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九重紫》的人,都会对定国公的死耿耿于怀,难以忘怀。
靖海十年,平定匪患,抗洪救灾,从未有过私心,可这就是这样一位大英雄,却惨死在回京的船舱中,手脚被缚,满身是血。
可怜他满腔抱负,一身功夫,糟蹋在了弄权人皇后及其党羽的手中,成为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可若能像窦昭一样重来一世,定国公可会后悔,当初竟然无视皇帝的忠告?
其实,皇帝早在犒赏定国军恩赐鸳鸯刀时,就狠狠提醒过他。
01
那次,定国公在与外族的征战中大胜,皇帝龙颜大悦,不辞辛苦,远赴福亭犒赏定国军,嘉奖定国公。
宣读过圣旨之后,皇帝将印刻着“忠”、“孝”二字的鸳鸯刀,亲手拿给定国军,以嘉奖他忠孝两全的高义。
可看着皇帝弯下腰亲自奉上的鸳鸯刀,定国公不仅毫无喜色,还直言拒绝:
“臣还是习惯用陛下登基之前,亲自淬炼,为臣打造的那把,这鸳鸯刀怕是用不惯呢。”
听完这话,皇帝蹙眉说道:
“我来劳军,你当众拒赏,我这皇帝的面子还要不要了?”
听完这句话,定国公才有了当臣子的自觉,让皇帝将鸳鸯刀奖给了小宋墨。
这本是很平常的一段对话,但这段对话却暗示了定国公之后的悲惨命运。
02
皇帝最忌讳的是什么?那自然是功高盖主之人。
若这功高盖主之人,一身毛病,被所有人诟病,皇帝还不那么忌惮;可若是这功高盖主之人,忠诚正直,深得人心,那就是心腹大患。
很不幸,定国公不仅功高盖主,还深得人心,在东南一带颇有威望。
颇有威望不说,还是特别喜欢自行其是,根本不将皇帝的命令当回事。
那次洪灾,百姓流离失所,食不果腹,定国公在皇帝旨意未到之前就自作主张,像个土霸王一般,搜刮那些贪官污吏、富豪乡绅的钱粮,抗灾救民。
也许,在定国公心中,皇帝还是当初那个赤子初心的人,所以才会借着他对自己的信任,想着只要为国为民,就可以随意行事。
可他忘了,皇帝不仅是他幼时玩伴,还是一国之君,皇帝本就担心定国军尾大不掉,不管定国公初心如何,在皇帝的眼中这样的行为就是恃宠而骄,桀骜不驯。
皇帝的那句“我这皇帝的面子还要不要了?”,既是那时心底最真实的想法,也是对定国公行为不满的变相提醒。
可惜,定国公根本没有看到今夕昔比的关系改变,只愿意凭借心意行事,一点一点消耗掉了君臣之间的信任。
有人会问,皇帝因这点小事,就出手加害定国公,这也太小题大做了吧。
其实,还真不是。
03
皇帝只是疑心,并没有打算除去定国公,毕竟还国家还需要他来带兵打仗,稳固江山。
可是,皇帝这疑心,被有心人看在眼里,特别是被那些跟定国公不对付的人看在眼里,那就是最好的机会。
就像原著中说的那样:
“丁谓窥破上意,决定顺势而为。梁继芬顺水推舟,谋定而动;皇后娘娘适当的添油加醋,就足以让定国公死无葬身之处。”
若说皇帝拿起了刀,皇后就是动刀的人,但关键这把刀是定国公自己递出去的。
所以,真正害死定国公的,是他的胆大妄为,是他的自以为是:
他以为凭借与皇帝的私交,就可以肆意妄为,但他却忘了君臣始终有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