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钱的时候是站着借,要账的时候却要跪着求?”
临近年终了,各位年初借出去的钱都要回来了吗?是不是还在为怎么开口催款而头疼?有网友戏称:“年底最难的事,不是凑钱发红包,而是要账。”
明明当初借钱时,对方承诺得那么好:“这钱下个月一定还你!”结果一年过去了,别说还钱,连个消息都没有。
更无语的是,每次想催款时,心里都要打一场“心理战”——催得多了,怕对方烦;催得少了,怕对方忘;催得急了,怕对方翻脸。
为什么借钱的人,到最后却不愿意还钱了?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损失效应”,借款人对还钱这件事天生抗拒。你借出去的钱,在他眼里,早就成了“自己的钱”。
年终了,要钱的你,成了“坏人”,而不还钱的他,却成了“受害者”。那么问题来了:这笔钱到底还能要回来吗?
借钱这件事,刚开始总是看起来“亲密无间”。借款人会满脸诚恳地对你说:“哥,救救急,下个月发了工资就还你。”那时候的你,可能觉得自己做了一件“成人之美”的好事,甚至对对方心存感激,觉得这段友情更加牢固了。
但等到了年底,你却发现,事情根本不是这么回事。借款人要么对你的催款置之不理,要么找各种理由推脱:“最近手头紧,等我缓缓。”更让人抓狂的是,对方朋友圈里晒美食、晒旅游、晒新买的包,活得比你还滋润!
结果呢?你开始怀疑人生——到底是我借钱救了急,还是我成了“冤大头”?借钱这点人情,不仅没让关系更好,反而让你们成了“仇人”。
其实,借款人不愿意还钱,并不完全是因为“没钱”。心理学上的“损失效应”早就揭示了答案:当一个人面临“失去”某样东西时,感受到的痛苦远远超过“得到”时的快乐。
举个例子,如果你今天丢了100块钱,心理上的痛苦程度,可能需要赚到300块钱才能弥补。这是人类的本能反应。
而你借出去的那笔钱,在借款人心里,早就被“心理归属”了。他会下意识地觉得,这钱是自己的了。而当你催他还钱时,他却会觉得自己“失去了”一部分“财富”,甚至感到被冒犯了。于是,他产生了抗拒心理:越催,越烦;越烦,越抗拒。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借款人总是“心安理得”地拖延不还,甚至埋怨出借人“咄咄逼人”。还钱这件事,在他们眼里,变成了一种“痛苦的割舍”。
很多人到了年终,都会感慨:“年初借出去的钱,到底还能要回来吗?”借钱这件事,本质上是一场人情的豪赌。你赌的,不只是对方的诚信,还有这段关系的未来。
如果你选择借钱,就要做好“这笔钱可能要不回来”的心理准备。毕竟,在金钱面前,很多人都经不起考验。但如果你不借,又可能会因此失去一个朋友。
其实,减少借钱带来的矛盾也有一些可行的方法。比如,借钱前一定要明确约定还款时间和金额,避免模糊不清。出借时最好有借条或转账记录,这既是对自己的保护,也是对对方的提醒。
同时,也要评估对方的经济状况,不要盲目借钱给明显没有还款能力的人。最后,量力而行,只借出自己愿意承担“损失”的钱,千万不要影响自己的生活。
记住,借钱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方式,学会拒绝也是一种智慧。
临近年终,这个问题摆在了很多人面前:你年初借出去的钱,都要回来了吗?你又是怎么要回来的?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故事,说不定你的经历,正是别人正在经历的烦恼。让我们一起聊聊,年底催款的“酸甜苦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