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是北方的游牧民族,他们逐水草而牧,尤擅骑射之术,全民皆可为兵。平时,匈奴男子骑马放牧,弯弓射猎;战时,跃上马背,带上弯刀和弓箭,就是最优秀的战士。入侵汉地时,匈奴人有利就进攻,不利就骑马北返,来去如风、奔掠如火,所以汉军拿他们没有办法。《史记》中这样描述匈奴:
宽则随畜,因射猎禽兽为生业,急则人习战攻以侵伐,其天性也。其长兵则弓矢,短兵则刀鋋。利则进,不利则退,不羞遁走。
因此,刘邦“白登之围”后,汉朝采取的是“和亲”之策。纵使“文景之治”,恢复了汉朝的实力,但文帝、景帝也拿匈奴没有太好的办法。直到汉武帝时期,汉朝才发起了,对匈奴的全面反攻。原因有二:1.此时的汉朝,国力鼎盛,才能支持全线作战,2.汉武帝年富力强,雄才大略。
汉武帝,反击匈奴时,在国内做了3件大事。它们看似和对战匈奴无关,但却和汉匈之战的胜负,有密不可分的联系。直到600年后,汉武帝的先见之明,才为后人所理解。
1.推恩以弱诸侯,刺史监察天下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寸之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
汉朝分封诸王,引发了“七国之乱”。而在反击匈奴之前,推恩以弱诸侯,凝聚本国之力,实为上上之策。主父偃的“推恩令”,一方面扯着“仁孝”大旗,分散诸王权力;另一方面,拉拢诸侯王嫡长子之外,剩下的十几个儿子,不动一刀一枪,就从内部瓦解了诸侯国。《史记》记载:
齐国分为七,赵分为六,梁分为五,淮南分三,及天子支庶为王,王子支庶为侯,百有馀焉。
主父偃的“推恩令”,基本瓦解了诸侯国,尾大不掉的情况。“七国之乱”,从此绝矣,汉武帝得以专心对付匈奴。
初置刺史部十三州。
汉武帝,还为天下十三州,设立了刺史部。司隶地区,名为司隶校尉,其它以地区为名,比如:幽州刺史。刺史,只有监察权,而无行政权,更无军权,只对朝廷负责。有效地加强了,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形成了权力的制约。
2.打击地方豪强,消灭游侠阶层豪强富人占田逾制,输其赋太半,官收百一之税,民收太半之赋,官家之惠优于三代,豪强之暴酷于亡秦。
地方豪强,擅长兼并土地,致使赋税难收、国库亏空。而百姓无田可耕,赋税沉重。最终造成国穷民怨,土崩瓦解。汉武帝,是这样对待地方豪强的:
徙郡国豪杰及訾三百万以上于茂陵。太始元年,徙郡、国吏民豪桀于茂陵、云陵。
汉武帝,对地方豪强的手段很粗暴——打压。而对游侠,汉武帝态度更明确——消灭。
乡曲豪俊游侠之雄,节慕 原 尝 ,名亚 春 陵 ,连交合众,骋骛乎其中。
游侠者,轻生重义,本就无视法度,而其中更是不乏,夹杂泼皮无赖,是帝国的隐患。所以,汉武帝干掉了,当时的大游侠——郭解,以此冲击游侠阶层。此后,游侠渐渐稀少,直至完全消失,留下的只是一种“侠义文化”,而不是持刀佩剑的游侠。
3.推行盐铁专卖,凝聚举国财力及王恢谋马邑,匈奴绝和亲,侵扰北边,兵连而不解,天下共其劳。干戈日滋,行者赍,居者送,中外骚扰相奉,百姓抏敝以巧法,财赂衰耗而不澹。入物者补官,出货者除罪,选举陵夷,廉耻相冒,武力进用,法严令具。兴利之臣自此而始。
汉武帝反击匈奴,连年用兵,朝内百官,首功当为“理财能手”桑弘羊。汉武帝一生用兵44年,而“文景之治”的库存,在20年左右时,已经损耗殆尽。剩下的20年,是桑弘羊用“铁算盘”,为汉武帝凝聚举国财力,打赢的汉匈之战。
盐铁专卖、改革币制、边疆军屯、交粮封爵、创立平准……怎么赚钱怎么来,怎么省钱怎么干。桑弘羊的呕心沥血,为汉武帝对匈作战,提供了财力物质基础。
推恩以弱诸侯,刺史监察天下;打击地方豪强,消灭游侠阶层;推行盐铁专卖,凝聚举国财力。汉武帝就是办了这3件事,才对外击败了匈奴,对内又安定了天下。唐代诗人杜甫,写道:“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对国力和民力的损耗,是足以令一个帝国崩溃的。600年后的隋炀帝,远征高句丽,就是活生生的例子。瓦岗李密等平民阶层,毁掉的是隋朝的根基;可最后得天下的,是权贵李渊家族;比起平民起义,世家豪强才是致命杀手;一股绳,才能胜;汉武帝意识到了,隋炀帝却没有。帝国远征,必先安内,汉兴隋灭,青史为鉴!
盛世出名臣,当然更出名君。
刘瑾的肉可以做饺子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