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全球经济形势并不乐观,仿佛开局就是一场暴击。A股市场在开年首周便遭遇大跌,亿万股民再次陷入熟悉的“保卫战”模式。与此同时,10年期国债收益率跌至1.6%,30年期国债收益率更是创下1.8%的历史新低。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也突破了7.3的重要关口,这是自2023年底以来的首次。尽管跨年时大家满怀希望,但现实却冰冷无情,恐慌情绪在投资者中悄然蔓延。
2025年,我们将面临三大经济难题:贸易风险、债务积累和消费收缩。 这些挑战分别对应出口、投资和内需,三者叠加,注定让这一年充满不确定性。
1. 贸易风险:全球化退潮,出口承压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一直依赖外贸驱动,出口为经济增长立下了汗马功劳。然而,2025年,出口能否继续坚挺,却充满了悬念。
近期,关于特朗普政府可能实施的新关税政策引发了广泛讨论。 有外媒报道称,特朗普的助手们正在研究一项针对关键进口商品的关税计划,相比他竞选时主张的全球普加关税,这一计划似乎有所缩水。然而,特朗普迅速辟谣,指责外媒散布假消息。随着他即将重返白宫,一场关税大战似乎不可避免。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曾测算,如果特朗普对华关税提升至60%,中国对美出口可能减少40%,直接拖累GDP增速1个百分点,使经济增速跌至4%左右。更令人担忧的是,不仅美国,沙特、印尼等国家也可能对中国加征关税。 全球化退潮,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对中国这个“世界工厂”来说,无疑是巨大的压力。
2. 债务积累:投资饱和,金融风险加剧当外部环境不利时,经济增长只能依赖投资和内需。过去几十年,固定资产投资一直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然而,如今投资边际收益已接近顶部,盲目扩大投资只会加剧债务风险。
近年来,一些偏远地区兴建了大量“面子工程”,如耗资巨大的桥梁和楼宇。这些项目的回报率往往令人质疑。投资的有效性取决于未来是否有足够的需求支撑。 如果未来的经营利润率无法覆盖投资成本,结果只能是亏损,进而加剧金融系统的隐患。
投资饱和也意味着产能过剩。 过去,我们通过基建投资消化过剩产能,带动经济增长。然而,这种做法导致产能过剩问题愈发严重,行业内卷加剧,企业利润被压缩,从业者难以获利。
3. 消费收缩:内需不振,资产缩水抑制消费内需不振已成为中国经济的一大难题。过去的地产繁荣透支了居民的消费能力。 许多家庭掏空“六个钱包”购房,甚至透支了未来三十年的收入预期。然而,随着房价下跌,家庭资产缩水,债务压力却未减轻,这自然抑制了消费需求。
对于普通家庭来说,资产缩水的影响远大于企业。 企业可以通过经营调整止损,但家庭资产的损失却难以通过工资收入弥补。当房价从300万跌至150万,许多家庭的净资产大幅缩水,消费意愿也随之下降。
4. 破局之道:降息窗口与内需驱动尽管挑战重重,但我们也看到了一些积极的信号。去年9月,美联储开始降息,人民币汇率的贬值压力有所缓解。 中国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积极的财政和货币政策,经济风向正在悄然转变。
最近的政策思路显示,中国经济正从投资驱动、出口导向转向内需驱动。 这一转变的核心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发展新质生产力,二是让利于民。
在新质生产力方面,中国在人工智能、无人机、机器人等领域已取得显著进展,关键技术逐步实现国产替代。这些成果将确保中国在未来全球制造业中的领先地位。
在让利于民方面,政府通过提高养老金、增加消费补贴等措施,试图改善民生,扩大内需。如果居民资产端能够好转,消费意愿将得到释放,进而推动供给端增长,形成良性循环。
5. 稳楼市与股市:资产端好转是关键2025年,稳楼市和股市将成为扩大内需的重要政策方向。 如果居民资产端能够企稳回升,消费意愿将得到提振,进而推动经济增长。例如,提高退休人员养老金、增加消费补贴等措施,有望改善居民资产负债表,释放消费潜力。
6. 全球比烂时代,中国如何自处?当前,全球政治经济形势动荡不安。欧洲德法英政坛震荡,韩国宫斗不断,加拿大总理特鲁多被迫提前辞职。从美国兴起的保守主义正在全球蔓延,各国进入“比烂”模式。
相比之下,中国拥有庞大的制造业基础和统一的内需市场,温和增长依然是2025年的主基调。 尽管普通人收入大幅增长的可能性不大,但也不必过分悲观。
结语:悲观者看到困难,乐观者看到机会正如丘吉尔所言:“悲观主义者在每个机会里看到困难,乐观主义者在每个困难里看到机会。” 2025年,尽管挑战重重,但中国经济仍有破局的机会。 关键在于如何应对贸易风险、化解债务压力、提振内需。只要我们能够抓住机遇,化危为机,未来依然充满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