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虎进村伤人,应急需要常态化思维|新京报社论

新京报评论5 2024-11-20 00:30:50
秉持常态化思维才是人兽冲突中应急处理的关键,而系统的常态化监测则是应急的前提。 ▲老虎撞击村民家院门,村民逃跑。图/新京报我们视频 新京报社论 继2021年4月东北虎“完达山一号”与村民狭路相逢后,又有老虎闯进村庄。 11月18日,黑龙江省七台河市勃利县吉兴朝鲜族满族乡长太村发生一起东北虎进村伤人事件。勃利县林业和草原局当日发布安全提示称,经现场初步核实,长太村一名村民左手被老虎咬伤,目前正在医疗机构接受治疗,生命体征平稳。相关部门正对老虎行踪进行追踪。 在此事件中,相关部门与当地政府的反应速度值得肯定。事发当日,黑龙江省林草局召开了东北虎保护工作紧急会议,并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还就贯彻落实“做好东北虎防范与保护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 人与动物冲突的应急处理,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在野生动物与人类活动区域重叠不断增加的当下,潜在的人兽冲突不可避免,如何科学、高效地应对此类事件,成为当前生态保护事业中的重要课题。 在类似“猴子伤人”“野猪泛滥”“老虎进村”等频上热搜的时候,曾经的“突发”变得“频发”,意味着我们必须对这类冲突有更全面、准确的预见。老虎再次进村伤人也警示,秉持常态化思维才是人兽冲突中应急处理的关键,而系统的常态化监测则是应急的前提。 事发地勃利县长太村,并非此前掌握信息显示的东北虎主要栖息地。但该地区属于完达山老爷岭(我国东北虎主要栖息地之一)主脉,地势复杂,山高林密,在更久远的历史上,东北虎曾广泛分布。随着近年我国野生动物保护力度加大,生态环境得以恢复,这一地区再现老虎亦属正常。 科学的预防机制,还需以有效的生态隔离为基础。就大型兽类而言,卫星定位项圈、红外相机监测、环境DNA(eDNA)监测手段广泛使用,以视频与声音感应等结合的人工智能识别技术也在虎类监测中技术成熟。 拿此次事件来讲,我国目前野生东北虎数量为60余只,种群数量并不大,对保护地边缘地区的老虎个体活动进行定位跟踪,理论上是可以实现的。这一行动的采取在科学研究、保护行动策略制定、人虎冲突预防等诸多方面都有现实意义。 科学处置以快速响应为基础。但对事件的快速反应,不等于人兽冲突处理机制的快速响应。因此,有必要建立常态化的事件响应机制,这也本就是应急预案的当然要义。 这包括更灵敏的信息传递机制、多部门协同作战的组织形式、常设化的专业处理团队,以及完善的补偿机制在内的一揽子冲突处理流程与执行方案。这一切,只有“去突发性”理解,才是最快速的响应。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方案不只是停留在指导性文件的层面,还应当囊括野生动物物种全面性、区域与人群覆盖性、处理手段流程化以及处理结果的消项化指向等特征。 此外,老虎进村事件的应急处理不应仅止于当下的救援和处置,还需关注后续工作及长期预防。一方面,要对受伤村民进行妥善救治和心理疏导,帮助其尽快恢复正常生活;另一方面,要对事件进行全面复盘,总结经验教训,完善应急预案和相关工作机制。 从长远来看,应加强对野生动物栖息地的保护和生态修复,减少人虎冲突的发生概率,通过科学规划人类活动区域和野生动物活动空间,实现两者的相对隔离,从源头上预防此类事件的发生。 猛虎频频下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在东北虎保护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果,同时也值得我们对人与动物的和谐共生进行更深入的探讨与实践。 编辑 / 徐秋颖 校对 / 贾宁 新京报评论,欢迎读者朋友投稿。投稿邮箱:xjbpl2009@sina.com 评论选题须是机构媒体当天报道的新闻。来稿将择优发表,有稿酬。 投稿请在邮件主题栏写明文章标题,并在文末按照我们的发稿规范,附上作者署名、身份职业、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以及银行账户(包括户名、开户行支行名称)等信息,如用笔名,则需要备注真实姓名,以便发表后支付稿酬。
0 阅读: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