝王室或统治者赶尽杀绝的人,都是不仁之人,不仁之人一般都不能享有国家。成汤接受伊尹的建议,保留了夏朝的社稷祭祀,诸侯国或部落因而感商汤之仁德,纷纷臣服。

为了巩固新王朝,使之富强,伊尹在商汤的支持下,制定了各种典章,采取了一系列革新措施。

首先是废除桀的暴政。夏桀荒淫残暴,民众十分困苦。伊尹政治上主张“居上克明,为下克忠”。

他认为汤上台后,第一要务就是废除桀的暴政,要大臣和诸侯国国君“有功于人民”,为人民办好事,不得率遏众力,耗尽民力,不然就要严厉惩罚,甚至要罚作奴隶。伊尹指出:“明德则天下存,失德则天下亡。”

其次是考核官吏。成汤灭夏,从70里的一个小国,一下成为统治全国的大国,急需并延揽了大量人才,这就难免录用了一些不称职的投机分子。

孟子说汤“立贤无方”,就是说他没有按人的出身、才德进用。待时局稳定后,商汤命伊尹主持了对官吏的全面考核,此即所称的“三宅”,即“宅乃事,宅乃牧,宅乃准”。

宅就是度量、考察;事,是指办事的事务性官员;牧,是指牧民之官,即州长和诸侯国国君;准,即准人,是执法的官吏。伊尹“三宅”的范围,包括了全国所有的官吏在内,是一次普遍的考核。

考核出的优秀官吏被称为“俊”,受到重用,不称职和违法的被罢免,纯洁了官员队伍,政权得到巩固,生产得到发展。之后,伊尹辅佐商汤坚持“任官惟贤才,左右惟其人”。

整顿居民组织。夏桀时,“率割夏邑”。夏民的居邑遭到破坏,人民流离失所。伊尹认为,对他们进行妥善安置,是新政权刻不容缓的任务。

商灭夏后,对商民进行了重新编制,达到了“使万民乃有居”的目的。由国家来编制居民组织,让中央的“百官”进行管理,这就进一步打破了氏族血缘关系的聚族而居。

迁都西毫。成汤来夏后,又向西推进,其势力达于今陕甘地区。《诗经》上说:“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氐羌在今陕西西部、甘肃以至青海东部地区。

汤要对这样广大的地区实行有效的统治,在当时那种技术条件下,他设在豫东的毫都,实在是太偏于一隅了。

在伊尹的谋划下,商汤建国后,乃把王都迁到了居“天下之中”的伊洛地区,也就是“西毫”。商迁都“西毫”,既便于对全国施行统治,又便于对南北东西进行经济、文化和技术交流,吸取各方之长,从而促进了各民族的逐步融合。

同时,伊尹还帮助成汤努力发展农耕,开创丝织业,“伊尹以薄之游女工文绣”;铸造兵器;训练军队;主持规划建造偃师商城、郑州商城等商的王都。

规范统一了甲骨文;发展中医、中药,“撰用神农本草为汤液”,“闵生民之疾苦,作汤液本草,今医言药性,皆祖伊尹”,使商国国力大增。

所以《孟子·滕文公下》中有汤“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的记载,反映了商王朝在成汤的统治下,已经成为强盛的国家。

教太甲固权

成汤在灭夏后13年就病死了。王位继承,商朝前期基本上是世代相袭,辅以“兄终弟及”。

成汤死后,子外丙、仲壬先后即位,共在位7年,实际统治权力掌握在伊尹手中。此时商朝的统治日益巩固。仲壬死后,伊尹拥立成汤的嫡长孙太甲(又名祖甲)即位。

太甲在宫中长大,不知前辈创业艰难,沉湎于歌舞升平之中,连祭祀祖宗的仪式都懒得参加。伊尹一连写了《伊训》、《肆命》、《徂后》三篇文章,教他学习怎样做一个好的君主。

然而,太甲不听劝谏,在位的第三年就忘乎所以,认为自己身为一国之君,一切应服从于他。他任性、跋扈,以暴虐的手段压迫百姓。

伊尹见此情形,从商朝的长远利益出发,还是一再规劝,提醒太甲应对自己的行为多加检点,后见太甲毫无收敛之意,遂自己摄政治国,将太甲放逐到成汤坟墓所在地——桐宫(今山西万荣县西,另说今河南虞城东北)。

要他早晚面对祖父成汤的坟墓,聆听守墓老人讲述成汤如何创业的历史以及成汤订下的法律制度,教育太甲应以自己的祖父为榜样,勤俭为本,不要败了家业、国业。伊尹摄政治国,“以朝诸侯”。

太甲被放逐期间,伊尹继续对他进行耐心教育。他谆谆嘱咐太甲说:“不要坠失先祖之命经自甘堕落。就像田猎时要弓驽张开瞄准以后再放箭一样,治理天下要审时度势,然后再发号施令。”

在伊尹的耐心教诲下,太甲幡然醒悟,并深为自己过去的放荡暴虐而悔恨。他先是在桐宫的范围内关心老弱孤寡,尽自己的努力帮助他们。

应当做的事情,他立刻去做;不应当做的事情,不仅自己不做,看到别人在做也立刻加以制止。三年过去了,太甲悔过自新了。

于是,伊尹亲自率领文武大臣,捧着冠冕、王服,将太甲接回首都毫城,并郑重地将政权交付给他。伊尹的这一特殊处置,避免了王朝的危机,稳固了局面。从此,太甲接受教训,开始励精图治,修德为善,诸侯归心,百姓安宁。

伊尹嘉其行,乃作《太甲训》三篇,褒扬他的品行和善政。太甲死后,其子沃丁继位。伊尹历事商朝商汤、外丙、仲壬、太甲、沃丁五朝50余年。沃丁八年(公元前1649年),伊尹死,年100岁。

由于伊尹的辅佐,商代前期国家机器、政治制度臻于完善,社会也比较稳定,经济、文化都有很大发展。所以沃丁以天子之礼把伊尹安葬在商汤陵寝旁,以表达他对商朝做出的伟大贡献。

在商代,伊尹受到诸王隆重的祭祀,殷墟甲骨文中就有祭祀伊尹的卜辞,其地位几乎比于先王。继任辅臣咎单感于伊尹一生政绩,作《沃丁》一文,以为纪念。至太甲第四代继任者大戊继位后,任用伊尹之子伊陟为相。

关于伊尹放逐太甲,历史上另有一说。《竹书纪年》说仲壬死后,伊尹将太甲放逐于桐宫,自己即位为王达七年之久。后来太甲从桐宫潜逃出来,杀死伊尹,立伊尹之子伊陟、伊奋为相,“命复其父之田宅而中分之”。

《太平御览》亦说到“伊尹放太甲乃自立四年”。后世研究伊尹者也有人认为,王位人人欲得之,伊尹既然放逐了太甲,焉有不自立为王之理?但纵观伊尹一生的思想与德行,“自立”之说很难成立。

伊尹是个尊王不惟王的人,他尊重帝王,怀有帮助帝王平定并治理天下的大志,但又认为帝王也会犯错误,也需要教诲。商汤死后,他作《伊训》、《肆命》、《徂后》以教育太甲便是明证。

伊尹如果自立为王,早在幼年无知的外丙、中壬在位时即可取而代之,不必等到太甲时期。伊尹如果从太甲手中夺取王位,完全可在太甲即位时或者即位之初下手,大可不必再写文章苦口婆心地教育太甲。

伊尹是个文人,是个研究治国方略的学者,是个敢于逾越常规但骨子里忠心耿耿的大臣,他孜孜以求的是帮助有道之王得到并治理天下,从来没有流露过自做天下君主的野心。

孟子对伊尹的评价是:“禄之以天下,弗顾也;系马千驹,弗视也。”孟子还曾转述过伊尹的这样几句话:“与我处畎亩之中,由是以乐尧舜之道,岂若使是君为尧舜之君哉?岂若使是民为尧舜之民哉?”

意思是说,我自己躬耕于有莘之野,一个人欣赏尧舜之道,不如帮助现在的君主变为尧舜那样的人君,不如想办法让现在的人民都像尧舜时期的人民那样幸福地生活。

可见,伊尹不愧为是善于思考、能驾驭国家、懂得治国方略的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个贤德宰相。他追求的目标,不是为君主,而是为天下大治。

伊尹既是开国的功臣,又是数朝元老,集天下权重于一身,又能持衡守正,使诸侯服其忠,百姓乐其仁,帝王依其智,他自己还能享其寿,这在中国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

可惜的是,由于商代历史缺佚,没有更具体的资料来复原真正的伊尹,只在部分史书中有关于伊尹及其思想、著作的片断转述,这种转述集中见于《史记》、《竹书纪年》、《孟子》等各类典籍,令人获得的信息笼统模糊。

因而,他的形象几近于传奇。儒家的大圣人周公在摄政监国的时候就曾经引证伊尹的例子,说明自己摄行国政只是为了国家稳定,并不是为了夺权。

所以说,至少在周朝的时候,伊尹就已经成为一个宰相的楷模了,是好宰相的标准,而且,这种楷模的作用几乎影响了历代的好宰相。

从伊尹开始,中国宰相形成一个忠、正、勤、智、柔的传统。从传统哲学的角度看,宰相所起的作用相当于八卦里的坤,厚德载物,承载着国泰民安的希望。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