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辈回忆渡江时有队伍在竹林刻字,说何时过江,上级为此严令禁止

晚上回忆这百年 2024-09-15 15:14:36

1949年1月春节前夕,山东齐东县委、县政府刚刚完成送新兵入伍的任务,又根据上级关于从老解放区抽调干部随军南下,接管新解放区的指示,在饵家召开了全县干部动员大会。

会上大家学习了毛主席元旦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等有关文件。经过分组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干部随军南下,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夺取解放战争的全国胜利,势在必行。大家争先恐后踊跃报名,被批准的兴高采烈,没有被批准的垂头丧气,缠着领导不放直到被批准才罢休。张永平也不落人后报名南下,并得批准。

齐东县只有六个区,加上县直各单位,共抽调98名干部,编为渤海南下干部三大队第三中队。县长任曰淼(原名王靖宇)任中队长,县委书记胡为新任指导员。下设三个排八个班。每区一个班,加上炊事班、通讯班、一个中队部。

县委同时宣布,离家近者批准放假回家探望和家属告别,离家远者每人发六尺布做一件新衣,要求按时归队。

3月2日,南下干部列队从魏家桥出发到地委集合。齐东县委县政府的干部和人民群众,在魏桥小清河北岸组织了欢送。大家紧握双手,依依惜别。县里还派出了马车,为南下的同志运送行李。

3月3日,三中队到达地委所在地桓台县索镇集中报到,县委书记胡为新调大队任秘书长,郭克勇接任三中队指导员。

三中队在索镇确定了各排班长名单,还增选出宣传委员、生活委员、党小组长等,协助班长做好日常事务工作,保证南下顺利进行。各班都开会表决心,学习“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在行军中要互相帮助,团结友爱,轮流小值日。3月5日三中队南下干部集体合影留念。

3月7日4点多,大家起床,打好背包,打扫驻地,为房东挑水,送还借用的物品,整装到索镇五里庄西南一个广场上集合。1000多名南下干部列队席地而坐,等待开大会。欢送的军乐队、群众的锣鼓声、口号声直冲云霄,各中队的拉歌声交织在一起群情高涨。

整个欢送大会开得热烈欢腾,广大群众和全体南下干部激动、兴奋。会后列队行军,欢送的群众有的送茶水、有的送鸡蛋,还有的怕南下水土不服给带上一包家乡的土。群众热爱自己的子弟,直至亲人上路,才渐渐回家。

从索镇至济南240里,行程安排四天,每天走60里左右,路不算长,但远路无轻担,何况是缺乏行军经验的地方干部来说,背上还押着背包,有的还有枪支弹药。

三中队中年龄最大的近40岁,最小的16岁。这支年轻的队伍情绪高涨,非常活跃,一路上经过长山、邹平、章丘、历城各县,各地都有欢送的群众,举旗喊口号、送茶水、敲锣打鼓,还有踩高跷等文艺队伍。

3月10日晚,队伍赶到省城济南,从黄台车站上火车,沿津浦路南下。虽然坐的是闷罐车,近百人挤在一个车厢里,又黑又闷,只有几个小窗口,但多数人还是第一次见过火车,觉得新鲜,席地而坐,大家背靠背仍是有说有笑有唱。伴随着火车轰隆声,大家没看清省城济南是什么面目,也没看清五岳之首的泰山是多么雄伟壮观,在疲劳中慢慢入睡。

3月11日早晨,火车到达鲁南薛城沙沟站,队伍下车后到离车站四里路的村庄住下。村东头就是铁路,晚饭后同志们常去看看铁路和经过的火车。住地村庄很小,一个班住一间屋子,有的班还住在驴棚里。沙土垫一垫,铺上草席,大家挤睡在一起。

这里刚解放不久,群众生活很苦,大部分靠政府救济,因遭受战火灾难,树木被国民党军队砍光。晚上没有灯火,大家用碗底放点油用棉花搓根捻子做灯芯照亮,睡在潮湿的土地上。艰难的生活磨砺着每个南下的同志。

3月13日上午在一个大空场上,召开了三大队全体大会。大队政委王乐三作整顿思想,认真学习,继续前进的报告,指出三大队的任务就是接管京沪杭。

大队抽调了桓台、高青三个班加强齐东中队。在这里,人人发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衣、军帽、绑腿、干粮袋等用品。大家换上新军装、脱下的便衣上交地方政府处理。

中队把早操改为急行军锻炼,每天早晨背上背包走上十里路,早饭后学习,通过锻炼,大家行军的能力进步很快,给长途行军打下基础。大家通过学习接管大城市武装了思想。学习的文件有《入城守则》、《约法八章》、《关于保护工商业问题的政策》等,重点学习了《七届二中全会决议》。经过这一段的整顿学习,提高了干部们的政治思想水平和执行党的政策的坚定性,自觉性,为开展新区工作都做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三月底接到南进命令,三中队交还群众借用东西,整装出发。一天下午,全队从沙沟车站上火车继续南下,坐的仍是货车,深夜至徐州站稍停,转陇海路向东,天亮到达苏北的新沂县,在新安镇下车。

整队步行到鲁南郊城的红花埠住下。这里一条大路相隔,路北是山东地,路南是江苏地,同志们晚饭后风趣地说,到江苏去玩一下。这里曾是淮海战役的东部战场,人民受战火的浩劫困苦,衣衫破旧,住的是草房,用瓦罐取水,双手捻线,饱受国民党的摧残。

三中队在此住了五天。为了做好长途行军的准备,上级动员轻装,每人又发了一套细布军衣、水壶和挎包,从衣扣的“中”字上看,这是缴获的战利品。

经过充分准备,四月初开始徒步行军,途经沐阳、淮阴等县,到达淮安。在此休整两天,继续前进,由淮安经宝应至高邮。一路上看到高邮湖、运河中出产的鱼虾,水产丰富,蛤蚌如碗口大,到处是水田,可称为鱼米之乡。

这段是从运河东侧行军,公路上各种队伍昂首挺进,有解放军的后续部队,有支前民工、畜力车、手推车运送粮食和军用物资,还有少量汽车。为了抢时间,一般是四路纵队前进。一路上车轮滚滚,宣传队的快板声,宣传行军中的好人好事,汇成了一股人民战争的洪流。行军队伍都是你追我赶,向一个目标前进。

这段行军六百多里,大家精神是饱满的,生活却很艰辛。有的同志有夜盲症,晚上行军,要同志们手拉手走,宿营时轮流站岗放哨,以防敌人袭击,粮食都要自己带。山东人没有吃大米的经验,饭不是夹生就是煮糊了,但吃不饱饭也不误行军,绝不掉队。炊事班的同志更辛苦,早起晚睡,行军挑上炊具,背上行军大锅,要是柴火不干更是着急。

由于长途行军,人人脚上起泡,有的是血泡、重泡,走起路来就瞒姗起来了,但情绪还是高涨的,还是有说有笑,特别是看到醒目的大标语“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打到南京去,活捉蒋介石”,更是群情振奋。大家都知道这是胜利的进军。

行军途中,前方传来捷报,我百万大军突破长江天险,解放了江南大片城乡土地,攻克了镇江。4月23日,我军占领了南京,蒋家王朝土崩瓦解。

5月1日,这天大家起得很早,三点多起床收拾好行装,吃早饭,四点钟准时出发,连续赶路120里。下午队伍到达扬州六好,在一片竹林隐蔽休息,这里离长江很近。不知是哪个部队在竹子上用小刀刻上字,某年某月某日起由此过江。中队领导要求大家不要乱刻字,不要把部队番号留给敌人。

领导一再强调要加强纪律性,排队依次上船,遇到任何情况都要服从命令听指挥,不要乱跑乱动。部队隐蔽到傍晚,接到渡江命令,列队行军到江边。

对张永平来说,这是难忘的一天。他有生以来第一次见到长江。现在要过大江,他很是激动。可以看到英国军舰“紫石英号”斜躺在江面上,这是它干涉中国内政的下场。他很想看看金山寺、甘露寺,天但晚什么风景也看不清了。

队伍上了机帆船,顺利过江。上了岸就是镇江,灯火通明,商店还在营业,二中队就地休息,吃点干粮等待打前站的同志来带路,再连夜行军走向镇江郊区。同志们经过一天急行军已很累了,边走边磕睡,领导下令休息十分钟。除领导和值勤人员外,都背靠背睡,哨声一响起立前进。

就这样走走睡睡折腾了一夜,天亮到山丘上一看,宿营地就在山坡下。进了村,除值勤放哨的和炊事班外,人人没来得及洗测就先睡觉了。休整了几天,继续前进,从丹徒乘火车到无锡下车,步行到安镇陆家巷住下待命,等待上海解放。

队伍在陆家巷抓紧组织学习,主要有《入城守则》《约法八章》《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上级指示下来了,从渤海南下三大队中抽调齐东、高青、益寿三个中队,组成一个大队,任命胡为新为大队政委、任曰淼任大队长,并抽出一批骨干作第一梯队,于5月28日进驻上海,在上海市军管会领导下搞好接管工作。其余作为第二梯队待命进上海。

留下的同志继续学习,帮助当地群众收割小麦、采桑养蚕,作好行军小结,表彰好人好事。此时,党组织还未公开,在党支部领导下党员起骨干作用,保证胜利进军。根据一路表现,杨忠勇、蔡玉温等同志被发展为新党员。

解放战争形势发展很快,国民党军已是惊弓之鸟,福建解放指日可待。南下福建的干部组成有华北局太行、太岳两区抽调的近四千名南下干部,即原长江支队六个大队,相当于一套六个地区及县区的班子。福建省又向华东局要干部,因福建第七专区无人接管。

华东局决定由胡为新、任曰淼率领的干部大队(齐东、高青、益寿),还有济南商专一个中队和华东财委抽调的部分人员等,编为南下纵队第七大队。根据上级决定,任曰淼从上海返回无锡带领待命的齐东、益寿两县干部开往苏州集中整编。

三中队从陆家巷步行至无锡,乘火车到苏州下车,住在城内一所大庙里,在大殿睡地铺,在这里为便于行军再次轻装,每人只带一条被单、蚊账、衣服、鞋子、雨布、背包、水壶,有的还有枪支弹药等。中队领导进行了调整,中队长张荣祥、指导员阮守法。

7月13日,队伍从苏州出发沿运河南下,一路步行至浙江嘉兴,16日乘火车沿浙赣路南下,将到长安站时遭到国民党飞机空袭扫射,有一位南下干部牺牲,几位同志受伤。我警卫部队枪炮向敌机开火,敌机逃跑,总部留下人员处理牺牲和受伤同志的善后工作。火车继续前进至江山县的贺村下车,步行到淤头镇休整。

由胡为新带领的南下服务团,从上海出发乘火车沿浙赣路南下,至江山下车后住了几天,又乘火车去上饶,一路步行经铅山过分水岭进福建。

8月1日晚上,七大队在淤头镇广场上召开军民联欢会,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二十二周年。大会领导和部队首长都讲了话,会上南下服务团文艺队和商专学生演出文娱节目,独唱、小合唱、乐器独奏、乐器合奏、活报剧等。军民联欢到很晚才散去。

0 阅读: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