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生豪:一个古怪、孤独、执着的年轻人

鲫鱼跳龙门 2024-08-10 20:46:41

最初知道朱生豪,是因为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说实话,我太喜欢莎士比亚的这部剧作了,但事实上我并不懂英文,也没有读过原著,真正喜欢它的原因,是作者的翻译太好了。

那充满诗韵的语言,把作者的意思用中国诗歌的表达方式展示给我们,让作品既有内容美,又有形式美,每次阅读,都让人陶醉在其中而无法自拔。而且,它的情感表达,又与我们真实的生活,人间的常态那样贴切,似乎作者写的,就是我们要说的话,比如下面的句子:

失财势的伟人举目无亲;

走时运的穷酸仇敌逢迎。

这炎凉的世态古今一辙,

富有的门庭挤满了宾客。

要是你在穷途向人求助,

即使知交也要情同陌路。

把我们的谈话拉回本题,

意志命运往往背道而驰,

决心到最后会全部推倒,

事实的结果总难符预料。

后来,我了解了朱生豪的事迹后,更对他充满无限的敬意。

朱生豪幼年失去双亲,饱受贫寒之煎熬,但当他决心翻译莎翁剧作时,他的意志之顽强让人难以置信。

1942年,因为日寇侵华,朱生豪失去工作,为了继续翻译,他带着妻子来到嘉兴定居。当时嘉兴也已经沦陷,朱生豪虽然柔弱不堪,却继续保持着民族气节,宁愿贫困至死也不给伪政权效力。

他从此闭门谢客,拒绝交往,把全部时间和精力交给翻译工作。据妻子宋青如回忆,一年之中,他整天不说一句话的日子有一百多天。

他工作的条件差到极点,只有一张榉木账桌、一把旧式椅子、一盏小油灯,一支破旧不堪的钢笔和一套莎翁全集、两本辞典,如此而已。更让人心酸的是,他还要节约灯油。

根据朱生豪在《译者自序》中说的,“余译此书之宗旨,第一在求于最大可能之范围内,保持原作之神韵,逼不得已而求其次,亦必以明白晓畅之字句,忠实传达原文之意趣。”

为了达到这个标准,朱生豪把自己设为读者,细细品味语言之准确,甚至自己做剧中演员去体验。一字一句,往往苦思数日,期间艰辛,若没有立志出精品的信念,顽强之毅力,实在难以应对。

艰苦的工作和贫穷的生活,让朱生豪本来就不好的身体越来越差,最后得了肺结核,在1944年11月26日离开人世,年仅32岁。

朱生豪翻译的莎士比亚经典著作,是精品中的精品,连欧美研究者都大为震撼,不相信这出自中国人之手。朱生豪的译文,自然成为国人阅读和研究莎士比亚的不二选择。而今,当我们徜徉在莎士比亚剧作中,和作者、主人公对话时,我们不会忘记朱生豪,这个古怪、孤独、执着的年轻人。

一个人要真正干一番事业,必须能忍受孤独,自我封闭,朱生豪就是这样的人。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