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一名14岁的女孩因为学习压力大欲跳楼轻生。
邻居发现后一边紧紧抓住她不松手,一边耐心劝说她。
女孩带着绝望的哭泣声说:我不能再上学了,我好累啊!他们说我必须要考得很好,可是我考得太差了。
庆幸的是,这个女孩最终被邻居和消防员救了下来。
然而湖南省的那个因为被老师罚抄“分级”两个字一万遍和打手心的9岁男孩却没有这么幸运。
他跳下楼的时候,周围没有任何一个人。
只有监控记录下了他最后那孤独无助的身影。
有的网友叹息到:现在的孩子太不珍惜生命了,动不动就自杀,他们有想过父母的感受吗。
有的网友提出建议:应该重视对孩子的生命教育,让他们知道生命只有一条,是非常珍贵的。
如果这些孩子能在另一个世界看到这些评论,怕是会冷笑着说:
难道我不知道生命只有一条么?我轻易放弃生命,是因为这条命已经没有让我留恋的地方了。
一个人活着,不是因为怕死才选择活着。
而是因为有值得活下去的理由。
现在的孩子的辛苦,是我们不曾体会的我曾看过这样一个视频:
一个女孩在凌晨的时候终于写完了作业,她开心地放声大笑,笑着笑着竟哭了起来,就这样边哭边笑着对妈妈说:写完了,写完了。
那样子真是令人心疼不已。
在我的记忆中,我的作业从来没有多到凌晨才能写完的地步,除非是临近考试时,才会在凌晨看到大家坐在宿舍过道里奋笔疾书的样子。
小学生的书包能有多重呢?路人拍下了校门口被沉重的书包压得直不起腰的孩子们。
为了驮起书包,他们伸长脖子、佝偻着腰。
实在难以想象,孩子的书包里有多少本书,而我小时候经常用一个塑料袋提溜着作业就回家了。
这还只是来自学校的课业压力而已。
回到家,孩子还要承受家长砸过来的压力。
在一个采访节目中,小女孩说家长从来不跟自己谈心,下班回来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三连催:
你作业做完没?
做完检查了没?
检查完那你就去看书啊!
孩子考了99分,满心欢喜的告诉父母,想要得到父母的表扬,结果却迎来了父母冷漠的质问:那1分扣哪了?为什么不是100分?
家庭聚会上,孩子挨个被亲戚审问:
期末考试考了多少分?
你在你们班排第几?
就连孩子生病了也依然不能落下学习的节奏。
有一次,我带儿子去医院输液,儿子边输液边看我提前给他下载好的纪录片。
坐在我后面的,同样带着女儿来输液的妈妈,则掏出手机开始给孩子刷幼小衔接的题,认字、背唐诗、做算术、几何图形,一道接一道的刷。
输液的时间只有半个小时而已,真的有必要这么碎片化学习吗?况且才是幼儿园的孩子啊。
孩子从幼儿园大班下学期开始直到高考结束,每天花费大量的时间只做一件事情:学习。
这一做,就是12年。
上学仿佛成了一个牢笼,牢牢的困住孩子们。
生命在日复一日的学习里变得单调空洞,在唯考试成绩的评价体系里逐渐苍白无力。
这样的生命,让孩子们如何留恋?
好的生命教育,是要让孩子的生命有长度、宽度、高度什么才是好的生命教育?
中国教育报中是这样概括的:旨在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珍爱生命、发展生命,让有限生命实现最大的价值,让每个生命成为最好的自己。
家庭教育的意义就在于,弥补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缺失部分,让那些被学习紧紧包裹着的孩子们,从深度、高度、宽度拓展出一个五彩斑斓的立体生命。
1、助力孩子挖掘生命的深度
浙江一个15岁的男生在中考落榜后,进入了浙江建设技术师学院学习,17岁在全国技能大赛瓷砖贴面项目中靠刮腻子夺得冠军,并被授予“全国技术能手”的称号。
看起来简单的刮腻子动作,他每天6点开始练习,重复了32.88万次,最终达到冠军的技术标准。
他的学历虽然不高,但他却在一个普通的技术上拓展出了不起的深度,改变了自己的人生。
我们的周围充斥着太多的短平快和急功近利,沉下心去做一件事情的能力越来越稀有。
而生命本就是慢慢累积才能成长的过程,有了一定的深度,才能厚积薄发。
孩子需要发展出深度思考的能力,在人云亦云的舆论环境中,清晰地抓住自己的想法。
他们还需要找到自己的兴趣点,沿着这个点深入挖掘下去,而不是浅尝辄止,浮于表面。
在我是谁、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个人生问题上,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的探索下去。
让自己的生命有积累、有深度。
2、引领孩子拓展生命的宽度
网上有个叫杨恩典的初三男孩很火,他特别喜欢做手工编织,利用课余时间自学手工针织,编织了小挂件、小包等上百个物件,挂在网上卖,月入过万。
在这个兴趣的支撑下,杨恩典还明确了大学的目标:学习美术和设计类专业。
真的要替杨恩典感到高兴,他在学习赛道上找到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分支。
法国文学家托马斯布朗爵士说过这样一段话:你无法延长生命的长度,却可以把握它的宽度,无法须知生命的外延,却可以丰富它的内涵,无法把握生命的量,却可以提升它的质。
现在的孩子之所以对生命无望,是因为他们长期只奔跑在学习这条窄窄的赛道上,看不到这条赛道之外的事物。
而教育最终的目的,则应该是引领孩子看到生命延展出去的是一片旷野,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停靠点。
让孩子大量阅读教科书之外的书籍,这是成本最低的拓展视野的方式。
如果条件可以,每年带孩子出去旅行,用脚步丈量这个世界。
允许孩子拥有和学习无关的兴趣爱好,不用我们成年人的功利心来衡量孩子的兴趣值不值得投入精力。
孩子只有沉浸在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情里,才能迸发出生命的激情与活力,发掘出更多可能性,路越走越宽。
3、托举孩子攀登生命的高度
现如今的很多孩子,都生活在不缺吃少穿的家庭里,他们对生命的探索内容要远远高于我们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
他们要实现的是马斯洛需求层次中最上面的三层:
社交需求: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获得集体归属感和认同感。
尊重需求:建立自尊,并获得他人的认可和尊重。
自我实现需求:是最高层次的需求,追求自我潜能的充分发挥和实现,追求个人的成长发展,实现自我价值。
而自我价值在哪里呢?在孩子的优势上,在兴趣爱好里,在擅长做的事情中。
这都是需要孩子用学习之外的精力去寻找的,他有自由,有时间,才可以去发现。
虽然我们今天的应试教育体系脱离不了考试、竞争、筛选这些残酷的环节。
但如果我们能够帮助孩子找到热爱生命的生存方式,那学习就会成为实现这个方式的帮手,而不是导致孩子轻生的推手。
当生命从长宽高这三个立体的角度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内容时,快乐、满足、幸福、热情等一切能够支撑生命的美好感觉都会随之到来。
有了这些感觉,孩子怎么会不珍惜生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