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兰发达后,为什么不帮助叔父宝玉,却任由他出家?

写在名著 2024-02-12 09:43:58

这个问题很复杂,要从三方面来回答。

第一,贾兰发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等他发达了,已经来不及帮助了。

《好了歌解》中有“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旁批“贾兰、贾菌一干人”。贾菌除了在茗烟闹学时扔了一个书匣子之外,再出场都只是挂个名,没有什么戏份。但他也是丧父的孤儿,为人极有志气,和贾兰又非常要好,将来在八十回以后,可能会和贾兰走到一起。

这且不说,只说贾兰。“今嫌紫蟒长”,说明他将来会发达。但“昨怜破袄寒”,说明他在发达之前,还受过穷、吃过苦。什么情况吃苦受穷?当然是贾府败落之后。

不是说贾兰会像宝玉一样“寒冬噎酸荠,雪夜围破毡”,但李纨是个没脚蟹,在贾府势败之后只凭着积蓄度日,一定过得很仔细,舍不得大手大脚地挥霍。艺术地反映在诗句中,就是“昨怜破袄寒”了。

这个阶段的贾兰母子,是孤儿寡妇。宝玉再不济,也是成年人了,他有什么资格要求、接受李纨贾兰的接济?

而这段时间不会太短。以贾兰的勤奋与“省事”,不会擅长钻营,只能是凭着科举入仕。而科举要一步一步来,县试、府试、乡试、会试,即使每考必中也要经历好几年。其父贾珠十四岁进学就被人传诵了多年,贾兰又是什么天才,能飞快地考中?

在贾兰苦读、谋求出身的这段时间里,宝玉已经出了家。等贾兰考中了,想帮忙也无处着手了。难道还能找到已经做了和尚的小叔叔,强迫他还俗?

第二,贾兰母子天性冷淡,与宝玉等人并不亲近。

李纨说过:“不问你们废与兴”。虽然置身于文采风流、美轮美奂的大观园,她与众姊妹一向疏离,只有责任,很少感情。贾兰也继承了母亲的冷淡性格,贾府的集体活动,他很少参加,少到缺席阖家聚会、几乎不会被人发现的程度。

这样的贾兰母子,会主动对宝玉施以援手吗,不管是经济上的、还是思想上的?

第三,宝玉出家,并不是由于贫困潦倒。

中国古代有很多人是因为穷得过不下去,才去出家找饭碗的。比如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但宝玉并非如此。

很简单的逻辑:如果是因贫困而出家,那宝钗麝月作为宝玉的妻妾,没有独立谋生的能力,也因为跟着宝玉一起出家才对吧?就像老舍《宗月大师》的主人公,不会理财,加上挥霍无度,加上好做慈善,中年之后沦为赤贫,“他入庙为僧,夫人与小姐入庵为尼”,实在是在红尘俗世中过不下去了。

而宝玉是弃妻出家,说明没到穷得过不下去的程度。他出家的原因,应该是受不了宝钗喋喋不休的苦心劝谏。本来宝玉就是最“恶劝”的,偏偏遇上个最善劝、最好(四声)谏的妻子,日夜不休,宝玉怎么受得了?

如果贾兰帮助宝玉,给他几两银子(就像贾瑞死后,赦、政、珍都资助贾代儒二十两银,“代儒家道虽是淡薄,倒也丰丰富富完了此事”一样),那是救急不救穷。最根本的帮助方式,就是劝宝玉“入于正道”、找工作谋生。但是这和宝钗的思想是一样的,恰恰是宝玉最不能接受的。

他的帮助,宝玉根本不能接受,那还帮助什么?

0 阅读:253
评论列表
  • 2024-03-08 03:13

    作为侄儿,贾宝玉又帮助过贾兰什么呢?连史湘云他都在老太太想不起来时候时时提出去接,但是贾兰呢,宝玉得宠时候可曾帮助过这个亲侄儿。他在认贾芸为自己干儿子的时候,想到过贾兰没有?没有,并且大正月里女孩儿不能动针线,男孩儿不读书的情况下,贾兰想着练练射箭(很多人说他有逐鹿之心),被贾宝玉看见了,作为亲叔叔不肯定侄儿的进取之心,反而诅咒贾兰说小心明儿把牙磕着了,试问这样的宝玉哪里来的脸自己落魄了却要求努力几十年的贾兰接济?有一说一,要知道贾宝玉是有外书房的,贾府的外书房不仅仅是读书用,还能练习射箭,参看贾珍因为守孝举办的所谓聚会,都是打着练习臂力的借口,可是贾兰却一直被忽视,明明早满了七岁却还不得不住在大观园里没有自己独立院子,甚至连外书房都没有,贾宝玉与其诌侄儿磕了牙还不如将自己根本不怎么用的外书房借个侄儿一间半间的好。

  • 2024-02-18 20:28

    [吐舌头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