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殷浩不容姚襄放弃南归 桓温北伐姚氏中原梦碎
苻生在位期间除收降前凉这个小弟外,还成功抵御了前燕和姚襄的进攻,特别是让姚襄这个强有力的对手折戟关中,是对姚羌势力的又一次巨大打击。
公元356年二月,也就是收降前凉的当月,前燕皇帝慕容儁就派大将慕舆长卿率七千骑兵从轵关(今河南省焦作市济源市西)进入并州,攻打前秦幽州刺史强哲驻守的裴氏堡(今山西运城垣曲县古城镇)。
前燕灭掉冉魏后一直致力于清剿黄河以北的割据势力,并未大举南下,这次慕舆长卿出兵的同时,太原王慕容恪正在围攻割据青州的段龛(段兰之子)。
裴氏堡的战报刚到长安,陕城又传来消息,东晋大将刘度率四千兵马攻打前秦青州刺史袁朗驻守的卢氏(今河南三门峡市境内)。
前燕和东晋同时来犯,不过是巧合,双方都是各自行动,并非联合作战。
苻生立即调兵遣将,命前将军苻飞急奔卢氏,建节将军邓羌驰袭裴氏堡。
刘度一听说有秦军增援,立马就撤。邓羌和慕舆长卿大战于裴氏堡南,结果慕舆长卿大败而逃,丢下近三千具尸体。
刘度的进攻只是一次边境绕骚,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纯粹打酱油。前燕的进攻则更像是一次试探,这也是秦、燕两国第一次交锋。此时慕容儁的精力主要放在扫清后院,暂时还没打算大规模开疆拓土。
所以,不管是东晋还是前燕,都只是让苻生虚惊一下,麻烦的是在后面。慕舆长卿退兵后没多久,姚襄就气势汹汹地杀来了。
公元356年八月,姚襄率一万多兵马攻打平阳(今山西省临汾市)南部的匈奴堡。前秦并州刺史尹赤复率众投降,前秦平阳太守苻产顽强抵抗,赶来增援的苻柳被姚襄大败,退守蒲坂(今山西临汾境内)。
姚襄很快攻下匈奴堡,苻产兵败被杀,堡内降卒一个不剩,全被坑杀。
奇怪了,姚襄不是南下投奔东晋了吗?怎么这会突然就杀到并州了呢?
说来话长,但一定要说,因为一来姚羌势力非常重要,二来再不说就没机会了,因为姚襄马上就要去领盒饭了。
之前说过,姚襄在父亲姚弋仲死后带着部众辗转南下,遵照父亲遗嘱,历经千辛万苦投奔东晋,到了之后被暂时安置在谯城(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
安顿好部众后,姚襄单人单马前往寿春,拜见东晋豫州刺史谢尚。谢尚听说姚襄来了,下令撤去卫兵,取消繁文缛节,身着便服头戴纶巾就跑出去迎接姚襄,两人一见如故,交谈甚欢。“尚命去仗卫,幅巾以待之,一面交款,便若平生”(《晋书.载记第十六.姚襄传》)。
之后不久,公元352年六月,谢尚和姚襄一起攻打许昌张遇,结果被苻雄、苻菁大败。败逃途中,姚襄舍弃辎重,轻装护送谢尚回到淮南。
姚襄文武双全,年轻时就已名扬四海,上马是猛将,下马是儒生,在南方也有很多人听过姚襄大名。
虽然谢尚和很多江南名士都仰慕姚襄,对姚襄南归大为高兴,可东晋的实际掌权人、扬州刺史殷浩却对姚襄深为忌惮,如临大敌。毕竟,姚襄不是一个人前来投奔,而是带了一大队人马,这么多人到哪都是个隐患。
殷浩先用各种借口抓了姚襄几个弟弟,接着又屡派刺客前往谯城行刺姚襄。不过,这些刺客都很敬畏姚襄,不但没有刺杀姚襄,反而以实情相告。见刺杀不成,殷浩又派大将魏憬率五千兵马攻打姚襄,结果魏憬战败被杀,带去的五千人全都转投姚襄。
明的暗的都不行,殷浩只好又想办法,改任姚襄为梁国内史,调姚襄去驻守蠡台(今河南商丘境内),改让将军刘启守卫谯城。
驻守梁国期间,姚襄曾派参军权翼去见殷浩,希望深入沟通,化解两人恩怨。
见到权翼后,殷浩开门见山:“我和姚平北同为王臣,休戚与共。可姚平北每次都私自行动,不把朝廷放在眼里,这恐怕不是朝廷所希望的吧?”姚襄被东晋封为平北将军,所以殷浩称姚襄为姚平北。
权翼解释道:“平北将军英姿绝世,拥兵数万却选择南归晋室,就是因为晋室乃道义所在,朝廷宰辅都深明大义。可没想到将军却偏信谗言,容不下我们。产生隔膜的原因在将军,而不在平北。”
殷浩答:“姚平北性情豪迈,生杀恣意,还纵容小人抢夺我的马匹,有这样身为王臣的吗?”
权翼据理力争:“平北将军一心归附晋室,怎么可能滥杀无辜?姚将军杀得都是奸佞之人,这些人本就为王法所不容。”殷浩马上反问:“那为何抢我马匹?”权翼答:“将军始终认为我们难以控制,早晚会发兵攻打我们,取马只为自保。”
殷浩冷笑:“哪里会到这种地步!”
会见不欢而散。
关于殷浩指责姚襄滥杀无辜和抢劫战马的事,史书里都没提过,反正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也说服不了谁,坦诚沟通就变成了互相指责,根本没有效果。实际上,只要姚襄还保存强大的实力,他和殷浩的恩怨就不可能化解,姚襄也甭想安心留在东晋。
事实确实如此,殷浩根本无意和解,后来又派将军谢万去攻打姚襄,结果还是一败涂地。谢万就是后来淝水之战中大败苻坚的东晋名将谢安的弟弟。
可能有人觉得殷浩小肚鸡肠,其实站在殷浩角度也不能算错,只是具体做法上欠妥。殷浩虽然位高权重,但并非玩弄权术的奸臣,和早前掌权的庾亮一样,人品方面没有任何问题,只是能力不足。
反观姚襄,肯定也有问题,如果真的死心塌地要做东晋臣子,又怎么可能没办法让殷浩放心?乱世里人心叵测,人人都想留一手,都想保住枪杆子,注定尿不到一个壶里。
像姚襄这样的牛人,如果做不了老大,想安心做小弟也不可能,何况还不一定安心。就像早年的刘备,无论是在吕布、曹操还是在刘表手下,谁敢把他当小弟对待?苻坚后来倒是把姚苌当小弟了,可结果呢?
落花有意,流水无情,既然事已至此,姚襄对殷浩也就不寄希望了,索性放开手脚。
公元353年十月,前秦发生张遇之乱,殷浩误以为是雷弱儿、梁安等人行刺苻健成功,于是不顾群臣反对,决然北伐。出兵时殷浩还故意耍了个小心思,让姚襄充当挡箭牌,作为前锋军先行出发,要借北伐除掉姚襄,一石二鸟。
姚襄是何许人也,怎么可能中你殷浩的计。
姚襄带着兵马走在前面,算好殷浩抵达的时间后,先宣称叛变,带着队伍假装连夜叛逃,实际上并没有跑,而是在周围设下埋伏,专等殷浩上钩。
一切都在姚襄的预料之中。殷浩误以为姚襄真叛逃了,立即率军追击,结果在山桑(今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北)被姚襄包围,一战即溃,战死一万多人,粮草车马全部损失。
尤其搞笑的是,多年来一直嚷嚷北伐的殷浩,这次终于了却心愿率军北上,结果就因为这一败实力大损,无法继续北上,只能宣告北伐失败。殷浩和真正的敌人前秦前燕连照面都没打,完全就是一场闹剧。
对殷浩来说尤其致命的是,这次北伐失败直接决定了其政治生涯的结束,桓温正是利用这次失败扳倒殷浩,将殷浩一撸到底,贬为庶人。
关于殷浩和桓温,以后自会详述。
战后,姚襄命哥哥姚益驻守山桑,自己带着兵马又南下到淮南。败退至谯城的殷浩见姚襄离开,又派大将刘启和王彬攻打山桑,姚襄及时杀回,刘启和王彬双双战死。
姚襄接着又攻占了盱眙,将盱眙作为根据地驻扎下来,然后发布公告,大规模招募流民,很快将部众增至七万。姚襄给这些流民分配土地耕种,还设置地方官员,同时又派使者前往建康,历数殷浩罪责,解释为何与殷浩作战,并上表谢罪。再然后,就是桓温借机扳倒殷浩,执掌东晋大权。
没了殷浩,东晋是不是就能正常接纳姚襄了?当然不可能,就姚襄数万兵马往那一摆,换谁也不可能踏实。
公元354年五月,就在桓温北伐前秦驻军霸上的时候,江西流民首领郭斁(音yì)聚集了一千多百姓闯进堂邑衙门,活捉了堂邑内史刘仕,然后北上盱眙,投奔姚襄去了。
这里江西指长江以西,即现在的南京以西,堂邑就在这个区域,今南京市六合区西北。
郭斁为何造反?和姚襄有没有关系?史书没有交待,反正最后姚襄大大方方的接纳了郭斁。
收纳郭斁让东晋对姚襄仅剩的一点眷顾也荡然无存,此时桓温正在北伐,朝中空虚,建康为之震恐,搞不清姚襄下一步会干什么,只能做最坏的打算。于是,朝廷临时任命吏部尚书周闵为中军将军,指挥禁军守卫建康,同时又急调豫州刺史谢尚由历阳返回建康,协助周闵。后来桓温班师回朝,又增派军队沿江布防。所有这些,都是为了防止姚襄突然南下攻打建康。
好吧,当年姚弋仲叮嘱姚襄一定要南归东晋,走到今天这步已基本上化为云烟。
姚襄本打算找个靠山,防止被前燕吞并,可是三年过去了,虽然姚襄在江北占据了一席之地,可依旧势如累卵。一旦前燕南下,东晋北上,姚襄就成了夹在中间的三明治,最后的归途只能是像冉魏一样被人吃掉。
姚襄的部众都是北方人,本就对南方水土不服,于是纷纷劝说姚襄回北方建立根据地,姚襄自己也心灰意冷。
既然这样,那就再搬一次家吧。
公元355年五月,姚襄打好背包,带着部众从盱眙出发,重新北上。出发前,姚襄正式宣布脱离东晋,自称大将军、大单于。
这一幕,就像当年屯兵葛陂(今河南省驻马店市新蔡县西北)的石勒,那时石勒同样处在南下不成、北上不就的尴尬境地。可是,人家石勒后来在张宾的极力推荐下去了河北,以襄国城为根据地,开创了后赵大业。
可姚襄呢?河北已被前燕牢牢占据,老家西北又被前秦稳稳控制,翻开地图看看,中国虽大,姚襄又能去哪呢?
当年老苻家、老姚家一起走出西北,一起侍奉后赵,身为同事,在同一屋檐下。可现在老苻家在长安城里吃香喝辣,咱老姚家想寄人篱下都不行,还得拖家带口,大包小包颠沛流离。差距怎么就这么大呢!
姚襄对着地图看来看去也没找到合适的归宿,最后还是心心念念想回西北,可怎么对付老苻家?咱也打不过他啊。
先去中原吧,现在也就中原还是各方势力最薄弱的地方,反正不能留在南方,走一步算一步。
就这样,姚襄带着部众从盱眙出发后一路向西,准备占据洛阳。结果刚出门不久,在外黄(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境内),姚襄就被一位东晋边将狠揍了一顿。
这位东晋边将在史书中连名字都没留下,但却把姚襄打得足够惨,以至于姚襄在战后要“收散卒而勤抚恤之”,然后才能“复振”(《晋书.载记第十六.姚襄传》)。需要姚襄收集逃散的士卒,做大量安抚工作,队伍才又重新振作起来。
姚襄被迫绕过外黄,继续向西,接着倒是顺利拿下许昌,然后就开始攻打洛阳。
公元356年五月,也就是自盱眙出发一年后,姚襄包围了洛阳。
洛阳守将是周成,并不陌生。周成原是冉闵手下禁军将领,曾奉冉闵之命入宫斩杀石遵。周成后来背叛冉闵,以冉魏徐州刺史身份投降东晋,但不久又叛变,成为割据势力。
周成有多少兵马史书没说,但姚襄打得却相当吃力,“逾月不克”(《晋书.载记第十六.姚襄传》),一个多月也没打下来。
姚襄长史王亮主张放弃洛阳:“咱们现在势单力薄,不能为了一座洛阳损兵折将。还是应该去河北,那里才是主上施展大才的地方”。
姚襄不同意:“洛阳虽小,但有山河四塞之固,亦是用武之地,我要先占洛阳,然后再图关中”。姚襄还是惦记关中,对河北不感兴趣。
姚襄继续攻城,结果洛阳还没打下来,王亮就病逝了。姚襄只能仰天长叹:“老天爷啊,你这是存心不让我成就大业啊!”。王亮的死显然对姚襄打击很大。
高参死了,洛阳还没打下来,偏就在这个时候,桓温又从南面打来了,姚襄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屋漏偏逢连夜雨。
桓温怎么会突然杀来呢?
虽然和前秦前燕无法相提并论,但和其它割据势力相比,拥有数万人马的姚襄绝对算大块头了。所以,桓温很给姚襄面子,直接把第二次北伐的目标定为了姚襄。
没错,桓温第二次北伐就这么出人意料的突然而至,这次北伐唯一目标就是姚襄。“拜温征讨大都督,督司、冀二州诸军事,以讨姚襄”(《资治通鉴.卷一百》)。
谁让你姚襄没事往中原跑呢!
桓温北伐前秦失败之后,从霸上撤军时并没有从武关原路返回,而是过潼关向东,经中原南下回到荆州。桓温为何如此安排,虽然史书没说,但肯定有他的考虑。桓温是不是在想,如果同时从中原出兵,胜算会不会更大?以后北伐前燕,是从中原北上还是从江淮北上?
桓温究竟怎么想咱不知道,咱知道的是,一生致力北伐的桓温非常看重中原,因为不管是北伐前燕还是前秦,都必须先站稳中原,否则北伐就是无根之水。以前中原都是小鱼小虾,桓温不放在眼里,现在姚襄跑去了,这哪成,绝不能让你姚襄坐稳中原,我桓温就算亲自出马也要把你赶走。
于是,早前姚襄还在攻打许昌的时候,公元356年二月,桓温即被朝廷任命为征讨大都督,率军北伐姚襄。
然后,就在姚襄费劲死磕洛阳时,公元356年八月,桓温大军已经到了伊水岸边。
姚襄大惊,赶紧撤去洛阳之围,集中兵力对付桓温。
桓温亲自披甲上阵,在伊水北岸和姚襄大战,结果姚襄大败。这次姚襄败得更惨,战死数千士卒不说,更是被桓温追的到处乱跑,还总也甩不掉。最后,无奈之下姚襄只能放弃部众,仅带数千骑兵逃进了洛阳北山躲避。
被丢下的部众大多都是百姓,因为姚襄性格宽厚,深得人心,所以姚襄跑了以后,这些遗散的部众到处打听姚襄下落,姚襄跑到哪,百姓随后就跟到哪。“众知襄所在,辄扶老携幼奔驰而赴之”(《晋书.载记第十六.姚襄传》)。
当时有传言,说姚襄身负重伤后不治而亡,消息传到桓温大营,被桓温俘虏的姚襄部众,不管男女,听说后无不面北而泣,令桓温大为感慨。弘农人杨亮先前投奔姚襄帐下,这次被俘后又改投桓温,桓温便问杨亮如何评价姚襄,杨亮回答:“神明器宇,和当年的孙策一样,雄武方面甚至还要超过孙策”。
桓温赶跑姚襄之后,洛阳城内的周成也不再抵抗,开城投降了桓温,后被桓温带回东晋。在洛阳期间,桓温去北邙山拜谒了西晋历代皇陵,因陵墓破损严重,桓温还命人修缮一新,又任命了守陵官吏。桓温原打算让谢尚镇守洛阳,谢尚不愿意,于是改让颍川太守毛穆之、督护陈午、河南太守戴施等人带着两千兵马留守洛阳。桓温带着俘虏的三千多户姚襄部众返回东晋。
至于姚襄,估计桓温也以为姚襄伤重而死,反正没再搭理,第二次北伐就这么又出人意料的结束了。这次因为确实赶跑了姚襄,北伐算是成功了吧。
那姚襄呢?下一步又该怎么办?中原也不能待了,还能去哪?
天下之大,竟没有一处落脚的地方,姚襄像极了早期无处可去的刘备。可姚襄又不是游牧民族,终究还是要找块地方停留。
辗转反侧之后,姚襄还是决定把最后的归宿放在关中,倒不是因为前秦好对付,而是因为西北毕竟是老家,两权相害取其轻,与江南、河北相比,关中起码更亲切一些。
当然了,姚襄可不是去长安依附苻生,再次寄人篱下,而是想在西北寻一处僻静角落割据称王,自谋发展,和苻氏来个公平竞争。想法大致如此,实际怎样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既然如此,那就直接从洛阳一路往西,经潼关直驱长安?
不,不,姚襄很有自知之明,当然不会这么鲁莽。姚襄的路线是先由轵关进入并州,再经河东向西,渡过黄河后进入关中,绕过长安前往西北。于是就有了姚襄攻打平阳匈奴堡,斩杀前秦平阳太守苻产的事。
好了,说了那么多终于把话题兜回来了。
2、借道失败姚襄命丧关中 云龙兵变苻坚执掌前秦
拿下匈奴堡后,姚襄并没有攻打平阳城,也没多做停留,而是继续向西,先到北屈(今山西省临汾市吉县境内),然后西渡黄河,于公元357年四月到了杏城(今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西),然后就在杏城驻扎休整。这期间,姚襄和前秦没有再发生战斗。
姚襄在途中还给苻生写了封信,派使者送到长安。信中说:“我打算带家人回陇西老家,但是不可能飞过去,希望行个方便,能借个道。”
按姚襄这个口气,似乎无意和前秦作战,打匈奴堡是不得已而为之。
苻生想不出拒绝的理由,准备答应,苻坚却坚决反对:“姚襄乃人杰也,如果让他回陇西,无异于放虎归山,将来必成大患,不如许以厚利暂时留住他,以后再伺机将其除掉”。
这是十六国时期知名度最高的苻坚同志成年后的第一次亮相,此时刚满十九岁,苻生年纪也不大,刚二十一岁。十六国时期涌现出一大批少年英才,比如慕容垂十三岁时就东征西讨,拓跋珪十五岁即建立北魏。
苻雄有两个儿子,老大是苻法,庶子,老二就是苻坚,嫡子。苻雄死后由苻坚承袭了东海王爵位。苻坚虽然年纪轻轻,却已能洞若观火,看出姚襄非同常人,也预测到姚氏将来会是祸患。只可惜人算不如天算,苻坚最后还是没能挡住姚氏成为前秦的终极大祸患。
苻生觉得有理,就对使者说:“你回去跟姚襄说,干嘛还要回老家,在我这多好,高官厚禄任你们选”,然后下诏给姚襄授封,还派人送去官印、符节等物。
姚襄无意侍奉苻氏,当然不会看上这三瓜两枣。见苻生不肯借道,索性撕破脸皮,杀了来使,又烧了符节官服,随后命辅国将军姚兰劫掠敷城(今陕西省延安市洛川县境内),命曜武将军姚益和左将军王钦卢进入北地(今陕西渭南富平县)、定阳(今陕西延安东南固县镇)等地,招募各部羌胡。
苻生杀了丞相、羌人首领雷弱儿家族之后导致境内羌人离心,加上姚氏本就是羌人首领,所以定居关中的羌人纷纷响应,很快就有五万多户投奔姚襄。
苻生命大将军张平讨伐姚襄,结果张平被姚襄以重金贿赂,两人私下结好,还拜为兄弟。
这是为何?原来这张平并非苻氏嫡系。
张平原为后赵并州刺史,冉魏灭赵后在并州割据自立。为了在夹缝中生存,张平同时向东晋、前燕称臣,拥有两国官爵,前秦建立后又向前秦称臣,成为前秦的大将军、冀州牧。张平同时成为三家之臣,堪称乱世里典型的墙头草。所以,张平不可能全力以赴,替苻氏去剿灭姚襄。
对了,张平有个养子叫张蚝,被称为“万人敌”,是十六国时期数一数二的悍将,后面很快就会出场。
苻生也没指望张平能搞定姚襄,随后又派前将军苻飞前往敷城迎战姚兰,结果大胜,姚兰战败被俘。
接着,苻生又命卫将军、广平王苻黄眉带着龙骧将军、东海王苻坚和建节将军邓羌,率步骑兵一万五千人直接攻打姚襄。
这是苻坚第一次带兵打仗,此时,姚襄已移至黄落(今陕西省铜川市黄堡镇)。
姚襄很像老爹姚弋仲,性格刚烈,喜欢硬碰硬,准备亲自带兵迎战。随军的智通和尚却极力劝阻:“秦军气势正盛,应避其锋芒,收兵坚守,之后再伺机出动。”姚襄想想也对,遂改为深沟高垒,坚守不出。
建节将军邓羌很了解姚襄,向苻黄眉建议:“姚襄最近连败于桓温和张平,锐气大降,已成惊弓之鸟,此时固守不战,不过是穷途末路。姚襄性格刚烈,如果率大军长驱直入其垒门,其必然愤而出战,则一战可擒。”
邓羌出生名门,祖上是东汉开国功臣、刘秀麾下云台二十八将之一的邓禹,邓羌的父亲是原西晋武威太守邓始。邓羌不辱祖上,后来成为苻坚的得力助手,南征北战,戎马一生,从无败绩,堪称前秦第一名将。
苻黄眉和苻坚都非常赞同邓羌的这个激将法。
第二天,邓羌率三千骑兵一个猛子直接扎到姚襄营垒的大门前,摆开阵势,叫嚣要和姚襄决战。这太嚣张了,简直不把姚襄放在眼里。
不出邓羌所料,姚襄果然被激怒,立即调集精锐出战,智通和尚还要再劝,姚襄当场拒绝:“二雄不能并立,今日必有一战。唯希望上天能惠及百姓,不抛弃有德之人。你不要再劝了,吾意已决!”
姚襄说的很悲壮,仿佛意识到这可能就是最后一战,二雄只能留下一雄,要么鱼死,要么网破。
见姚襄冲出营垒,邓羌命将士抵抗一阵后便调转马头,佯装败退,向南一路飞奔。姚襄紧追不舍,直追出数十里地。
邓羌一口气跑到三原(位于长安城正北方,今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县)方才停下脚步,下令调转马头,冲着姚襄的追兵迎头而上,苻黄眉和苻坚也带着大军很快杀到。
又一场三英战吕布,只是并没有奇迹发生,两军交战从来不是武将们的单打独斗。
三原之战很快就打出结果,“襄败,为坚所杀”(《晋书.载记第十六.苻坚传》)。姚襄被苻坚斩杀,死时二十七岁。
姚襄死后,弟弟姚苌不再抵抗,率众投降。这,意味着姚羌家族暂时离开了历史舞台。
自打离开滠头,姚襄一直居无定所,所以父亲姚弋仲的遗体始终没有安葬,姚襄每到一处都带着灵柩随行,准备回陇西老家后再下葬。
苻生表现的非常人道,先以“王”礼将姚弋仲安葬在孤磐(今甘肃天水市甘谷县新兴镇谢家坪),接着又以“公”礼安葬了姚襄,葬处不明。至于对姚苌的安排,史书没提。
苻生对外表现的大方得体,可是对内却总让人莫名其妙。
这次在三原之战中立下战功的主帅苻黄眉返回长安后,不但没有收到任何奖励,反倒还被苻生几次当众侮辱。苻黄眉一怒之下便密谋杀了苻生,却因处事不密被苻生处斩,此事还牵连大批王公贵族被杀。
不过,苻生也没多少时间再去滥杀大臣了,他这辈子就剩最后的尾声了。
姚襄战败被杀是在公元357年五月,苻生杀八位辅政大臣中最后一位、太师鱼遵是在姚襄被杀一个月后,即公元357年六月,距苻生公元355年六月上台刚满两年。
两年里,苻生滥杀无辜,八位辅臣无一幸免,其余公卿贵戚、文武大臣更是被杀无数,侥幸活下来的则提心吊胆,度日如年。
物极必反。尽管绝大多数人原则忍气吞声,但总有少数人不甘命运,想方设法改变现实,这些人不约而同地物色了一个新的人选,希望这个人能站出来发动政变,代替苻生。
新人选就是东海王苻坚。
苻坚尽管只有十九岁,但早已在前秦内外享有盛誉,在苻氏宗族里威望最高,没有之一。
苻坚,字永固,前秦开国皇帝苻健的弟弟、苻雄的次子,也是嫡子。
早年还在枋头时,苻坚母亲苟氏为了怀上男孩,特意去邺城漳河边上的西门豹祠祭拜,结果当夜便梦见与神交合,随后便有了身孕,怀胎十二个月方才生下苻坚。苻坚出生当晚,苻家院子里被神光照得如同白昼。
苻坚出生时后背上就有一行红字:“草付臣又土王咸阳”。“草付”就是苻,“臣又土”是当时“坚”字的写法,“王咸阳”就是在咸阳称王。
这种故事虽然白纸黑字记在史书里,但看看就好。古人讲究君权神授,顺天应人,能当皇帝的人都是早就被老天爷选中的,所以会杜撰出很多类似的离奇故事,作为当上天子的预兆,比如刘邦老妈在野外和蛟龙交合后怀孕,生下刘邦。
不过,苻坚从小确实就和普通孩子不一样,比如双臂过膝,目有紫光,还有远超同龄人的智商情商等等,这些在古人看来都属于“异相”,是将来成就大事的先兆。这些其实还是很有道理的,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知老”,牛人小时候和普通人小时候绝对不一样。
与讨厌苻生完全不同,爷爷苻洪格外喜欢苻坚这个孙子,还专门给苻坚起了个小名,“坚头”。
六七岁时苻坚就已经非常明事理,行为举止完全遵照家规,从不任性越雷池半步。侍奉爷爷苻洪时,苻坚善于观察,知道什么时候爷爷需要什么,自己该做什么。苻洪非常高兴,逢人就夸:“此儿姿貌瑰伟,质性过人,非常相也”(《晋书.载记第十三.苻坚传》)。苻坚这孩子姿貌瑰伟,聪明过人,非一般孩童可比。
之前说后赵的时候,曾提到一个叫徐统的人。石虎去世后,太后刘氏勾结张豺垄断后赵大权,时任侍中的徐统认为大难将临,自己却无能为力,于是服毒自尽。
徐统善于相面,有一次在路边偶遇苻坚,就问:“苻郎啊,你不知道这条路是官家的御街吗?不怕被司隶抓走吗?”
苻坚从容答道:“司隶只抓犯人,不会抓我们小孩的。”徐统哈哈大笑,对左右说:“此儿非比常人,有霸王之相”。
后来徐统又在街上偶遇苻坚,特意下车拉着苻坚小声说:“我看你骨相奇异,日后必能大贵,只是我就看不到喽!”苻坚道:“果真如此,必不敢忘了您的恩德。”
苻坚说到做到,一直没忘,虽然徐统早已故去,但后来苻坚上台后仍下令厚待徐统子孙。
这个故事之前说过,也是苻坚第一次在史书上露面。
苻坚八岁时向爷爷苻洪提了个要求,希望给自己请个家教,能像汉人子弟一样学习经史子集。苻洪很诧异:“汝戎狄异类,世知饮酒,今乃求学邪!”(《晋书.载记第十三.苻坚传》)。我们都是戎狄,从来只知道喝酒吃肉,你怎么想起求学来了?
苻洪给苻坚请来大儒做老师,教授儒家经典。苻坚学习认真,也非常刻苦,几年里熟读儒家经史,对历史典故信口拈来。
苻雄死后,苻坚作为嫡子承袭了东海王爵位和龙骧将军职位,当时苻坚只有十六岁。伯父苻健给苻坚授爵时,哭着说:“你父亲就是龙骧将军,我现在把这个封号再授予你,希望你能像他一样建功立业。”
受封后苻坚飞身上马,举起佩剑用力拍打马身,英姿飒爽,慷慨激昂,令在场的官员和将士无不钦佩。
包括我在内,很多人最早知道苻坚应该就是在课本里,在讲淝水之战的时候,对淮南八公山上“风声鹤唳、草木皆兵”记忆犹新。正因如此,很多人对苻坚最初的印象只有两个:第一、苻坚是个反派,坏人,因为他竟然侵略东晋。第二、苻坚很笨,完全不会打仗,以绝对优势兵力却在淝水之战中败得那么惨。
后来才知道,苻坚既不是坏人,更不愚笨,而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明君。前秦正是在他的治理下从偏居关中到统一整个北方,甚至包括西域,仅仅这些就已经不是普通帝王能取得的功绩了。其它诸如废除胡汉分治、改革官制、打击豪强、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等等,无论哪一项措施在当时都是少有的开明之举。没有苻坚,前秦也不可能统一整个北方。
所以,苻坚成为代替苻生的最佳人选是众望所归。
太原人薛赞和略阳人权翼都是姚襄的参军,后随姚苌一起归顺前秦,二人虽然在前秦时间很短,但同样感受到了苻生的残酷暴虐。因仰慕苻坚已久,二人暗中找到苻坚:“主上残忍暴虐,内外离心,如今能主持大局的只有殿下了。希望殿下早日定下大计,行汤、武之事,以顺应人心,以免节外生枝,致使江山落入他姓之手。”汤武之事,即商汤讨伐夏桀,周武王伐纣。
苻坚的反应是“深然之”(《晋书.载记第十三.苻坚传》),觉得两人说得非常正确。再然后,苻坚觉得薛赞、权翼都是不可多得的谋士,便将两人收到麾下,至于杀苻生的事,没下文了。
然后就是太师鱼遵被杀。
鱼遵的死似乎成了彻底击溃前秦官员心理防线的导火索,这些侥幸活着的官员们再也无法忍受苻生的残暴。于是,就在苻生杀鱼遵后不久,包括特进、御史中丞梁平老在内,多位大臣先后找到苻坚,用几乎哀求般的语气说:“如今主上无德,朝野内外备受煎熬,官民离心,人怀二志。而燕、晋两国又虎视眈眈,随时伺机而动。一旦发生祸乱,内困外乱,必会家破国亡。殿下作为宗室翘楚,必须要承担起这个责任,越快越好!”
苻坚如何回应,史书没记载。但从后续发展来看,这次之后,苻坚已经把杀苻生列入日程,开始着手准备。
侍中吕婆楼做事沉稳,苻坚便把吕婆楼叫来,问有何想法。吕婆楼坚定支持苻坚:“殿下必成大事,只是老朽已半截入土,心有余而力不足。不过我家里倒是有一个门客,其谋略世间少有,殿下要有他相助必是如虎添翼。不过,殿下应当亲自去拜访。”
苻坚当即跟着吕婆楼回家,和这位门客见了面,结果两人“一见便若平生”(《晋书.载记第十三.王猛传》)。两人一见面就好像认识了一辈子!
这位门客就是王猛。
《晋书.载记第十三》本是《苻坚传》,但因为王猛在《晋书》中并没有单独列传,其内容附在《苻坚传》中。
两人无所不谈,每论及政事,王猛滔滔不绝,所述观点令苻坚赞叹不已。苻坚非常兴奋,感觉就像是刘备遇到了孔明。“语及废兴大事,异符同契,若玄德之遇孔明也”(《晋书.载记第十三.王猛传》)。
王猛也是一样,见到苻坚的那一刻就认定了苻坚正是自己一直在等的那位明主。从此,王猛追随苻坚一生,献计无数,立功无数,苻坚对王猛充分信任,从无芥蒂,两人成为中国历史上君明臣贤的又一经典!
见过吕婆楼和王猛之后,苻坚又去找哥哥苻法,苻法也完全支持苻坚。一时间,苻坚身边聚集了苻法、王猛、吕婆楼、梁平老、薛赞、权翼等一班能臣干将,静待时机。苻生的生命进入倒计时。
公元357年,六月,某天。
太史令康权夜观天象后上奏苻生:“昨夜三月并出,有彗星进入太微,后入于东井。自上月以来,连续阴天却滴雨未下,所有这些都预示很快就会发生以下谋上之祸,希望陛下修德消灾”。太微是星座,东井是二十八星宿之一。
苻生却认为这是妖言惑众,于是,康权卒。
苻生不相信天象,却相信自己的感觉,总觉得苻坚和苻法最近的举动有些异常。就在这天晚上,苻生一边喝酒一边自言自语:“阿法兄弟不可信任,明天我就把他俩都杀了。”阿法是苻法的小名。
苻生喝着喝着就睡着了,还做了个恶梦,梦里有人说:“明天一早你就要大祸临头!只有先知先觉才能免除灾祸!”苻生当场惊醒。
苻生身边有位婢女或许是受过苻生虐待,或许是苻坚安排的卧底,总之,在苻生熟睡之后,这位婢女立即想办法,把苻生要在第二天杀苻法和苻坚的事告诉了苻坚。
情况紧急,事不宜迟。
这是一个改变前秦的夜晚,也是一个改变中国历史的夜晚。
苻坚和吕婆楼迅速集合了三百多士卒,苻法和梁平老、强汪等人也召集了数百兵丁,一共近千人的队伍,从云龙门,也就是皇宫正南门冲进皇宫,直奔苻生寝殿。沿途卫兵见是东海王苻坚,直接倒戈,加入苻坚队伍。
苻生在临睡前一如既往地喝了很多酒,此时仍在昏睡。当苻坚带人冲进寝宫时,凌乱而急促的脚步声,叮叮当当的铠甲刀剑声,都丝毫不能让苻生惊醒。
苻生就这么半醉半睡的被政变士兵拖到偏殿,苻坚先宣布将苻生废为越王,然后当场下令将苻生处死。
行刑士兵手起刀落,苻生便在醉梦中结束了年仅二十二岁的生命,也结束了短短两年却令人窒息的执政生涯,没有遗言,没有怒骂,更没有反抗,一切都很平静。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 “云龙门之变”,鼎鼎大名的苻坚便是通过云龙门之变上台,成为前秦第三位君主。
继续说苻坚之前,再多说几句苻生。
苻生好酒是与生俱来的,“少凶暴嗜酒”(《晋书.载记第十二.苻生传》),作为父亲的苻健深知这点。所以,苻健在临终前因担心苻生醉酒误事,被不轨之臣谋害,致使大秦基业丧失,便对苻生说:“酋师、大臣若不从汝命,可渐除之”(《晋书.载记第十二.苻生传》)。那些部落首领和大臣,如果有不服从的,可将他们逐一除掉。
苻健为何这么做?临终托孤难道真是故意留下的黑名单?苻健究竟是察觉到了具体危险还是仅凭猜测?
所有这些都已无从知晓,但有一点却是肯定的。在这样一个什么都可能发生的乱世里,在前秦基业草创,内忧外患,还远谈不上稳固的敏感时期,由一个从小就因身体缺陷而性格孤僻、从来不讨人喜欢、没有任何人缘的苻生作为接班人,苻健一定是放心不下的,所以才会有这样的血腥遗言。
苻生一上台就杀了八辅臣之一的右仆射段纯,临死前又杀了太师鱼遵,两年里八位辅政大臣被杀的一个不剩。如果苻生只是任性,恣意滥杀,怎么就这么巧,八辅臣一个没留?
还有几处细节。
苻健临终前身体一直不好,病了很久,这期间苻生一直住在宫里贴身侍奉苻健,这在《晋书》里是有记载的。当初苻菁谋反,误以为苻健已死,就带兵冲进东宫要杀苻生,结果没找到,转而攻打皇宫。“菁勒兵入东宫,将杀苻生自立,时生侍健疾,菁以健为死,回攻东掖门”(《晋书.载记第十二.苻生传》)。
苻菁攻打皇宫东掖门时,苻健拖着病体登上端门亲自镇压叛变,而苻生却没有任何动静,这和我们印象里的暴君似乎不太一样。暴君是不会伺候老爹的,只会给老爹下毒让老爹早死,如果有人要抢班夺权,暴君必会暴跳如雷,以血腥手段残酷镇压,绝不会视若无睹。事后,苻健只杀了苻菁一人,余党无一追究,苻生对此也没有任何反对意见。
苻生在位期间一方面劣迹斑斑,杀人无数,可另一方面,对前凉内乱却非常关注,恰到好处地派出使者,最终逼迫前凉称臣,这对初创时期的前秦来说无疑是外交战线的一大胜利,保证了西部边陲的安宁。而前秦的东边,在面对前燕进攻,在处理姚襄借道的过程中,苻生的表现也相当得体,没有一丝暴君昏君的样子。
为何会这样?如果仅仅只用人格分裂、两面性来解释,似乎并不那么让人信服。
一百多年后,南北朝时期,东魏的杨衒之在其所著《洛阳伽蓝记》里有这么一段话:“自永嘉之乱以来的二百余年里,建国称王的有十六位君主,这些年我亲自游历过这十六国的都城,亲眼看到过很多事情。你看看这些国家的国史,没有一个是按实记载的,全都是把过错推给别人,把政绩留给自己”。
接着,杨衒之特意提到苻生,说:“苻生虽好勇嗜酒,亦仁而不煞杀,观其治典未为凶暴”(《洛阳伽蓝记》)。说苻生虽然勇猛嗜酒,但却很仁义,并不嗜杀,看他颁布的治国法典,也并不凶暴。
杨衒之说完苻生后又提到苻坚,说苻坚虽然是一代贤主,但毕竟是弑君篡位,所以把苻生写的十恶不赦,历代史官大多都是这样。“苻坚自是贤主,贼君取位,妄书生恶,凡诸史官,皆此类也。”
前秦的宗族谱里,苻健苻生是嫡系嫡支,苻坚作为苻雄一系,只能算是旁支,原本和皇位毫无瓜葛,苻坚上台就是典型的旁支取代嫡系。同样是篡位,如果是苻生的胞弟苻柳政变,也远比苻坚要名正言顺,或者说,即便苻坚主持政变,事成之后推苻柳上台才是名正言顺。
旁支要光明正大的取代嫡系,那就说明嫡系已经烂糟烂透了,不配做天子。即便事实不是这样,那也得说成这样。如果按这个逻辑,或许苻生真的又是一个海昏侯。
当然,杨衒之所述也只是个人观点,《洛阳伽蓝记》也不是史书。本书只讲正史,不辨真伪,也没能力辨真伪。
3、隐居华山王猛静待明主 君明臣贤苻坚铁腕治吏
云龙门之变后,苻坚先推哥哥苻法上台,苻法则以是庶子为由坚决推辞。群臣都希望苻坚继位,可苻坚还要推辞。后来,苻坚母亲苟氏当着群臣的面哭着说:“社稷事重,小儿自知不能胜任,以后如有过错,也是错在诸位。”
如此这般,苻坚才最终在太极殿登基继位。
苻坚上台第一件事就是取消皇帝称号,改回“大秦天王”, 改年号为“永兴”,大赦境内。母亲苟氏被尊为皇太后,苻坚的妻子也姓苟,是苟太后的侄女,被立为皇后。
苻坚嫡长子苻宏被立为太子。苻宏是苻坚第三子,前面两个哥哥都是庶出。
苻法被拜为使持节、侍中、都督中外诸军事、丞相、录尚书事,爵位由清河王改为东海公,妥妥的前秦二号人物。
爷爷苻洪的弟弟苻侯为太尉,堂兄苻柳为车骑大将军、尚书令,弟弟苻融为阳平公,苻坚几个儿子也都封了公。因为苻坚只是王,所以宗室爵位最高只能是公。
李威为卫将军、尚书左仆射,梁平老为右仆射,强汪为领军将军,仇腾为尚书,席宝为丞相长史,吕婆楼为司隶校尉。王猛、薛赞为中书侍郎,权翼为给事黄门侍郎。这些全是参与云龙门之变的功臣,其中王猛、薛赞、权翼三人为苻坚的权力核心,掌握所有机密要务。
苻坚很快就为被苻生杀害的鱼遵、雷弱儿、毛贵、梁安、段纯、辛牢等大臣全部平反,将这些人按礼制重新安葬,这些人幸存的子孙也都重新加封官爵。
再然后,诸位一定想不到,苻坚的哥哥、身为前秦二号人物的苻法竟然很快就死了。
有一次苟太后去宣明台游玩,刚好路过苻法的宅院,见苻法门前停满了豪华大车,心里很是不安。苟太后担心苻法权势过重,将来威胁到苻坚,便和尚书左仆射李威商议,定了苻法大罪,将苻法斩首示众。罪名是什么,史书没说。
苻法被斩当天,苻坚“与法决于东堂,恸哭呕血”(《晋书.载记第十三.苻坚传》)。兄弟俩在太极殿东堂诀别,苻坚恸哭到吐血。
按《晋书》记载,苻法的死纯粹是苟太后一手操办,和苻坚毫无瓜葛,不过这实在有些说不过去,隐讳的太明显了。二号人物被定罪问斩,没有一把手同意怎么可能,起码处决的诏书得苻坚来下,苻坚又不是孩子没有亲政,不能下诏书。况且苻坚也知道苻法要被斩,还哭到吐血。
苻坚和苻法联手发动云龙门之变,事后又先推苻法上台,尽管苻法很有自知之明,严词拒绝,但以苻法的身份地位,身边自然会聚集大批拥趸。有这样的人物在身边,苻坚又怎会睡得踏实?不过就是借母亲之手罢了。
前秦是整个十六国时期实力最强的国家,没有之一,也是唯一一个完整统一北方的国家,如此辉煌的业绩完全由苻坚一手打造。但是,在苻坚继位之初,前秦仅仅还只是一个偏居关中的小国,与后来的前秦相去甚远。既然如此,苻坚是否在上台伊始就着手考虑开疆拓土了呢?
没有。
与苻健称帝不久便派苻雄、苻菁经略中原不同,苻坚上台后在长达十年时间里从未对外大举用兵,仅有的几次出兵都是平定内乱。这十年里,苻坚潜心内政,励精图治,为的就是有朝一日一鸣惊人。
苻坚治国自然离不开王猛。
如果让你不加思索,随口说出中国历史上最完美的君臣关系代表,可能很多人脱口而出的是刘备与诸葛亮,或许还会说到曹操和郭嘉,李世民和魏征。的确,这几对都堪称君臣关系典范。
君臣关系可能是人与人之间最难相处的关系了,所以才会说“伴君如伴虎”。有多少帝王受权臣架空成为傀儡,又有多少治世能臣死于帝王猜忌,即便雄才大略如秦始皇和汉高祖,也让王翦、萧何不得不以自污求自保。正因如此,刘备与诸葛亮这样的君臣关系才会尤其令人印象深刻。
君主不担心臣子谋反,臣子不怕被君主猜忌,双方充分信任,能力完美发挥,即便放到现在,也是领导和下属的完美组合。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在混乱不堪的十六国时期,竟然出现了好几对这样的君臣楷模,如石勒和张宾,司马睿和王导,当然,更少不了苻坚和王猛。
王猛,字景略,男,汉人,祖籍青州北海郡剧县(今山东潍坊寿光南纪台镇),后迁居魏郡(治所为邺城)。
王猛出生于公元325年,比苻坚大十三岁。苻坚上台这年,王猛三十二岁。
王猛虽然姓王,但是跟太原王氏、琅琊王氏这两个大族没有任何关系,在以门第取人的魏晋时期,王猛注定是个苦命孩子。
当时正值石勒横扫青州,王猛父母为躲避战乱被迫迁徙到魏郡居住,因为魏郡是后赵核心地区,一直比较稳定。王猛就出生在这样的流民之家,不用闭眼你都能想象出这种人家在战乱中会过着怎样的生活,吃饱穿暖那是奢望,能活下来就算命大。
王猛这样的人其实就是老天爷负责养活的,无论生活有多困苦,无论遭受多少磨难,他都死不了,不但死不了,居然还能让他学成一身本领,这身本领超越了中国历史上绝大多数人。
一贫如洗的王家主要靠编织、售卖畚箕为生,几岁时王猛就得早早起床,背着父母熬夜编好的畚箕,拿到市场售卖。畚箕,音běn jī,一种木制或竹制,装粮食或垃圾的容器。
稍微大一些后,到了能出远门的年纪,为了卖更好的价钱,王猛经常背着畚箕长途跋涉去洛阳售卖。有一次在洛阳,有人出高价把畚箕全都买走,但身上现金不够,让王猛随他回家去取。
王猛跟着来人出城,很快就进了一座山,然后看见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者坐在胡床上,左右两边还站着十几个侍者。来人引王猛到老者面前,王猛便对老者下拜施礼,老者呵呵一笑:“王公不必下拜!”,随后命人给了王猛十倍的钱。等出来时,王猛再回头看,发现身后竟是嵩山。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年轻时也遇到一位白胡子老爷爷,给了张良一本《太公兵法》,这显然比金钱贵重得多,不过张良付出的代价也高,连续去桥下捡了三次鞋。石勒做奴隶时也遇到过白胡子爷爷,预测石勒将来必会贵为人主。
王猛遇到的这位白胡子老爷爷,既没有送奇书,也没有测未来,只是让王猛发了一笔小财,这多少让人有些莫名其妙,因为给了十倍价钱就能被写进史书?
其实,史书记载这种多少有些荒诞的故事,目的只是想表达,像张良、石勒、王猛这样的牛人,通常都会有贵人相助。贵人也是机遇的一种。
这是必然的,否则,以王猛如此贫寒的家境,读书识字都是奢望,又怎么可能在四处贩卖畚箕时竟仍然能学到“博学好兵书,谨重严毅,气度雄远”(《晋书.载记第十四.苻坚传》)的程度?这显然是有贵人相助。
到了青年时代,二十多岁时,王猛家境似乎有所改观,不用再到处卖畚箕了,开始“游于邺都”(《晋书.载记第十四.苻坚传》)。
王猛去邺城当然不是为了旅游,而是看中邺城是后赵国都,显贵云集,王猛希望有机会被人相中,成就一番事业。但是很可惜,“时人罕能识也”(《晋书.载记第十四.苻坚传》),没人看上王猛。
千里马常有,伯乐却不常有。底层出身的人想出人头地太难,乱世本来应该最容易出人头地,但整个十六国期间,出身底层的牛人不过邓艾、陶侃、石勒、王猛、刘裕等少数几个,掰手指就能数的过来。而且像邓艾、陶侃、刘裕还只是出身寒门,家道衰落而已,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种真正的底层百姓。
还记得徐统吗?那位在苻坚还是孩童时就认准苻坚与众不同的人?
徐统同样也看上了王猛,“惟徐统见而奇之,召为功曹”(《晋书.载记第十四.苻坚传》)。徐统想把王猛招到麾下做一名功曹,结果却被王猛拒绝。猛人就是猛人,不会委曲求全,只会坚持原则,必须等到我要等的人。
王猛拒绝了徐统,也拒绝了后赵,转身离开邺城,“隐于华阴山”(《晋书.载记第十四.苻坚传》)。华阴山就是华山,王猛一个猛子扎到关中,跑进华山拜一位没留下姓名的高人为师,隐居去了。
以“佐君王治天下”为信念的王猛,此后一直在华山潜心治学,默默等待明主,就像宝剑等待出鞘,候风云而后动。“怀佐世之志,希龙颜之主,敛翼待时,候风云而后动”(《晋书.载记第十四.苻坚传》)。
光阴荏苒,风云变幻,随后的若干年里,后赵没了,冉魏来了又走,前燕南下了,前秦也建立了。接着,桓温又打过来了。
就在桓温驻军霸上的时候,王猛穿着一身粗布衣服从华山赶来,要亲眼目睹桓温的风采。
桓温意气风发,召集三秦父老议论国事。
面对威风凛凛,掌握东晋实际大权的桓温,没有任何功名的王猛却从容不迫,一边抠着身上的虱子,一边谈论天下大事,无所畏惧,旁若无人。
这就是成语“扪虱而言”的典故。
或许从抠虱子的那一刻开始,王猛就已经把桓温pass了,无所求才会无所惧,如果真遇到心动的明主,王猛还会旁若无人的抠虱子吗?
桓温看出王猛与众不同,便问王猛:“我奉天子之命,率十万精锐(实际仅四万)深入关中,伸张正义,讨伐逆贼,可三秦豪杰为何不肯来归附我呢?”。
前往霸上探望桓温的多是西晋遗老,少有能人志士,桓温很失望。
王猛不假思索:“公不远千里深入敌境,现在长安近在咫尺,公却不愿渡过灞水进击长安,三秦豪杰猜不出您的心思,所以不敢来”。
王猛说得很委婉,言下之意就是,你这种做法一看就不是能成大事的人,谁愿跟你。
桓温默然无语。
桓温撤军时特意赐给王猛一辆豪华马车,还要拜王猛为督护,想让王猛一起回东晋。王猛没作答,跑回华山询问老师,老师说:“你和桓温同存于世,在这已经可以富贵了,何必去那么远呢!”
是啊,三秦豪杰都没来归顺,我王猛为何要跟你。
王猛继续等,最终把苻坚等来了。在吕婆楼的引荐下,王猛和苻坚实现了等待多年的初见。
士为知己者死!那次见面以后,王猛一定是这么想的!
两人初见时,苻坚还是东海王,随后就是云龙门之变,苻坚成为君主,王猛被拜为中书侍郎,协助苻坚处理军政要务。
一出山,王猛就收到苻坚布置的一个大为棘手的问题:对付豪强勋贵。就是处理一批无视法治、为所欲为、又身份显赫的官场老油条。
当时住在始平县(今陕西省咸阳市兴平市)的很多大户都是早年随苻洪从西北迁往枋头,后来又随苻健迁回关中的老部下,这些人资历深厚,不服管束,在始平当地横行一时,百姓怨声载道。不仅始平,在长安,在关中各地,这些豪强勋贵早已成为前秦顽疾,苻健、苻生一直没能解决。
苻坚要对豪强勋贵下手,就先拿始平开刀,让王猛兼任始平令,去治理始平这个烂摊子。
王猛到任后严刑峻法,惩凶除恶,还鞭杀了一位包庇豪强的地方官员。那些蛮横惯了的豪强不甘被压制,奋力反击,教唆百姓到州府告状,说王猛滥杀无辜。于是,王猛就被州刺史逮捕后押往长安受审。
苻坚没想到这么快就和王猛又见面了,更没想到见面地点是在监狱里。
苻坚去狱中探视王猛:“为政之体,德化为先,你到任没几天就杀人,这也过于严苛了!”
王猛答:“古人说‘宰宁国以礼,治乱邦以法’,陛下不以臣无能,派臣去这种难以治理的地方。臣杀人不为别的,只为陛下铲除凶徒。臣只杀了一人,其实还有很多人都该杀。若陛下说臣没能铲除奸凶,臣自当以死谢罪,但要说臣滥用刑罚,臣决不接受。”
乱世当用重典,苻坚明白王猛的用心,感叹道:“景略(王猛的字)就是我的夷吾和子产啊!”随后释放王猛。夷吾是管夷吾,即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子产,春秋时期郑国的著名辅臣。
之后如何史书未记载,相信王猛一定会把始平治理得井井有条。
去始平做县令不过是王猛临时客串一下,后来很快回到长安,接着便是火箭般蹿升,从尚书左丞、咸阳内史、京兆尹、吏部尚书、尚书左仆射、辅国将军,再到尚书令,一年内升迁达五级,很快位极人臣。“王猛亲宠愈密,朝政莫不由之”(《晋书.载记第十三.苻坚传》)。
苻坚如此强推王猛,无疑会让王猛成为众矢之的,更加遭到勋贵老臣的忌恨。
尚书仇腾、丞相长史席宝两人当众多次辱骂王猛,苻坚忍无可忍,便将仇腾贬为甘松护军,席宝则被罢去一切职务,以庶民身份代行丞相长史。
樊世,氐族贵族,也是前秦老臣,早年多次立功,因此负气自傲,看不惯王猛年纪轻轻却身居高位,曾当众质问王猛:“我与先帝共同创业,立下汗马功劳,却至今未能参与机要,你手无寸功却身居高位,执掌军政,这不成了我种庄稼你只管来吃吗?”
王猛毫不示弱:“你更应该去当伙夫给人做饭,种地都便宜你了”。“方当使君为宰夫,安直耕稼而已”(《晋书.载记第十三.苻坚传》)。
樊世本以为王猛会忌惮自己,忍气吞声,不料却遭到强烈回怼,当即大怒:“你个小匹夫,我要不把你脑袋砍下来挂在城门上,我TM就不活了。”“要当悬汝头于长安城门,不尔者,终不处于世也”(《晋书.载记第十三.苻坚传》)。
王猛撒腿就跑,去苻坚那告状去了。苻坚大怒:“必须杀了这个老氐,方能镇肃百官”。老氐,这可不是我的词,是苻坚原话,“必须杀此老氐,然后百僚可整”(《晋书.载记第十三.苻坚传》)。
苻坚要拿樊世当祭品,杀一儆百。
过了一会,樊世也气哄哄跑来找苻坚。苻坚见樊世来了,故意扭头大声问王猛:“我准备把公主嫁给杨璧,卿觉得杨璧为人如何?”
没想到王猛还没来及回答,樊世到着急先插嘴了:“杨璧乃臣的女婿,都已经婚配多年了,如何让他再娶公主?”
王猛知道这是苻坚故意找茬,趁机指责樊世:“陛下拥有四海之地,你这是要跟陛下抢婚吗?你眼里还有君臣之分吗?”
樊世气的七窍生烟,再也忍不住,不顾苻坚在边上,冲上去就要打王猛,被左右拉住时嘴里还不停地冲王猛大骂。苻坚没再犹豫,当即命人将樊世拖到外面马房里斩了。
樊世被杀后,一些勋贵老臣在朝会上痛斥王猛罪责,要求罢免王猛。苻坚非常反感,轻则严厉斥责,重则对责骂者施以鞭刑。
心腹权翼私下劝苻坚:“陛下一向宽宏大度,善于驾驭臣子,往往只记功劳,忽略过错,很有当年汉高祖之风。只是对这些不满应当慢慢消除,不宜过激”。
苻坚当然明白权冀的意思,也觉得火候差不多了,哈哈一笑:“朕之过也!”
王猛新入职,寸功未立,年纪轻轻就身居高位,遭到嫉恨再正常不过。为了让王猛放开手脚大干,尽情施展才华,苻坚必须大力扶持,为王猛立威。明眼人心知肚明,不会去吃王猛的醋,樊世一贯桀骜不驯惯了,就成了撞到枪口上的出头鸟。
虽然此后苻坚变得温柔许多,但樊世的死也着实让百官体会到王猛在前秦的地位,于是“公卿以下无不惮猛”(《晋书.载记第十三.苻坚传》)。文武百官开始忌惮王猛,苻坚想要的效果达到了。
王猛虽是文人出身,但从始平斩吏和怒怼樊世两件事上来看,王猛并没有文人的懦弱和犹豫,相反,王猛性格强势,处事果断,苻坚让王猛去对付豪强算是用对人了。
强德,苻健妻弟,一贯仗势欺人,成为长安一霸,百官敢怒不敢言。王猛不管,找个机会将强德抓住后直接就砍了,先斩后奏,以免节外生枝。等强太后求情,让苻坚下诏赦免强德时,强德早已身首异处。
苻坚整顿吏治的决心非常大,不久又特意任命邓羌为御史中丞,协助王猛整治官场。邓羌就是设激将法斩杀姚襄的功臣,前秦名将,军中地位极高,性格刚直,让他做王猛副手最合适不过。。
有苻坚的决心和大力支持,有名将邓羌的协助,王猛大刀阔斧,“数旬之间,贵戚强豪诛死者二十有余人。于是百僚震肃,豪右屏气,路不拾遗,风化大行”(《晋书.载记第十三.苻坚传》)。
仅仅一个多月时间,王猛就诛杀了二十多位贵戚豪强。一时间,前秦朝野震慑,官场风气大变。
面对焕然一新的官场新气象,苻坚也忍不住感叹:“我现在才体会到一个国家严格执法的好处啊,我这当天子的才感到有尊严啊!”“吾今始知天下之有法也,天子之为尊也!”(《晋书.载记第十三.苻坚传》)。
整顿吏治其实只是苻坚在上台之初的举措之一,其它治国理政的措施还有很多,诸如“举异才,修废职,课农桑,恤困穷,礼百神,立学校,旌节义,继绝世”(《资治通鉴.卷一百》),涉及到人才选拔、农业生产、百姓安抚、教育培训、礼仪礼制等,方方面面,这些措施大多都是由王猛提出并主持实施。
这些措施产生的效果非常明显。长远来看,在没有开疆拓土的情况下,仅有关中一隅的前秦迅速壮大,国力随之增强,为将来苻坚一鸣惊人打下扎实的基础。即便只看眼前,最直接的效果就是“秦民大悦”(《资治通鉴.卷一百》),前秦百姓非常满意。这就足够了,百姓满意了,自然就会拥戴苻坚,苻坚的执政基础更加稳固,稳定了自然就能发展。
至于这些措施的具体细节这里就不细说了,说起来也比较枯燥,还是说说打仗吧。
你还别说,真的很快又要打仗了。
苻坚刚上台才三个多月,公元357年十月,那位著名的乱世墙头草,占据并州的大将军、冀州牧张平就叛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