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主欠钱不还,木匠在他家埋木人,妻子知道后羞红了脸

风趣的悟空 2024-10-02 12:24:33

话说有那么一年,镇上来了个手艺了得的木匠,姓张,人称“张巧手”。

张木匠的手艺,那真是没得说,雕花刻凤,活灵活现,连城里的大户人家都争着请他上门做活儿。

可巧不巧,这李财主家正好要翻新后花园的亭台楼阁,一眼就看中了张木匠的手艺,非请不可。

张木匠进了李府,一干就是仨月,那园子愣是被他整得跟仙境似的,连鸟儿都多绕了几圈不愿走。

可到了结账的时候,李财主却犯了难,不是说银子不够周转,就是说账房先生算错了账,总之,就是拖着不给钱。

张木匠是个老实人,几次上门讨要,都是无功而返,最后还被李财主家的看门狗给吠了出来,那叫一个憋屈。

张木匠心里那个气啊,但转念一想,咱不能跟狗一般见识,得想个法子治治这李财主。

于是,他夜里悄悄回了趟工坊,精心挑选了几块上好的桃木,雕成了两个小人儿,一男一女,栩栩如生,还特意在小人儿的脚底刻上了“还钱”二字,寓意着让李财主还钱。

第二天夜里,趁着月色朦胧,张木匠悄悄潜入了李府,把那对木人儿埋在了李财主卧室的墙角下,嘴里还念叨着:“李财主啊李财主,你欠的债,就让这对木人来帮你还吧。”说罢,便匆匆离去。

说来也怪,自打那夜之后,李财主就开始做噩梦,梦里总是有两个小人儿围着他转,嘴里不停地喊着“还钱!

还钱!”李财主惊醒后,一身冷汗,连着几日都心神不宁。

更奇的是,家里的生意也开始走下坡路,不是货物积压就是银子收不回来,仿佛真有什么邪门的事儿在作祟。

李财主的妻子李氏,是个心善之人,见丈夫日渐消瘦,心中焦急万分。

一日,她无意间听府里的丫鬟提起张木匠讨债不成反被辱的事,心中便有了计较。

她私下里派人打听了张木匠的住处,决定亲自上门探个究竟。

李氏换上便装,带着几个随从,来到了张木匠的小工坊。

一进门,就被满屋子的木雕作品给吸引了,每一件都透着匠人的心血和灵性。

张木匠见李氏到访,先是一愣,随即明白了来意,便一五一十地将事情经过说了出来,末了还加了一句:“我本无意害人,只想拿回我该得的工钱。”

李氏听后,羞红了脸,她没想到自家丈夫竟会做出这等事来。

她连忙向张木匠道歉,并承诺会尽快还清欠款。

张木匠见李氏态度诚恳,也就没再多说什么,只是叮嘱她回去后,在埋木人的地方撒上一把糯米,再烧些纸钱,以示歉意和化解。

李氏回到府中,按照张木匠的吩咐一一照做。

说来也巧,自那以后,李财主的噩梦没了,家里的生意也渐渐好转起来。

而李财主,在经历了这一番波折后,也像是变了个人似的,开始讲究诚信,再也不做那欠债不还的勾当了。

各位看官,您听听,这世道啊,还是好人有好报。

张木匠凭着手艺和智慧,不仅拿回了自己的血汗钱,还间接地改变了李财主的一生。

而李氏呢,更是以她的智慧和善良,挽回了家庭的声誉,让这段恩怨得以化解。

咱们做人啊,就得像李氏那样,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好了,今儿个的故事就讲到这儿,咱们下回分解!

李氏回到府中,心里头五味杂陈。

她先是去了李财主的书房,见那老财主正对着账本唉声叹气,便轻声细语地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说了一遍。

李财主一听,先是愣了半晌,随后一拍大腿,骂道:“妈呀,我咋能干出这等混账事呢!”

李氏见状,赶紧安慰道:“老爷,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咱们现在就把钱还给张木匠,再好好道个歉,以后做事得讲良心,这样才能长长久久。”

李财主点头如捣蒜,连忙吩咐管家去准备银两,自己则亲自写了一封道歉信,言辞恳切,字里行间透露出对张木匠手艺的赞赏和对自身行为的懊悔。

第二天一大早,管家就带着银两和道歉信,还有李氏特意准备的一些土特产,浩浩荡荡地前往张木匠的工坊。

张木匠见李府的人如此诚意满满,心中也是一阵感慨,他接过银两,仔细数了数,一分不少,又看了看那封道歉信,嘴角不禁露出了一丝微笑。

“李财主能如此,实属难得。”张木匠边说边将银两收好,又指了指桌上的土特产,“这些就不必了,心意我领了,但咱们手艺人讲究的是凭本事吃饭,不占人便宜。”

管家见状,更加敬佩张木匠的为人,连声道谢后,便带着人返回了李府。

此事过后,李财主在镇上的名声竟意外地好了起来。

人们都说,李财主虽然以前爱占小便宜,但这次能知错就改,还亲自上门道歉,实属难得。

而张木匠,也因为他的手艺和人品,赢得了更多人的尊敬和信赖,订单络绎不绝,工坊里时常传出阵阵锯木声和欢笑声。

转眼间,又是一年冬至。

这天,张木匠正在工坊里忙碌,突然听到门外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

他放下手中的活计,走出工坊一看,只见李财主骑着高头大马,身后还跟着几个随从,手里提着大包小裹的礼物,正朝这边赶来。

“张木匠,张木匠!”李财主远远地就喊了起来,脸上洋溢着笑容,“今儿个冬至,我特地来请你和嫂子去府上吃顿团圆饭,感谢你的大恩大德!”

张木匠一听,连忙迎了上去,笑道:“李财主,你这是哪的话,咱们都是乡里乡亲的,互相帮助是应该的。”

李财主却摇了摇头,认真地说:“不,张木匠,你不仅救了我的生意,更救了我这个人。

我以前糊涂,做了不少错事,现在才知道,人活一世,最重要的是良心和信誉。

这顿饭,你一定要赏脸!”

张木匠见李财主如此真诚,便也不再推辞,转身回屋叫上了妻子,一同前往李府。

到了李府,只见府内张灯结彩,热闹非凡。

原来,李财主为了感谢张木匠,特地举办了一场小型的宴会,邀请了镇上的几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和一些亲朋好友。

宴会上,李财主亲自向众人讲述了自己与张木匠之间的故事,并当众向张木匠敬酒致谢,场面温馨而又感人。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李财主突然站起身,从怀里掏出一块精致的玉佩,递给了张木匠的妻子,说道:“嫂子,这是我祖上传下来的一块玉佩,虽然不值什么大钱,但寓意着吉祥如意。

我今日将它赠予你,以表我对张木匠的感激之情,也愿你们夫妻二人和和美美,白头偕老。”

张木匠的妻子接过玉佩,感动得热泪盈眶,连声道谢。

在场的众人也纷纷鼓掌,为这份难得的友谊和诚信点赞。

宴会结束后,张木匠夫妇在李财主的亲自护送下回到了工坊。

望着夜空中那轮皎洁的明月,张木匠感慨万分。

他知道,这次经历不仅让他收获了应有的报酬和尊重,更重要的是让他看到了人性中的善良和美好。

而这一切,都源于那份最质朴的诚信和坚持。

从此以后,张木匠更加用心地雕琢着每一件作品,他的手艺也越发精湛。

而李财主,则在他的影响下,逐渐成为了镇上人人称颂的大善人。

两人之间的故事,在小镇上流传开来,成为了一段佳话,激励着后来的人们要诚实守信,以德服人。

岁月如梭,转眼间几十年过去了。

张木匠和李财主都已年迈,但他们之间的友谊却如同那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

每当回忆起那段往事,两人都会相视一笑,心中充满了温暖和感激。

因为他们知道,正是那段经历,让他们成为了更好的自己,也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和温暖。

岁月悠悠,转眼间又是几个春秋更迭。

张木匠的工坊已经传给了儿子小张,而李财主的家业也在后人的手中发扬光大,但那份因诚信而生的深厚情谊,却如同老树根般,深深扎进了两家人的心里。

话说这一年,小镇上遭遇了百年不遇的大旱,庄稼颗粒无收,百姓们苦不堪言。

李财主的后人,李掌柜,是个有良心的商人,他深知此时若只顾自己,那小镇的未来将不堪设想。

于是,他毅然决定开仓放粮,救济灾民,同时还号召镇上的富户们共同出资,修建水利,以应对未来的干旱。

张木匠的儿子小张,听闻此事,也是二话不说,带着工坊里的小伙子们,日夜赶工,制作了一批简易的灌溉工具,无偿捐赠给了李掌柜。

小张说:“爹在世时总念叨,人不能忘本,更不能忘了那份从困境中走出来的情谊。

现在镇上有难,咱们手艺人也得出一份力。”

李掌柜看着小张和工匠们忙碌的身影,眼眶不禁湿润了。

他仿佛看到了当年张木匠为了讨回公道,而默默坚持的身影;又仿佛听到了李财主在宴会上,那番关于诚信与良心的肺腑之言。

他知道,这份情谊,已经超越了个人恩怨,成为了连接两家人,乃至整个小镇的纽带。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镇在李掌柜和小张等人的共同努力下,逐渐走出了干旱的阴影。

水利设施的修建,不仅缓解了灌溉问题,还带动了周边农业的发展,小镇的经济再次焕发了生机。

而李掌柜和张木匠家,也因为这次事件,在镇上的威望更上一层楼。

然而,就在一切看似都步入正轨的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瘟疫又悄然降临。

这场瘟疫来势汹汹,迅速席卷了整个小镇,人心惶惶,生怕自己会成为下一个感染者。

面对这场灾难,李掌柜和小张再次站了出来。

李掌柜利用自家的商路,从外地采购了大量的药材和防疫物资,免费发放给镇上的百姓;小张则带领工匠们,日夜赶制简易的防护用具,如口罩、手套等,为前线的医护人员提供必要的保护。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两家人再次并肩作战,用他们的智慧和勇气,守护着这片生他们养他们的土地。

他们的行动感染了镇上的每一个人,大家纷纷加入到抗击瘟疫的行列中来,有的捐款捐物,有的义务帮忙照顾病患,整个小镇在困难面前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团结和力量。

终于,在众人的共同努力下,瘟疫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小镇再次迎来了安宁和祥和。

而李掌柜和小张之间的情谊,也在这一次次的考验中得到了升华。

他们不再仅仅是两家人的代表,更成为了小镇上所有人心中的英雄和榜样。

岁月如歌,转眼间又是一代人的成长。

李掌柜和小张都已经年迈,但他们依然会时常聚在一起,回忆那些共同奋斗的日子。

每当这个时候,他们的脸上都会洋溢出幸福的笑容,因为他们知道,自己这一生没有白活,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诚信、勇敢和担当。

而小镇上的年轻一代,也在他们的熏陶下,逐渐成长为了有责任、有担当的新一代。

他们继承了前辈们的优良传统,继续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这片土地和这里的人民。

他们的故事,就像那条流淌不息的小河一样,永远地流淌在小镇的历史长河中,激励着后来的人们不断前行、不断奋斗。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