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冰的治水智慧令人折服——游都江堰有感(下)

看历史信息小俊 2024-11-16 12:13:05

“遇湾截角”是指在维护河道时,遇河流弯道,在凸岸截去锐角,减缓冲势,使其顺直一些,减轻水流对河岸的冲刷。

书写在二王庙内的“八字真言”

“逢正抽心”就是遇到顺直的河段,把河床中间部位淘深一些,达到水流集中的目的,使江水“安流顺轨”,避免损毁堤岸、淹没农田。

与都江堰同期修建的众多水利工程,在岁月的长河中,早已悄然湮灭于历史的尘埃之中。

而唯独都江堰凭借着李冰父子精心设计的这套科学且行之有效的维护方法,历经风雨沧桑,存续了两千多年,至今仍用它汩汩的清流,滋润濡养着四川的千里沃野!

岷山导江,大禹之功在天下;离堆錾堰,李公父子功在全川!

你不得不承认天才,李冰父子,两个不可能学过水利学和物理学的人,凭借他们治水的天赋、缜密的思维和强烈的责任心,为中国、为世界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治水理论与实践。

为后世的水利工作者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以至两千多年后,我国一流的水利专家在修建长江第一个大型水利工程——葛洲坝时,还专程到都江堰去学习、考察他们的排沙办法。

立在都江堰景区门口的李冰像

我向来从仰视的角度来看水利工作者,这是一个高智商的人才能从事的职业。

受地形、地物、地质结构、水质、水量、流速等众多水文因素的影响,我想,水利工程应是不可复制的。必须综合各种水文资料综合考虑,因地制宜地确定方案,学问大得很!

所以不但长江上筑坝不能照搬黄河筑坝的模式,就是在长江上修建水电工程,三峡和葛洲坝的方法也迥然不同。

三峡大坝

但这并不影响水利工程基本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基本理论具有广泛的适用性是毋庸置疑的。十四字治水真言被广泛运用就是一个例证!

可惜的是,李冰父子留给后人的治水实践成果大大多于理论成果,其智慧的结晶——治水理论,由于当时缺乏有效的记录手段,加之无人予以重视和整理,绝大部分都失传了。

比如分水坝位置的选择,内江河道和宝瓶口开挖的宽度、深度,淘滩的深度、飞沙堰的面积和堤的高度等等,一切都恰到好处。

这决不是凭运气,而是他们殚精竭虑的结果。他们当时的想法和这样做的理由,可惜后人都不得而知。

就是被人们称为十四字治水真言,其中的“遇弯截角,逢正抽心”这八个字,也是后人对都江堰水利工程长期地观察逐渐领悟出来的,而非当时的记录。

这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损失,使得后人在治水方面不得不重新摸索,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失传的不仅是李冰父子的治水理论,还有李冰的理政经验。

从史料上分析,李冰不但是一位著名的水利专家,而且还是一位功勋卓著的官员。

据成书于西晋末年的《华阳国志·蜀志》记载:“冰乃壅江作堋,…… 双溉灌三郡,开稻田,于是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说李冰在治蜀期间,天下人都把蜀地称之为"天府"(这大约是把四川称为“天府之国”的最早记载)。“天府”者,天堂也!

一个被称为天堂的地方,决不仅仅只是有良好的生产、生活条件,至少还应有政治清明、社会和谐的环境。可惜史书对他在蜀郡的政治作为无只言片语的记录!

缺乏记录的还有李冰的身世。这位对民族、对国家作出杰出贡献的人,身世至今仍是扑朔迷离。

战国之后,以《史记》为代表的众多史籍,对他本人均无记载。只是在记录都江堰这项工程时,偶尔提及他的名字。

如《史记卷二十九·河渠书第七》中记载:”蜀守冰凿离碓(通“堆”),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至于所过,往往引其水盖用溉田畴之渠,以万亿计,然莫足数也。“

这60字中,只用了3个字来介绍李冰,一是他的职务:蜀守,二是他的名:冰。至于他姓什么,人们大多不知。

直到南北朝时,刘宋的学者裴骃在他所著的一部注释《史记》的书——《史记集解》中,在“蜀守冰”后面注释说"汉书曰,冰姓李"。人们才知他的姓氏。

《史记集解》中的注释

至于他的籍贯、生卒时间、其余生平由于史料无载,世人一概不知。

可以想象,都江堰工程历经数年,李冰作为一郡的最高长官,有繁多的政务需要处理,他不可能每日都在工地上。

那位代替父亲率众不分昼夜奋战在都江堰施工现场的李冰次子,可惜连名都没留下,人们只好以”二郞“称之。

好在“老百姓心中有杆秤”,后人为了纪念这位与父亲同为杰出水利专家的人,精心编造了一个二郞为修都江堰,在伏龙潭制服岷江孽龙的神话故事,封他为“二郞神”。

二郎神画像

并在离堆的北边修建了“伏龙观”来纪念他与父亲!

建在离堆上的伏龙观

实际上,这条凶悍的孽龙所象征的未必不就是充满野性的岷江,人们用这个故事来生动形象地感念他为都江堰所做出的不懈努力及卓越贡献。

他与父亲一样,被人们称为大禹,并封为王。

在都江堰修建的“二王庙”中,书写“一门两禹,六字春秋。”①的对联来纪念他们。

建在玉垒山麓的二王庙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 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李冰父子不但在成都平原,而且在全川被受到他们泽被的人封王、称神,并被尊为“川主”。

四川的民俗专家说,四川传统文化中祭祀的神多达数十位,李冰在很多行道里被尊奉为第一神。

明朝立在都江堰灌口的《重修灌口二郎神祠碑记》载:“秦蜀守李冰錾离堆,然后沃野千里,……民思其德,神其功……立祠偏境内,历代因之,遂封为川主崇仁之神。”

《蜀故》一书中又载:“祀李冰或祀冰之子二郎,又曰川主”。

几千年来在四川当官的人何其多,但四川人只认李冰或李冰父子为“川主”!

别的地方的人祈求风调雨顺,修龙王庙求龙王,而四川人则更实际一些,他们不修龙王庙,而是修川主庙求李冰父子。

川主庙

旧时的四川各地城乡,几乎都建有川主庙。网上载,近年的地名普查,四川叫“川主庙”的地方多达数百个。

墙砖上的“川主庙”刻字

有趣的是,拜龙王的人们,在播种之前,烧香磕头把个龙王老子供奉得使它无可挑剔。

而到了丰收的锣鼓敲响的时候,人们便抬出纸糊的龙王,着实地耍弄一番!

把这个面目狰狞的老东西弄得乞怜摇尾,左摆右晃,上抖下颤,让它受拜时的威仪荡然无存!

以此来出一年来毕恭毕敬、诚惶诚恐的恶气,以求得心理上的平衡!

而四川人敬川主,什么时候都是烧香、磕头、摆供品,一脸的虔诚,决不会有半点的亵渎的举止!

四川有幸,有了都江堰,才成了"天府之国"!

国家有幸,有了"天府之国",在国家和民族到了最危急的时候,就有了一个稳定巩固的大后方!

远的不说,就说近代的抗日战争。

一说到天府之国对抗战的贡献,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川军占全国抗战军人的四分之一,三百万四川健儿踊跃出川,义无反顾地奔赴抗日前线!

殊不知,四川不但出人最多,也是出钱出物最多的地方!

资料显示,据不完全统计,抗日战争中,国家总计支出14640亿元(法币),四川就负担了约4400亿元。

四川出粮也最多,仅1941年至1945年,四川共征收稻谷8228.6万石,占全国征收稻谷总量的38.75%、

正是这个战略后方,为积贫积弱的祖国源源不断输入血液,最终取得了抗战的胜利!

如果不是都江堰改变了四川“江水初荡潏,蜀人几为鱼。”②(在岷江水开始泛滥的时候,蜀郡的人们几乎都变成了鱼)的状况。四川是绝难为国家作出这么大贡献的!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千年古堰给予了深切关注。

毛主席、刘少奇主席、周总理、朱德委员长和邓小平同志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来过都江堰视察。并对保护都江堰工作作过重要指示。

毛主席在都江堰视察

刘少奇同志视察都江堰

其中邓公还多次到都江堰视察,正是在他的干预下,使都江堰免遭了损失!

“大跃进”年代,四川先后出现过多次截断岷江在上游修建电站的事。在岷江上游涨水时,沙石俱下,淤积水库内,将要冲垮都江堰。

1980年邓公最后一次视察都江堰

邓公得知这一情况后,直截了当地说:“这个工程不能再干,必须下马!”并说,李冰父子修都江堰泽被川西,名垂千古。现在毁了都江堰将要遗臭万年!

他甚至直率地对当时的四川省委第一书记李井泉、省长李大章说:“都江堰兴于‘二李’(指李冰父子),可不要败于‘二李’(指李井泉、李大章)!”

二王庙内邓公的题词

至今无人再在岷江上游修电站!

都江堰这项我国最古老的水利工程,数千年来哺育着巴蜀之地的人民,滋养着万物,承载着历史。它也必将在春种秋熟稻畴麦浪中万载流淌!

①“六字”即“深淘滩,低作堰”。

②语出唐朝诗人岑参《石犀》,全诗为“江水初荡潏,蜀人几为鱼。向无尔石犀,安得有邑居。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