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窑子、抽大烟的“瞎子阿炳”,凭什么能和贝多芬相提并论?

墟史往事呀 2024-12-12 16:56:52

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无锡的街头总有一个戴着破旧的礼帽,鼻梁上挂着一副黑色墨镜的男人缓慢游走。

他不常跟人讲话,只是抱着把二胡悠悠地拉着。街上的人也都熟悉他了,远远地听见二胡声就知道“阿炳出来了”。

瞎子阿炳以前也不瞎,他本来应该有很好的人生,可惜父母早早地离世,他又在年轻的时候走了错路,因此才落得了如今的地步。

后来常有人唏嘘,要是阿炳还健在,他的音乐才能和贝多芬恐怕也不分上下。

道士和寡妇的私生子

光绪年间,雷尊殿的一个道士华清和跟山下的一个寡妇好上了,两人避着人群偷偷私会,时间久了还过上了同居的生活。

不久后寡妇怀孕,在1893年生下了一个小男孩。

道士看着这个孱弱的孩子,内心隐隐有些不安,但终究是喜悦占据了上风,他思索半晌,给孩子起名为华彦钧,这也正是后来的阿炳。

那时的道士不允许结婚,寡妇更是应该安分守己,两人这样的关系注定不会长远,因此阿炳的出生也显然难以被世俗认同。

虽然阿炳的母亲努力遮掩孩子的存在,但是最后还是被族人发现了。

为了给阿炳求得一条活路,寡妇带着浓浓的不舍结束了自己生命。而得到消息的华清和匆匆赶来后,天人永隔。

华清和为了让他远离外人的打扰,暂时将其寄养在乡下亲戚家。直到8岁的时候他才被华清和以收徒的名义接到身边。

这时的华清和已经做到了雷尊殿的主持,他深觉亏欠阿炳诸多,便一心一意地对他好,华清和先把阿炳送到私塾读了三年书,然后又亲自带在身边教授乐器的演奏。

当时的道士算是民间音乐最大的传播者,阿炳的父亲正好也是颇有名气地乐器演奏大师,还被民间赋予了一个“铁手琵琶”的称号。

有这样一位优秀的老师,再加上对方毫无保留地传授,阿炳自然也进步神速。

阿炳一直很感激师父的教育,他自小对父母没什么印象,师父数年如一日的照顾让他也体会到了亲情的温度。

只是1914年的时候,华清和染上了严重的肺病,临终前他似交代遗言一般告知了阿炳的身世。

这让阿炳难以接受,他不愿相信一直敬重的师父竟与寡妇有染,也不愿接受自己是一个见不得光的私生子。

于是,原本有着大好前途的少年郎在瞬间堕落了。

如果华清和还在世,大概还能管他一二,可是华清和早早地撒手人寰,只留下这座寺庙,和丰厚的香火钱。

虽然阿炳得到了寺庙的继承权,可他正处于孤立无援之地,根本无心打理。他整日下山喝酒享乐,还结识了一帮山下的朋友。

他此时忘记了华清和的训诫,犯下了道教几乎所有的教规,染上了一身的坏毛病,后来甚至夜宿烟花巷柳之地,还不幸感染了梅毒,因为治疗不及时,阿炳的一双眼睛也瞎了。

卖艺为生爱上寡妇

要是此前他稍微关注一下父亲留下的雷尊殿,那么他后半生也有一个落脚之地,可是寺庙早就被他的表弟全权接手,彻底架空了阿炳的权利。

最终,阿炳被赶了出去,他带着自己的几把乐器,如同丧家之犬一般流落到了街头。

阿炳自从瞎了之后,安静了不少,他此前所交的朋友也不怎么出现,他就日日晃荡在河边拉着曲子。

只是一直不与人交流也不行,他还活着,那就要想办法填饱肚子,只是他如今一无所有,只会弹点曲子。

尝到了生活的困苦之后,阿炳开始走到街头卖艺,希望能讨来点赏钱。他还戴上了一副墨镜,和一顶帽子,这个形象最后也成为了他唯一留在世上的模样。

据说照片还是“良民证”上面的,他已然做出最大的努力,让自己看起来严肃一点。

但是他看不到自己的样子,紧紧抿起的嘴角向一侧弯去,胡子也修建的不大整齐,墨镜也由于时间过久有些损坏,两个镜框显得不一般高。

不过这副样子,也是无锡城里的百姓最熟悉的模样。

刚开始拉曲卖艺的时候,效果并不好,他一向只拉道教的乐曲,但是百姓听不懂,围在他身边也是看个乐趣。

于是阿炳想办法到人流量最多的地方,他走过一条条的街,进入到人群聚集的茶楼、酒馆,记下来别人热烈讨论的内容,再用自己能力转化为乐曲演奏出来。

他每次演奏的时候都极为认真,不管一旁的群众是吵闹还是喝彩,他只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仿佛只有乐曲才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事。

而他干瘦矮小的形象,搭配一种叙事极强的乐曲风格,竟也打动了城内对音乐一无所知的百姓。

这时的百姓生活在困苦之中,不懂任何时速变迁,唯一能感受到的只有自己受到的苦。

阿炳听来的故事也正好是来自百姓之中,加上他遭受的一些磨难,刚好和百姓产生了共鸣。

他的弹奏往往也没有目的性,都是随心所创,随意而为。

在“一二八事变”发生之后,阿炳还编唱《十九路军在上海英勇抗击敌寇》的新闻报道。

还根据《义勇军进行曲》《寒春风曲》等曲目,用自己的乐器奏出一首首感人至深的乐曲,也以自己的力量带动自己以及听众的爱国之心。

也是在这种贴合百姓生活的演奏中,阿炳的技术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他能用二胡模仿出男女老少说话、叹息以及各种动物的声音,几乎是用一把二胡二胡演出一场戏。

因此来听到演奏的人越发的多,阿炳成了附近有名的乐曲大师,城内所有人都知道他常常去崇安寺演奏。

就连当时侵占无锡的日寇都对他相当熟悉,而且还常常给阿炳行方便。

要是别人过了门禁时间没有回城,那就只能等第二天,但是听到阿炳拉着乐器走到门外,把守的日本官兵都会主动给他开门,还会跟他聊几句当日的收获。

不过阿炳并没有因此就改变对日本的看法,在听到日本在中国的消息后,同样会义愤填膺地拉着乐器表达不满。

阿炳就这样独自生活了十多年,身上再也没有了曾经意气风发的影子。变成了一个模样怪异,身材干瘦的小老头,在40岁的时候,还走了和父亲相似的道路。

也算是命中注定,华清和在世的时候,曾经多次跟阿炳强调不要跟寡妇有牵扯。

从前的阿炳也深以为然,绝不走父亲的老路。可是孤寡可怜的阿炳遇上了董催弟,对方正是一个寡妇。

董催弟会细心照顾阿炳的日常生活,为他洗衣做饭,每日也会搀扶着他到街上奏曲。

时常是阿炳静静地站在那里随意拉着曲子,董催娣大方的吆喝。得来的赏钱,也勉强够二人日常使用。

阿炳弹曲向来随着自己的心意,他可以围着社会现状变奏曲子,也可以为人打抱不平,编曲埋汰仗势欺人的权贵。

他天不怕地不怕,只要是让他看不过眼的,就毫不留情面的抨击。

在国民党统治的末期,国民党的经济面临崩溃,为了挽救现状,支付大量的军费,他们引印发了大量金圆券,导致物价疯狂上涨,百姓生活的尤为艰难。

阿冰原本就痛恨国民党,经由此事件后,直接编了首曲子,边走边唱:“金圆券,满天飞,花花绿绿好东西,早上可以买头牛,晚上只能买只鸡,十万金圆券,只够两升米。

在这期间,董催弟一直陪在阿炳身边,俩人相互依靠,是彼此生活中一点渺茫的温暖,在乱世和苦难的生活中相依为命。

其实阿炳爱上董催弟也很好理解,他这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候大概就是在寺庙里,无知无觉做华清和徒弟的时候。

他那时没有任何外界的影响,每日只需要练习自己的乐器,以及诵经修行即可。

并且在寺庙他深受师父疼爱,同门师兄弟也对他多有关爱,生活算得上是顺风顺水。可是后来的十多年里,他的生活翻天覆地,求生甚至说容身都不大容易。

所有的事情都要他自己处理,就连最基本的吃饭他都要摸索良久,而午夜梦醒之后,内心惶恐的他也找不到倾诉的人。

因此这时的陪伴,对他弥足珍贵。如果说因为是治愈他灵魂的不安,那董催弟就是他坚实的后盾,和赖以生存的后半生。

死前留下六首曲子

民间的百姓看阿炳演奏曲子或许只是一个乐子,不知道他的实际能力,但是在这众多听客中,有人是真正明白阿炳的实力的,黎松寿就是其中之一。

他与阿炳在孩童时期曾是邻居,当时阿炳还指教过他拉二胡的技巧。

后来黎松寿考上了南京师范大学的民乐系,专供传统乐器,对于乐器的了解也是日益加深。阿炳卖艺之后,他也常去听,有时也会跟阿炳讨教琴谱与方法。

阿炳总是很高兴,他对于音乐是真的喜爱,黎松寿和他探讨时,他就会表现出和平常不一样的一面,谈起乐曲就会滔滔不绝。

而且他也很乐意为别人演奏,即使听众不付钱,但是要求他再拉一曲的时候,阿炳也会一一满足,丝毫没有觉得被冒犯或者不情愿。

1949年的时候,黎松寿在琴房随手拉了一首阿炳教给他的曲子,恰好被中央音乐学院的杨荫浏教授听到了。

对方颇有性质地询问曲子的来源,黎松寿也没有隐瞒,告知了阿炳的存在。

杨荫浏教授表示这首曲子很好,他和团队正在收集民乐,想要把这首曲子录下来。

黎松寿还向杨荫浏讲了阿炳的现状,表示他现在的身体已经很不好了,时常患病,可能撑不了太久了。

而且他近期还患上了肺病,一些公共的场所已经禁止他再演出了,没了经济来源的阿炳只能修理乐器,以及董催弟讨饭为生了。

杨荫浏听到这些有些着急,但是录音设备是从海外购买的,此时还没有到,也没有办法。于是等到了九月份他才带着音乐学院的一位研究院曹安赶到了无锡。

那天是1950年9月20日,阿炳当天的身体情况已经很不好了,他不断地咳嗽,手上也没有力气,但是听说杨荫浏是来录他的曲子时,阿炳还是表现的很开心。

他原先使用的那把二胡已经坏掉了,只能临时找了把使用,拉完一首后,杨教授还问了曲子的名字。

只是阿炳向来是随意拉,因此他的曲子大多都没有名字,但是做为记录必须得有名字才行,阿炳只好当下想了一个,也就是《二泉映月》。

接着,阿炳又一连拉了六首曲子,实在没有了力气,时间也已经到了晚上七点半,众人才结束了这次的收录。

可惜,当天阿炳的身体状况和二胡都不是他常用的,所以保留下的录音并不是阿炳演奏效果最好的。

不过也幸好有这几位教授坚持的收录,才让阿炳创作的优秀曲子得以保留,在后世流传。

录音后二十多天,阿炳在进行了人生最后一次公开演出,那是在无锡牙医协会成立的文艺演出上。

阿炳受邀前往,黎松寿扶着他走上舞台,坐到了话筒前面,这是他唯一一次参加这么正式的演出。虽然抵达时,演出已经接近尾声,但是现场的观众并没有离开。

阿炳先是弹了琵琶,后来应观众的要求,又用二胡拉了《二泉映月》。

他开心极了,不顾黎松寿和妻子在一旁嘱咐他当心身体,兴致昂扬的表示:“我给无锡的乡亲拉琴,拉死也甘心。”

最后这一场演出,他演奏得酣畅淋漓,舞台下到处都是人,走道上、窗户边,坐着的、站着的全部都聚精会神地听着。

结束后,台下掌声雷动,阿炳满头大汗,还不忘摘下自己的帽子点头致谢。

这次演出后不久,也就是1950年12月4日,阿炳就在家中病故而亡。

其实关于阿炳的死因又好几种说法,有说阿炳常年吸食大烟一直没有戒断,当天恰好烟瘾发作董催弟又不在家,他无法排遣又饱受折磨,最后用自己道袍上的一根腰带结束了生命。

还有一种一种说法是,阿炳早已积劳成疾,身上大小毛病不少,他是因病而亡,死前还吐了一大口血。

相比于自杀,因病而死被世人接受的程度更高,但是不论事实究竟如何,阿炳的死亡却不假,他是在57岁这年彻底离开了这千疮百孔的生活。

而他的妻子董催弟也在次年的3月27日,因病而亡。

阿炳死后,依旧没有什么大的影响力,他还是无锡人民印象里那个贫穷、眼瞎、丑陋,曾日日游荡在街头的小老头,与旁人不同的是,他有着无与伦比的音乐才能。

在1972年,日本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在中国听到《二泉映月》的独奏时,全程以跪姿聆听,并在期间潸然泪下。

由此可见,音乐是不分国界的,阿炳倾入到音乐中的声音和情感不仅被国人听懂,也被传入国际上,打动不同的人群。

而阿炳之所以能被称作可以比肩贝多芬,其实并非过誉,在1977年,《二泉映月》被美国探测器1号收录,送入太空,成为了最早与太空沟通的声音之一。

他剩下的其余几首曲子,也被后人深刻钻研,要不是他穷困眼瞎,早早离世,阿炳能创作出更为耀眼的作品也未可知。

不过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苦难能够侵蚀他的身体,带走他的健康,却无法剥夺他与生俱来的灵感,相反,苦难也许正是阿炳源源不断的创作源泉。

他在荒凉中失去肉身,却在后世中因为音乐重新生存。

参考资料:

《文化故事|与瞎子阿炳相遇:“二泉映月”的杭州往事》钱江晚报2020-08-28 11:11

《人生将尽时分,几乎从不哭的阿炳流下两行眼泪》凤凰网读书

2020年08月17日 10:52:05

0 阅读: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