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水生生物保护的新里程新期待(二)

守望自然 2024-09-04 04:08:34

共抓长江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催生了《长江保护法》,实行了河长制,促进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由理念到实践的伟大转变,是保护恢复长江河流湖泊生态系统自然性、生境可用性和水生生物修养生息、濒危物种解困续命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有耕耘就有收获,《长江流域水生生物资源及生境状况公报(2023年)》相关内容就是最好的注解。然而,长江也和人一样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只是它比人更加庞大、面临着比人更加复杂的问题,调头难、治愈亦难。所以,我们庆幸长江水生生物保护渐入新佳境、迈向新里程、取得新成绩的同时,也清醒的知道保护绝非一蹴而就。主管部门没有回避问题,发布前述公报时一并指出,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尚未恢复,珍稀濒危物种保护形势仍然严峻,一些旗舰物种如中华鲟仍极度濒危,长江鲟自然种群尚未恢复,白鱀豚已功能性灭绝,鲥鱼二十多年未见,历史分布的443种鱼类中还有120种没有监测到,占比超过1/4,长江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数仍处于低位等。

以此观之,把长江大保护效益最大化,全面拯救长江水生生物,仍面临着克服更大困难、解决更难问题的艰巨任务。长江是流动的生态系统,上下游、左右岸畅通其流,是河流生态系统的最大特点,不仅是水体的流动,更是生态的流动、生物的流动,古人早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高度概括,由此而一个点上的人类活动生态效应会迅速传导到上下游,影响和改变无时不在发生。同时,生境多样性决定着物种多样性,长江水生生物种类繁多,是以多样化生境为前提条件的,如鱼类有产卵场、摄食场、越冬场,洄游类还有洄游通道,河流上中下游、通江湖泊、河岸带、入海口、海洋等都有涉及,及至不同河段的生物化学、河床的不同形态、水的不同流态和温度变化等,都各有其生境功能,不同的物种及其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需要不同生境提供相应的支持。这决定了保护长江水生生物,除有效管控资源化利用外,最主要的就是通过保护河湖生态系统的畅通性,据以恢复其多样化生境,只要生存环境整体上好,所有生物都会向下扎根、向上生长,一天天兴旺起来,没有不会自然繁育或想着要自我灭亡的物种。如鱼类行数量取胜的r生殖对策,一次产数十万粒卵,即是部分发育成长也会形成巨大的种群数量,否则就不会有从古到今的捕捞业。

但是,现在人为力驱动的长江河流湖泊生态系统的变化是巨大的。纵向上,虽然江水是连通的,但干流以葛洲坝为起点的大坝阻隔,导致中下游生态系统和上游生态系统难以连通,中下游生物和上游生物不能依自然习性利用上游或中下游生境,而且许多江段成了河道型水库,意味着一些独特自然生境的丧失和人工生境的单一化。横向上,长江中下游100多个通江湖泊中,目前仅洞庭湖、鄱阳湖、石臼湖等少数湖泊与长江干流自然连通,并且一些湖泊也在退化,如洞庭湖近几十年来泥沙淤积46.9亿立方米,湖盆平均淤积高1.2米。其生态效应便是生物江湖洄游受限,一些生境丧失或不能利用,原本宽敞富庶独特的生境变得逼仄贫穷同质化。多样化适宜生境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是生物生存的必要条件,在物种兴衰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中华鲟保护可以作为典型例证。中华鲟自然产卵场分布在长江上游,葛洲坝修建后终结了其溯河洄游的可能性,也就令其丧失了产卵场,坝下适应性形成的产卵场,既脆弱又未得到很好呵护已几近不复存在。至此,几十年来中华鲟保护上尽管工厂化繁育放流搞得轰轰烈烈,累计放流不同规格的中华鲟近千万尾,可其濒危问题依然没有解决。

有关下一步的工作,主管部门发布《公报》时表示,在持续推进长江十年禁渔的同时,将通过物种全生活史保护、重建长江鲟自然种群、中华鲟“陆—海—陆”仿自然生活史接力保种、葛洲坝下产卵场自然繁殖试验、重要栖息地修复等,推进水生生物恢复。这些无疑有很强的针对性,但仅此还是不够的,在当前禁渔、禁猎的形势下,长江水生生物保护应当更清晰的聚焦于以管控减免人类活动威胁为中心,最大限度恢复河流湖泊生态系统的自然性,尤其在河湖生境畅通性上要有实质性作为,这是保护绕不开的一道坎,也是十年禁渔难能解决的问题,必须有一些新的思路。如能不能通过适当方式使中下游和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在生态上有最低限度的连接,而非仅如现状只是水的连接;能不能使一些湖泊恢复通江,这不仅是保护水生生物的需要,也有利于解决一些湖泊人为脱离长江后水污染久治不愈的顽疾。

长江河流湖泊生态系统的良好性,无论从哪方面看都是无可替代的存在,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生物多样性保护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长江水生生物如其过往应当辉煌,也能辉煌。但保护还是有相当难度的,河流不仅是快速流动着的生态系统,而且保护对象、人类活动同体分布,不像森林生态系统地域固定,生态流动缓慢,保护和利用可以分区域进行,陆生生物除了长距离迁徙鸟类外,也没有像水生生物需要从河流源头到入海口甚至海洋那样长的生境链。有梦想才有远方,我们要对长江水生生物保护充满期待,进一步认识其特殊性,满怀信心再憧憬形成一些关键性新质保护力,乘长江大保护强劲东风,争取在尚存制约保护的一些瓶颈问题上有所突破。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