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青山行不尽——唐诗之路艺术展:长风几万里”在敦煌国际会展中心启幕

钱塘噗噗侠 2024-07-16 15:36:31

2024年7月12日,由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中国美术学院、甘肃文旅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共同主办的国家艺术基金2023年度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第四届青山行不尽——唐诗之路艺术展:长风几万里”在敦煌国际会展中心盛大启幕。

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副司长何亚文,酒泉市政协党组书记、主席王海明,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全国政协丝路规划研究中心副理事长尹毅,中国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金一斌,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曹晓阳,甘肃文旅运营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孙晓强,敦煌市政协主席乌尔罕共同为“第四届青山行不尽——唐诗之路艺术展:长风几万里”启幕。

孙晓强、尹毅、王海明、何亚文、金一斌、乌尔罕、曹晓阳共同为展览启幕(从左至右)

中国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金一斌,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副司长何亚文,酒泉市政协党组书记、主席王海明分别致辞,开幕式由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韩绪主持。

参加开幕式的领导和嘉宾还有: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美术处处长张苗苗,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科研管理部主任张晓华,敦煌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馆员徐铭君,中华诗词学会理事兼青年诗词委员会副主任、甘肃省诗词学会常务理事陈竹松,甘肃丝绸之路国际文化博览会有限公司总经理袁丽娜,甘肃丝绸之路国际文化博览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许容海,敦煌文旅集团副总经理唐文婧,敦煌文博投资有限公司项目部经理毕晓辉,四川美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吕曦,四川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党总支书记、副院长韦芳,四川美术学院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副院长肖志,以及来自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兄弟艺术学院的嘉宾和参展艺术家、专家、策展团队、中国美院二级学院和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媒体嘉宾等。

中国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金一斌致辞

金一斌指出,“长风几万里”将“唐诗之路”艺术展从中国的东海之滨带到了西北大漠,串连起中国大陆东西两端的疆域之“边” 。“唐诗之路”艺术展自2020年至今已历四载,前三届关注山川行旅中人的感物兴怀,将目光聚焦于诗歌的生发之路;本次展览将关切的重心重新回归于“诗”本身。“盛唐之音”便是此次唐诗之路展览的发端,也是我们试以今人之创作感通古人之心意的要点。“敦,大也;煌,盛也”。在中国文化史中,敦煌意蕴丰富,边塞诗中所蕴藉的正是所谓“盛唐之音”的核心要旨——人的志气与意气,其所追求的不重在精致幽微,而重在通达真切,这一点构成了本次“唐诗之路”艺术展的关键。从浙东到敦煌,我们所热烈奔赴的,不止于这自然世界里的“关山度若飞”,更有精神世界中的“长风几万里”;我们所矢志追求的,不仅在于艺术创造、社会创新,更在于当代人的心气、意气与志气。这是唐诗所提示给我们的人生境界,也是“唐诗之路”系列展所力图彰显的当代中国人的精神和气度。

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副司长何亚文致辞

何亚文提到,近年来文化和旅游部始终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中国美术学院作为文化和旅游部共建高校持续发挥“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主力军和国家队的核心作用,双方构建起稳固且高效的合作机制,共同推动文化艺术事业的繁荣与发展。打造“唐诗之路”艺术展览品牌,是推动建设中国传统文化展演品牌项目的良好契机,以山河绘写中国、以中国对话国际,深入探索唐诗之路在当今社会传播中的价值,进一步挖掘中国传统,立足中国现实,关切人民期待,为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注入新的活力,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

酒泉市政协党组书记、主席王海明致辞

王海明对展览的主创团队与在敦煌采风创作的艺术家们表示感谢。他提出,历史上的敦煌在唐诗中展现出其作为丝绸之路重要节点和对外开放地区的繁荣景象,新时代的敦煌进一步发挥多元文化交流荟萃的特点,积极传播中华文化,助力文化强国建设。敦煌市与中国美术学院等知名艺术类院校一直保持深入交流合作,中国美术学院师生团队陆续奔赴敦煌,深入开展了大型群组采风创作,这些创作成果于第四届“唐诗之路”艺术展在北京展出后获得广泛好评,如今回归中国边塞诗的核心发生地敦煌继续巡回展出。他诚挚邀请广大艺术家和文艺工作者关注敦煌,赴敦煌采风创作,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在探索东西方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的实践之路上促成更多文化交流成果。

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韩绪主持

策展人刘呗宁发言

刘呗宁作为本次展览的策展人及艺术家代表发言,他表示“唐诗之路”项目为构建当下的艺术创作与唐诗之间的对话提供了一个思考的现场,首先体现在其持续时间之长、参与人员之广、涉及院系机构之多;其次体现主创团队并不只把“唐诗之路”当作当下发生的诸多艺术展览当中的一场,而是将其看作一种真正的实践。“唐诗之路”的背后,承载的是中国美术学院的教学改革以及社会美育的责任,是关于在新时代如何重新理解艺术创作及群体的历史遗产与个体的艺术志趣,拓展思考文化与文旅等问题。唐诗极其高妙、精微,但同时又是极其大众化、流行化的文化产物。“唐诗之路”并不需要我们去从无到有地营造,费尽心思地推广,它反而是每个人本来就拥有、内心都需要的东西,诗的本质正是生命经验当中某种被抓住过的知觉。

诗意如长风,万里亦可通。此次展览是唐诗之路艺术展品牌的第四回发生,唐诗的诗意初次踏出浙江,进入北京,再进入敦煌开启了跨越地理对话的序曲。从汉唐到当下,从江南到边塞,从“杏花烟雨”的浙江到北京、敦煌……这股“长风”将承着既往,载着明朝,于2024年终于拂至“白马西风塞上”的敦煌,以边塞唐诗的气血激荡艺术创作的经络,将诗意推向更辽阔的时空。

本次展览开启了“唐诗之路”兼容并济、豪迈家国情怀的新篇章,赓续东方诗性文脉的艺术特色,围绕边塞诗中常常出现的“战士”“诗人”“僧侣”“胡客”四个人物角色作板块区分,沿边塞之“远”对话边塞,勾连起“关山之远——天地之阔——人心之广”层层递进的精神线索。同时,四个角色也是四种敦煌风格的缩影,以此为基调线索,在靡靡诗音中寻觅“战士”仰天悲歌的刚健豪迈、“诗人”提笔万里下的苍莽壮阔、“僧侣”叩问心间的悠远亘古与“胡商”在边塞往来间体会到的人生旷达。

展览涵盖诗词、书法、国画、壁画、新媒体、影像、雕塑、装置、设计、手工艺、环境艺术等近二十多种艺术形式,运用装置、影像、数字化线上展厅等新媒体手段,展出180余件优秀作品。汇集多位艺术家倾情力作,将观众代入“战士”“诗人”“僧侣”“胡客”四个板块的视角,展开历史人文的想象空间。

艺术家许江的《秋葵会否变红》用“葵”点燃心中意气,胸中块垒,诗意演绎一曲逶迤回荡、深沉奇崛的历史颂歌;曹晓阳作品《二十四节气系列》以木炭石墨划开⼈与天地自然间的坐标,山壑与水波在其中交合,流晕墨色穿湖山,飞烟气转望昆仑;艺术家闵学林的书法作品《关山月》潇洒恣肆,呈现龙蛇竞走的狂草之姿,尽显雄伟意境与盎然诗意;沈浩作品《平生塞北江南》,结体舒展、笔力沉劲,将辛弃疾的孤愤壮志之情跃然纸上,于笔墨流转之间俯仰纵横;艺术家刘海勇的胡杨系列将边塞胡杨古拙的枝干通过生生湿笔,斑斑拓墨,让胡杨直在纸上腾转。

艺术家高世强的影像作品《山水:如何度过夜晚》以唐诗中的边塞诗作为立意切入点,在汉代烽燧与熔盐塔式光热电站的张力间,打开唐诗的想象限阈;艺术家邵文欢摄影作品《一万年》通过超长时间曝光呈现雅丹戈与壁璀璨星空的辉映,尽显苍凉浩瀚之气;刘钢强摄影作品《山巅之下是他山》在二维的“太虚空白”中“造山”,岩石、沟壑与山谷在时间中显影,在光影里定形,以摄影绘山水,以心景思苍山;叶露盈以青绿之色入敦煌之梦,用插画的语言对话经典传统的艺术素材,将心中的敦煌之景进行转化,以鲜艳的色彩和灵动的线条将我们一同带入敦煌之梦。

除了架上创作外,此次展览还呈现了一系列装置、雕塑作品,艺术家翟小实作品《开启东方》展现了常书鸿、王子云、姚继勋、段文杰等为代表的一代先师,考察研究中国西北部古代雕塑与传统艺术的风采。刚猛的力士形象将艺术家们不屈不挠顽强的求索精神淋漓展现;艺术家朱玺作品《谋皮》,以厚重的铁板与圈叠的铁环,打造了一张锈迹斑斑的“虎皮”,一个个转动的圆规象征着曾经边塞战争中对土地的划分,在“虎皮”的刻线将大世界、大环境、山川家国与个体情感及生命串联起来,进行着跨越时空定义的度量。艺术家徐戈利用砂石相互摩擦的运动,模拟出海浪的声音,在展厅中营造出一片发光的海洋,将无垠的沙漠与海洋压缩在一起,带领观众在摇晃互动的过程中展开与山川湖海的诗意对话。

横贯千里,艺术家们通过敦煌展开对边塞对畅想,将实地考察的见闻与感受进行转写,以多维度的诗意同边塞共舞,用超越时间的古今边疆之视像,拓展唐诗的意境与诗情。

此外,展览还展出了一批由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馆藏中国画系先师前辈们身临敦煌莫高窟临摹壁画的精选藏品以及专家史料、典籍文献,这批作品不仅是浙派人物画开创的先声,更是中国人物画千年赓续的缩影。在梳理灼灼敦煌艺术之余,纵览多年前筚路蓝缕的艺术史学家们的身影。

展览借由诗歌的创作母题,重现了塞外风光,回溯东方本源,直抒胸臆。今人观古人,后人亦观今人,唐人边塞诗意流传千年,在此刻作为定格赋予崭新的当代内涵,通过行走和对话的方式悄然生长,供后人所欣赏。在蕴化出的袅袅生机中,诗意常存,一场恢弘的视觉盛宴正在徐徐展开。

正所谓诗言志,志透青云,长风万里的诗意追想还在不断迸发……

展览同期举办“从江南到塞上” 第四届“唐诗之路”艺术展学术研讨会, 通过回归与聚焦唐诗本身,重新省思包括诗歌与视觉艺术在内的艺术创作中的基本问题——感性的力量与感兴的诗学。会议分为两个部分,分别围绕边塞诗与艺术经验、风雅江南与“异域”敦煌两个方面展开研讨。

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至10月23日。

展览现场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