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英宗朱祁镇在中文互联网上外号多的可以和宋太宗有一拼。比如明堡宗、叫门天子,瓦剌留学生等等。仅仅凭借土木堡葬送大批文武勋贵和后期复辟杀死功臣于谦基本就把他的帝王评价的上限定死了。
明“堡”宗,网友对朱祁镇的亲切称呼
在1449年土木堡惨败之前,明英宗和他的广大臣子应该想不到,这个距离京城不远的地方居然成了整个大明王朝的滑铁卢。
土木堡离着关口就20公里,这一仗输的真憋屈
虽然这次惨败,皇帝要负很大的责任。但其实明英宗时期应对瓦剌战略是没有大的问题的。是朱祁镇的父祖,仁宗宣宗皇帝在执行休养生息并进行战略收缩时期没有把控好节奏,让东南西北的敌人短时间全部做大了。
蹩脚的“马上天子”朱祁镇又轻佻鲁莽的御驾亲征,加速了明军在北线的溃败。实际在土木堡之前明军在快速恢复战斗力,重回巅峰的明军和年轻皇帝是怎么走到了土木堡这条不归路的。
一代人的时间可以改变很多事土木堡之前的20年发生了太多事,让当时戍守北京的精锐力量并不多。要搞清楚皇帝为啥不做准备就把匆匆把一堆人拉到野外去“郊游”,还要看看宣宗到英宗之间的20多年发生了什么。
怀来县附近的土木堡遗址
1435年,明成祖看好的“好圣孙”年宣宗朱瞻基挂了。在位11年37岁短寿去世,仅8岁的儿子明英宗朱祁镇登上帝位。
仅留下2个男丁不到37岁的朱瞻基就驾崩了
此时的明朝,经过了他爷爷明仁宗朱高炽和父亲明宣宗朱瞻基的休养生息,总体保持了国家稳定的状态。但这样的休养生息,是以牺牲国家的国防利益和长远的战略安全为代价的。
这段时间最大的问题是宣宗战略收缩的太急太快了,导致后来明朝要一直为这些战略收缩丢掉的国家安全擦屁股。
看似强大的宣德正统年间的明朝国防形式面临巨大危机
朱祁镇刚登基的时候,英国公张辅就上书希望国家扭转宣宗以来的战略收缩态势,在外夷猖狂的几个方向保持适当扩张。
三朝元老张辅,明初战神,越南的征服者,最后一把年纪被明英宗坑死在了土木堡
英国公张辅在永乐一朝多次对安南用兵,基本把唐末就独立出去的安南收拾了。虽然这些年安南朝一直在搞游击,明军在安南待得非常难受。但这也是考验明朝国家定力的时候,既然付出了征服代价那就要做出流血牺牲的准备,要用几代人的时间消化的思想觉悟。
明初收复云南时,当地情况更加复杂,南诏大理等政权中原王朝是没有实际管理过的。但是朱元璋文武并用,用了2代人基本把云南变成了中国稳固的后方。而越南文化和中原接近而且有过被直接统治的历史,条件比云南好多了。
带着浓重中华文化印记独立的越南
不过明宣宗朱瞻基让安南的明军总撤退,让张辅非常郁闷。撤退后的明军没有震慑到安南人。安南人在明军撤退后马上发布平吴大浩,这篇檄文当中称:“一戎大定,四海永清”。
后来越南还蔑称中华是“北掳”,并一直对中国保持敌意,成了中国南部一个难缠的地缘对手。
除了安南,其他明朝其他地区也非常不安定。
山高皇帝远的西南有大量土司政权
在永乐年间很老实的麓川王朝在宣德年间大举向外扩张,吞并了明朝西南许多宣慰司,明代对西南的再次用兵又提上日程,明军的征战直到明宪宗时期才小告一段落,甚至明孝宗的生母就是明宪宗时期明军在西南战役的女俘。
在东北朱瞻基削弱奴儿干都司,瓦剌人开始扩张并将势力延伸到东北女真地区。
考虑到统治成本,东北地区也快速收缩,明军把主力撤到辽东
短短20年一代人的时间,南面越南明朝彻底退出,东北影响力下降,西南重新不稳定,更大的风险是明朝的老对手漠北的蒙古人。
草原西部的瓦剌人崛起严重威胁北方,他和中原王朝的纠葛要到清代乾隆时期才了结
由于一味的收缩,北方的瓦剌部逐渐统一了草原各部。连给明朝打工的兀良哈部也不是瓦剌的对手。整个个漠南漠北的蒙古逐部基本都给瓦剌人打服了。瓦剌还立了黄金家族的人做傀儡自己遥控草原诸部。
总体来说,宣德年间以休养生息为名进行的战略收缩,收缩的太快了在明朝国力没有完全恢复的时候,境外的瓦剌等势力越来越强大,边疆局势更加复杂。
土木堡惨败之前的明军在干啥,恢复战斗力并在南方北方战无不胜正如英国公张辅说的,敌方来去自如,就像星星之火,明军必须要练军重整了。
明军练手的目标就是靠近长城的鞑靼部,1434年,瓦剌部攻杀鞑靼太师阿鲁台后,阿岱汗率鞑靼余众西迁今内蒙古西部的阿拉善地区,借助明朝威势躲避瓦剌人的进攻。
但是这个阿岱汗不老实,还在不停的骚扰边境。十几年没有大规模集结的明军等到了练手的好机会。燕山卫卒起家的燕王府邸功臣蒋贵崛起,蒋贵之前在宣德年年间一直在西南服役,战功卓著,如今秣马向北依旧生猛。
将贵画像,他在宣德正统年间南来北往给明朝平定了一堆边患
1437年,阿岱汗部众侵扰甘肃边境,给了明廷征讨的借口。
1438年正统年间的大将王骥、任礼、蒋贵、赵安等集体出塞春出塞征讨。明军志在必得,士气极高向鞑靼人发动大举进攻,取得大胜。
明军骑兵
6年后,明军偏师又把入侵辽东的兀良哈人给揍了。这个兀良哈在明初不少时候都是吃明朝皇粮的公务员,明朝外包的骑兵队。不过由于在明朝和蒙古诸部中反复横跳,明朝皇帝看他们也不顺眼。
这样一来和明朝接壤的鞑靼人和兀良哈人都被揍了,重新爆发战斗力明军主力南下解决西南的麓川问题。
中原王朝在西南最远的开拓明朝对西南地区的开拓是古代封建王朝里很成功的。云南就是在明朝的开拓下成了西南稳固的边疆,明军也一直在西南改土归流。
但是明代中前期碰到了一个刺头麓川。
麓川是我国古代西南地区傣族先民为主的地方政权,主要活动地点在今云南西部的瑞丽、腾冲等地区。
明代西南势力范围,今天缅甸北部很多地区通行汉语是明代以来中原王朝影响力持续至今的结果
麓川首领思任法在正统时期已经非常强大,发展成为雄霸一方的西南小霸王,拥兵十余万,频繁的攻打西南地区的各个宣慰司。
面对这么桀骜不驯的麓川,明王朝在正统4年就集结军队准备进攻。但明代在云南的话事人沐王府摆不平麓川,让明朝西南地区的威信受到了很大威胁。
正统4年1439正月,朱祁镇命黔国公沐晟、左都督方政、右都督沐昂率师讨思任法。这次麓川打的很不顺利。沐晟、方政两位主帅的军事意见不统一,左右掣肘最后明军被麓川反杀,剩余的明军仓促撤回。
西南的土司兵熟悉地形,让第一次战争的明军吃尽了苦头
由于这一战打的不好,明军从北方调精锐的边军南下。只是皇帝没想到这次西南战役打了10年,最后他被蒙古人带到漠北去留学也没完全打完。
正统6年1441年。在北方刚揍完了蒙古的蒋贵任征蛮将军和总兵,兵部尚书王骥提督军务,一对老搭档再次率军进攻麓川。
这次南下的明军主帅和兵士下手极其狠辣,整个军事行动中前期就斩首麓川军五万余级。一路上还摧枯拉朽的烧毁了大量麓川的城寨。
最后思任法带着两个儿子逃到孟养,麓川都城被明军铲平。
西南小霸王被南下明军拿捏
不过这还没完,后面思任法被缅甸抓住,缅甸觊觎麓川的土地想用思任法换土地。一下子变成了明朝和缅甸之间外交纠葛。
1443年明军再次出征,明军统帅还是蒋贵加王骥。
明军抵达金齿后大破麓川和缅甸的联军。压力很大缅甸宣慰使最后交出了思任法,他在回京途中绝食而死。
北方边军在西南展现了碾压的战斗力
思任法死后,他的儿子思机法继续搞事。
王骥于1449年春明军渡过金沙江,思机法也终于消停了。
明军一直打到今天缅甸西北克钦邦以西地区
麓川战役明军一直打到孟养以西的孟那(缅甸西北克钦邦以西,靠近印度东北地区),是中原王朝自古以来在西南最远的地域。明朝花了十年时间才初步平定麓川,时间已经来到了1449年,土木堡之变的前夜。
兵者,国之大事,不可不察在明军的战略重心还在南面时,瓦剌人大举入侵了。这时候的皇帝心态很放松。他8岁即位已经十多年了,加上亲政的这几年,他看着明军战无不胜的从北打倒南,心里面肯定有一种唐宗宋祖不过如此的感觉。
战无不胜的明军给了朱祁镇自己就是唐宗宋祖的错觉
但是这10年的战争大部分他都在北京的皇宫中指挥的,有赖于明初三代留下的好的底子和大量能征善战的武将,中央的文官系统也比较给力,没有晚明那种只会党争的人。胜利来的太轻松了。朱祁镇完全忘了: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一战德军参谋部场景,一场战争怎么开始怎么结束需要经过周密的部署
战争这么严肃的事情,一定要谨慎。可是多年的成功经验让他飘了。朱祁镇在位期间的所有对外战争都取得了胜利,他对自己的军事能力莫名自信。
明代准备的最仓促结果最灾难的御驾亲征开始了。
灾难这一年瓦剌入侵,朱祁镇下达御驾亲征的动员令后。当即遭到了很多官员的反对。反对的理由比如主力在南方,北京、大同有坚固城防,再等等出击没有问题。而且瓦剌部和明军接触的少,之前打的大部分是鞑靼需要谨慎对待。
瓦剌首领也先,土木堡惨案的制造者
但是皇帝已经决定了,北京周围赶鸭子上架一般的聚集了大军,此时粮草军械都不足,这样的军队一开始集结就犯了兵家大忌。
明军这次军事行动非常的敷衍随意,皇帝嚷嚷着要御驾亲征,各方面准备不足就开拔了。去打仗还带了一大堆步履蹒跚的功勋元老。
明军耀武扬威的出发了
从这里看朱祁镇不一定是真的想去打仗,只是带着军事旅游团上前线给助助威,吓唬吓唬瓦剌的。要不明军里面一堆6 、70岁走路都不稳的老臣带去战场干什么。
带着这种儿戏的心态去北征,明军已经输了一大半,后面什么太监王振不愿因士兵踩踏自己老家庄稼导致行军路线变长都是枝端末节了。
朱祁镇估计想就是打了胜仗后让老同志看看。
瓦剌部几乎是全程监视着明军,最后下决心才发动突袭
结果到了大同发现,瓦剌已经打败了前线的明军。这支军事旅游团又开始慢悠悠的回京。很多人都看出来了这个状态打不了野战,真打起来要出大事,建议赶紧走居庸关入关,但是这么重要的建议被否决了。
最后大军都到土木堡离着关口就20公里,加点劲入关就没事了。硬是要在这鬼地方休整,瓦剌部几乎是全程未遂监视着明军,估计他们自己一开始也吃不准能不能打,毕竟听说是明朝皇帝御驾亲征,但看着这支装容懈怠的部队种种作死的行为后决定赌把大的。
被团团包围的明军很快陷入瓦剌人的屠杀
最后被瓦剌团团围住,后勤不济、士气低落、情报抓瞎的明军被一举击溃。明军部队大部分被打散,文臣武将班底团灭,很多在漠北草原和南方雨林都熬过来功勋武将莫名其妙的就死在这里。
明朝最精锐的三大营——五军营、三千营、神机营,被一波带走。景泰年间于谦重建了十团营,但是老兵死的太多战斗力再难恢复。
包括兵部尚书、户部尚书、吏部左侍郎、刑部右侍郎、工部右侍郎、督察院右副都御史等重量级人物在内,一共有66位文臣死难,开国和靖难的残留功臣集团几乎团灭,朝堂为之一空。
张辅半身像,开国和靖难留下的功勋基本被一战清零
1.英国公张辅:朱棣靖难第一功臣河间王张玉之子,四朝老将,战功赫赫。
2.成国公朱勇:和张玉齐名的东平王朱能之子。
3.恭顺侯吴克忠:恭顺伯吴允诚之子。
4.吴克勤:吴克忠弟弟,死后追赠遵化伯。
5.奉宁侯陈瀛。
6.西宁侯宋瑛:第一代西宁侯宋晟之子。
7.武进伯朱冕:靖难功臣第一代武进伯朱荣之子。。。
如果朱祁镇能出发前好好和军事主官沟通,听取他们的意见,做好后勤准备,结局或未可知。
朱棣留下的精锐火器部队团灭,火器丢了几万支
实话实说仁宣二帝都没有明成祖朱棣的战略眼光,战略收缩的太猛对北方边防布置也多有疏忽,为后人埋了雷。朱祁镇没有重视瓦剌的威胁犯了轻敌的错误。
但是朱祁镇孟浪、轻佻的把一次军事行动搞成武装郊游,在后勤、情报满眼瞎的情况下开战,这个锅他是怎么卸不掉的。更不用说8年他复辟处死功臣于谦。现代网友调侃他叫门天子和明“堡”宗一点都不冤。
土木堡之后的北京保卫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