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国之根本,是强国之基石,是百年大计。从1952年开始的扫盲到1986年普及义务教育,再到1999年大学扩招,这一历经半个多世纪的教育变化让许许多多的家庭及个人受益,全社会整体的文化水平得到显著提升,本人也是九年义务教育的受益者,如果没有教育的普及,我相信许许多多像我一样的农村家庭的孩子无法识文断字,也无法通过知识来逆天改命,知识对于个人和家庭来说至关重要,因此,也形成了全民热心教育,全民关注教育的良好局面。
学历贬值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网上很早就出现了这么一个梗“1977年,爷爷考上了中专,轰动了全县。1994年,爸爸考上了大专,班主任亲自录取通知书。2017年,我考上了本科,全家只是吃了一顿烤鱼。爷爷毕业后,把一家人带进了城!爸爸毕业后,给一家人在一线城市买了房!我毕业后,现在已经失业多年!”
这虽然是个梗,但也是不争的事实,爷爷辈的中专学历都很吃香,这是为什么?因为当时全国的教育资源匮乏,中专学历也值得重视。爸爸辈呢?大专还是很不错的。到我们这一辈,高校一座座崛起,专科学校也纷纷“升本”,许多民办资本也涌入教育行业,开办高校,这使得许多人的确成了名副其实的本科生和专科生,但到手的文凭含金量却不如爷爷辈的中专生。如果把学生比喻成学校的产品,那现在的情况就是妥妥的产能过剩,产能过剩怎么办?要么在货架上搁置着落灰,要不降价处理,怎么还渴望能卖到高价呢?
教育的本质就是筛选,我们得承认读书是为了提升自己没错,为了改善自己的生活更没错,但说到底读书就是为了给国家和企事业单位选拔有用的人才,这个有用在我看来就是有真本事,有真情商,有真眼光,而不是干巴巴的拿着个毕业证说“我是大学毕业生”。如今的大学毕业生可以说有很多,每年毕业人数有千万之多,但真正让用人单位喜欢的还得是那些个985和211、双一流高校及优质高职大专院校生。
如果按照1980年的高考录取率来计算现在的录取人数,那现在的许多学生将没大学可上。1980年高考报名333万,录取23万,录取率8%,再看2023年报名人数是1291万人,录取1042.2,录取率是80.7%。如果我们把2023年的1291万乘以80年代的8%会有什么结果呢?也就是说103.28人万的大学是真大学,而这些学生基本就分散在好学校里。也就是说1187.72万人在陪跑,这些学生是取得了毕业证书,但求职也很困难。当然我的这个算法比较粗略,但不否认扩招让许多拥有文凭的大学生感到迷茫,因为家里花费许多力量培养出的自己工作后每月只值三两千块钱。
教育本来不是为了盈利和形成产业链,但扩招使其形成了一系列的产业链教育本来就不是为了形成产业链和盈利,它就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许许多多家庭也比较注重培养孩子,希望他们上好大学,希望他们当白领,坐办公室,可是哪有那么多好大学呢?于是扩招在用了一次后一用再用,扩招真的成了一个工具。现在大学生多,待遇差,找不到工作等问题和扩招不无关系,但扩招确实是拉动内需、刺激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缓解就业压力,让许许多多家庭舍得为孩子出钱,带动了大学附近的生意,制造了许多就业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