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吴之战,全是晋武帝的帝王术

子玉的史无边界 2024-06-06 19:30:47

文 / 子玉

想要读懂一个王朝,一场战争就可将其实力、人事、矛盾全部暴露出来,通过灭吴之战,西晋内部的世庶矛盾、世族对皇权的掣肘以及地方和朝廷的矛盾都被一朝放大。读懂了这场战争,也就读懂了西晋王朝。

由于司马氏政权是司马懿在249年发动高平陵政变破格获取,所以曹魏旧臣对于司马氏的反对并没有停止,典型案例就是淮南三叛。所以,如何加强对地方的控驭就成为司马氏政权的重点,为此,司马氏采用掌握军权的都督与州刺史互相制衡的办法来掌控地方。

对于荆州重镇,司马昭更是不敢马虎,于甘露四年(259)以沔水为界将荆州分为两个战区:王基镇新野;州泰镇襄阳。

设置两个都督以形成互相制衡之势。

269年,晋武帝任命羊祜为荆州都督,驻防襄阳,将荆州两个战区合并。武帝之所以如此信任羊祜,就是因为他的外戚身份,羊祜的姐姐是司马师的夫人。

咸宁四年(278),羊祜因病回到洛阳,因为担心羊祜离开之后,益州刺史王濬不受控,武帝就在羊祜回到洛阳之后下诏征调王濬回朝担任大司农一职。看起来王濬是升官了,但这其实正体现了武帝对地方将领的极度不信任。

在武帝的认知中,可信任的唯有宗室和与司马氏利益深度绑定的外戚。

由于攻吴的计划已经拟定,而王濬又已经在益州造船数年,其人又相当有能力,羊祜深知王濬离任后对战事的不利,于是就力谏武帝继续以王濬为益州刺史。

咸宁四年(278)十一月,羊祜病逝。次年(279)年初,武帝下诏拜王濬为龙骧将军,假节,监梁、益二州军事。

羊祜虽然没有参与灭吴战事,但他在去世前却向武帝做了攻吴人事的建议:以杜预为荆州都督,负责长江中游军事;以王濬为益州都督,负责长江上游军事;以张华为度支,负责后勤。

再加上对荆州数年的成功经营,羊祜实际上对灭吴之战是有大功的。

十一月,晋军正式伐吴。对于前线的人事安排,武帝的方案是——

东线,以徐州都督、琅琊王司马伷从下邳南下,渡过淮河,进攻东吴国都建邺城对岸的江北地区;

中线分为东西两路:东路由扬州都督王浑从寿春出发,经过合肥,进攻历阳地区;西路由豫州刺史王戎从淮北项城出发,经大别山南下,攻击东吴旧都武昌对岸的江北地区;

西线分为三路:东路由江北都督胡奋沿汉水南下,进攻夏口方向(今武汉江北);中路由荆州都督杜预自襄阳出发,从陆路进攻江陵;西路由益州刺史王濬、巴东监军唐彬率领水军,出三峡,沿长江顺流东下。

王濬水师承担灭吴主力 图源/网络

从灭吴之战的人事安排来看,这是一个以皇亲国戚为基本盘的组合:琅琊王司马伷是武帝的叔叔;王浑之子王济和武帝是连襟;王戎从弟王澄老婆郭氏和太子妃贾南风是亲戚;胡奋的女儿是武帝后宫美人之一;杜预的老婆是武帝的妹妹高陆公主。

建立西晋之初,武帝就大封司马氏为王以制衡强大的世族势力,如今在灭吴战事上,他所能信任的依然是皇亲,一个是防止淮南三叛的事再次发生,最重要的是,武帝也要预防武将挟战胜之威复制东吴割据江南的事,当年,钟会准备割据蜀地的事可是给司马氏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所以,在这次灭吴之战中,武帝既安排了大量皇亲,而且诸将之间互不统属。当然,对于王濬这个外人,武帝还是有所提防,因此,他特意下诏,让王濬受荆州都督杜预领导。

只是由于杜预大局观比较强,没有与王濬争功的想法,所以王濬才能充分发挥,放手一搏,武帝随即也发布诏书,拜王濬为平东将军,都督梁、益二州军事。

同时,武帝还以太尉贾充为大都督,行冠军将军杨济为副,统领众军。之所以如此安排,一是为了能让贾充立功,更重要的是,贾充和杜预、王濬有矛盾,能够在前方制衡二者。

武帝在灭吴之战中将帝王术发挥得是淋漓尽致。

这还没完,当王濬舰队驶向长江下游时,武帝又下了一道诏书,指示王濬,到了秣陵的时候,受扬州都督王浑节度。武帝对王濬这个外人的提防由此可见。

这就说明,司马氏对于江山、皇权本质上是极度不自信。

在这场灭吴之战中,西晋的世庶矛盾也暴露了出来。当武帝作出攻灭东吴的决定之后,以贾充、荀勖、王浑为代表的世族力量是坚决反对。原因也很简单,灭吴计划不是出自于他们之手,世族没有存在感。对于此,杜预就一针见血地指出:“贾充等人因为灭吴谋划不是出自于他们之手,不能积累军功,所以才百般阻挠。”

而支持灭吴的却是,王濬和张华这样的士族。

在战争初期晋军进军不利的情况下,贾充等人是不断上奏,要求诛杀张华以谢天下,朝中大臣也是一片附和之声。就连王浑和司马伷都受到影响,因而消极对待灭吴战事。

当春季来临之时,贾充更是大肆唱衰灭吴之战,认为晋军必败,理由是:春季之后,长江将会迅速涨水,江南就会进入汛期,不利于北方军队作战,应该立即罢兵。

西晋内部矛盾重重 图源/剧照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朝南征一般都会选择避开春夏的汛期,而选择在冬季展开攻势,所以说贾充的言论也有一定道理,当时就连荆州军的部分将士都出来应和贾充。

晋军水师副将唐彬一看这种架势直接交出了指挥权,两边都不得罪。

就是到了王濬舰队灭亡东吴的关键时刻,荀勖还在朝中附和贾充,要求武帝诛杀张华以谢天下,要不是东吴投降的消息及时传来,武帝都很有可能给灭吴之战按下暂停键。

可见,要不是东吴皇帝孙皓实在昏聩,以西晋的内部矛盾,还真不一定能够灭亡东吴。可以肯定,如果西晋当时不能灭亡东吴,那么司马炎将永远失去一统的机会,因为,中原的世族群体正在加速腐化,王濬之后根本没有拿得出手的将领,同时,北方游牧民族的不断南迁也给西晋带来了巨大压力,如果西晋用兵江南,那么五胡南下的事可能就会提前发生,到时候,武帝哪一面都无法兼顾。

再说,五胡入主中原是大势,只要西晋当时没能及时灭亡东吴,那么东吴就可以凭借长江天险永久割据下去,根本不会有后来司马睿什么事。到时候,东吴只会形成,以江东世族为主体,以北方世族为辅共同抗击北方胡人的局面。

历史就会被改写。

只能说,司马炎运气比较好,再加上张华、杜预、王濬的力争,才勉强实现了一统的局面。

从这就可以看出,西晋的世庶矛盾之深,世族对皇权的制约之严重。

自从司马懿成功发动高平陵政变掌握曹魏大权之后,世族就正式拿到了控驭天下的主动权,成为庙堂的主导,即使司马炎在建晋之后以大封司马氏为王的方式来制衡世族,但依然不能有效压制世族的力量。

从灭吴之战的决策到落地的过程中,武帝的皇权是时刻受到世族的挑战,要不是羊祜生前将杜预、王濬、张华这三人及时推上前台,西晋灭吴肯定不会顺利,因为,只要世族全面掌控了指挥权,前方战事就不会顺利,扬州都督王浑当时的观望态度就能说明一切。

所幸,武帝抗住了世族的压力。杜预和王濬也能排除一切阻挠,坚定推行灭吴计划。

看看武帝当时的安排,王濬水师是明显的主力,先是率领大军出三峡,到了江陵之后杜预划拨荆州军一万人给王濬水师作为补充、七千人给唐彬。到了夏口,王濬在协助胡奋克城之后,胡奋再划拨七千人给王濬。唐彬在协助王戎攻克武昌之后,王戎从所部划拨六千人给唐彬。

完了,王濬和唐彬再率领晋军水师直捣建邺,灭亡东吴。

假设一下,如果王濬处处受世族节度,没有自主权,那么其主力优势根本不可能完全发挥,灭吴之战很可能会搁浅,南北会继续分裂,彻底失去在西晋手中一统的机会。

王濬当时就曾预言:“假如晋朝不能及时灭亡东吴,那么等孙皓去世之后,东吴选择一个贤能之主上位,文武精英各得其任,那么晋军就彻底没有机会了。”

一个是西晋内部的腐化,一个是东吴的觉醒,南北混一之期肯定会遥遥无期。

就这,王濬在战后还不断受到世族的攻击,是武帝力保才勉强善终。

王濬被世族势力各种攻击 图源/剧照

只能说,灭吴之战是西晋在彻底腐化之前的最后振作,是侥幸踩中了统一天下的点。

没办法,西晋本质上是继承了自东汉以来就形成的门阀体制,开国就是一台老机器,各种矛盾交织,一场战争,就将其内部矛盾全部暴露了出来。

就是琅琊王司马睿后来在江东建立了东晋政权,但司马氏依然是被长期积累的各种矛盾所折磨。

直到东晋灭亡。

写文不易,看完记得点个“赞”。谢谢!

0 阅读: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