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全女”的概念挺火的,比如差点全军覆没的全女爬山团,倒闭的全女书店和全女健身房,开业一天便闭店的全女酒吧,令人哭笑不得的全女游戏工作室,甚至连全女小饭桌都出现了……
仅针对“全女”这个概念,它给人最直接的感受是,部分女性不需要异性社交,也不需要男人是高质量独立女性,同时非常容易受到男凝、骚扰。
无奈之下一群高质量的女性只能选择互相抱团取暖,围坐畅谈女性主义。
故受到全女概念排斥的男人,无一不是低质量男人,想获得高质量称号,就得获得全女的认可。
全女模式排斥男人,实则在给男人划分成两个等级,尝试把贩卖男人成功标准从线上转到线下。
“那可是全女XXX,你作为男人竟然还能融进去,说明你优秀得令人发指!”
看似剥离两性社交,实则单方面拔高男人进行两性社交的门槛,这种模式一旦大规模铺开后,她们就可以用标准和门槛收割潜在的猎物。
另外,不需要男人,平常不想和男人有任何交集,也是在变相营造圣女人设,那圣女人设对谁最有吸引力?
被人勾起征服欲的舔狗、沸羊羊和喜欢征服女人的部分精英男群体。
全女概念打击的目标之一是“男凝”。
部分人解构和滥用男凝,除了真的不喜欢被人凝视外,还想通过这种现象来表明自身的外形魅力,不抨击所谓男凝,你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个优质女性主义者。
全女概念注定难成功,它太相信女人愿意为其他女人掏钱的意愿,也过高估计如今女性的消费力。
剥离男女的社交属性后,不能通过两性社交斩获高溢价,只能通过满嘴主义和隐晦绑架赋予高溢价,不然吃力不讨好的事谁做?
咱们就以全女酒吧举例。
大家去酒吧就是寻开心,去享受被追捧、优待产生的优越感满足感,让你收获源源不断的情绪价值,如此一来,很多人才会有动力沉迷于泡吧。
此乃公共场合危险重重,而酒吧夜店却人声鼎沸的原因,索要和挤占公共权益不需要个人额外付费,但是去酒吧寻欢作乐花的可都是真金白银。
单凭酒吧夜店隐藏的性别红利,就足以让人选择性闭嘴。至于地铁,女性车厢才能够体现性别红利,毕竟男人不会在地铁上热烈追捧讨好女人。
男人们愿意去酒吧花钱,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那里女人多,适合猎艳,很多女人去酒吧不用花什么钱,也是男人愿为女人加持的社交买单的结果。
是女人赋予酒吧和夜店以社交属性,男人为高溢价买单,才能获得女人的认可,不花钱也能当大爷,谁不喜欢?
如今全女模式的羊毛出在女人身上,没有性别红利可言,打掉支付转移就算了,竟然还要自己掏钱,被人打着GHG的名号当你是韭菜大肆收割,谁受得了?
曾经的全女小饭桌就要128元一位。
不过收费高其实很合理,作为营销女性主义的手段,全女模式就是线下的联盟。只有高溢价才能体现个人优质,并通过群体消费力助推全女经济走向腾飞,让全社会看到女性的力量!
有了成功的案例资本会不断涌入,接下来就能输出行业规则:谁不搞全女经济排斥和歧视男性,谁就是在媚男!
全女模式事关养老问题。
互联网曾流行一种说法,呼吁女性不婚以后抱团去养老院一起养老。一旦线下的全女模式失败,意味着这种养老构想还没实施就已经破产。
我们应该鼓励全女模式。
打击高溢价的社交属性,有利于斩断男人的支付转移链条,让盘踞在两性关系吸血的中间商遭受重挫,消费分流结果是现实与网络话语权的重构,是天大的好事。
创业的人越多,流回市场的财富就越多,不害怕她们创业,就怕她们没有勇气创业,谁愿兜底谁倒霉。
不过话说回来。
女性群体曾花钱花的毫无章法,很少会讲性价比和实用性,和如今全女模式作为抱团取暖的手段之一,实惠甚至低价会成为很多人最主要的诉求。
以这个视角看,全女经济模式只是她经济衰落的体现之一,以前舔狗经济繁荣时,怎么看不到全女经济模式?
真要脱钩的话,没必要宣传全女模式,结婚率就已是证明,除非这种宣传是为满足私利和给自己壮胆。
从网上抱团到线下抱团证明自己的独立的人越来越多,只能证明形势严峻,不断暴毙的全女构想,扯下很多优质女的遮羞布。
离开网络滤镜,你也不过是个普通人。
全女模式溃败是性别叙事的不再坚挺。
满嘴主义的人,背地全是算计和生意,女性共荣的幻梦下,多少人的满地狼藉一地鸡毛成就了部分人的光鲜亮丽呢?
最恨全女模式的并不是男人,相反他们还很支持全女构想,最痛恨全女模式的是正吃着性别红利的人。
谁让你们真的跟男人脱钩的?
没了男人,女人不再是女人。
文/他的真理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