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纤维皇后”的黄麻,曾经遍布大江南北,它的纤维坚韧,用途广泛,曾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
然而,时过境迁,如今的中国农田里,黄麻的身影已经难觅踪迹,可在隔壁印度,黄麻产业每年为印度创造33亿人民币的收益,养活近千万人口。
面对这一反差,不禁让人疑惑:为何我国要淘汰曾经如此重要的经济作物?
黄麻黄麻,这个名字听起来朴实无华,却蕴含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价值,作为椴树科黄麻属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它的身影遍布全球热带地区。
在茂密的植被中,黄麻挺拔地生长,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全世界约有40种黄麻,但人们主要种植长果黄麻和圆果黄麻两种。
黄麻的故事始于亚洲热带,随着人类的脚步,它逐渐走向世界舞台,虽然国外学者认为黄麻的栽培历史仅有200年左右,但在中国,早在北宋时期的《图经本草》(1061年)中就已经有了关于黄麻的详细记载。
作为天然植物纤维的代表,黄麻以其独特的特性赢得了人们的青睐,它的纤维虽短而硬,却十分结实,具有优良的吸湿性,更难能可贵的是它可以自然降解,不会对环境造成负担。
正是这些特点,使得黄麻成为制作麻袋和麻绳的理想材料。
黄麻的用途并不止于此,它的叶和根还可以入药,为中医药宝库增添了一份力量,同时,黄麻还是优质的造纸原料,为人类文明的传播贡献了一份力。
种植黄麻也十分便利,农民们常常将它与其他作物套种,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黄麻还是我国农田中的常见作物,一度被视为棉花的替代品。
然而,随着棉花产业的蓬勃发展,黄麻的光环逐渐褪去。
曾几何时,我国拥有2000多家黄麻加工厂,产业蒸蒸日上,但如今,国内黄麻年产量仅有4万余吨,远远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不得不从印度进口大量黄麻产品。
印度的黄麻产业在印度,黄麻被尊称为"黄金纤维",这个称号背后蕴含着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意义。
作为全球最大的黄麻生产国,印度每年产量高达195万吨,为国家创造了33亿人民币的可观收益,同时养活了近千万人口。
印度之所以能在黄麻产业上独占鳌头,得益于其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适宜的气候不仅保证了黄麻的高产量,更确保了产品的优良品质,使印度黄麻在国际市场上备受青睐。
黄麻已经成为印度重要的出口产品之一,为国家创造了可观的外汇收入,印度政府也意识到了黄麻产业的重要性,通过提供补贴和优惠政策来支持和鼓励黄麻的种植和加工。
多年来,印度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黄麻产业链,从种植、加工到销售,每个环节都为当地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对印度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印度黄麻产业的蓬勃发展还有其独特的优势,丰富的原料资源和廉价的劳动力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相对较低的税收和不太完善的劳动法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生产成本,印度黄麻产业还大量雇佣女工,为女性提供了就业机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印度的性别平等。
贫困国家的创收黄麻产业不仅在印度蓬勃发展,在邻国孟加拉国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以达达公司为例,该公司的黄麻制品工厂雇佣了100多名常驻工人,还有2000多名家庭工人在家中制作手工艺品。
这些工人大多是女性,曾经是没有工作的家庭主妇,通过参与黄麻制品的生产,她们不仅获得了经济收入,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明显改善。
达达公司的创始人萨夫的故事,更是展现了黄麻产业在促进国际交流和经济发展方面的潜力。
2017年,萨夫来到上海交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在求学期间,他在孟加拉国成立了达达公司,并开设了黄麻手工制品厂,如今,达达公司的产品全部销往中国,并借助中国的电商平台销往全球各地。
2023年,达达公司的黄麻制品再次亮相上海进博会,吸引了众多参观者的目光,对于孟加拉国这样的最不发达国家来说,黄麻手工艺品不仅是一种商品,更成为了向世界展示国家形象的"媒介"。
通过这些精美的手工艺品,人们得以了解孟加拉国的文化传统和工艺水平,进而促进了国际间的文化交流和经贸合作。
如此重要的经济作物,为何会在中国的农田里几乎销声匿迹呢?究其原因,与中国的发展战略和经济环境密切相关。
为啥咱不做了?中国正在大力推进高质量发展,而黄麻产业作为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显然与这一发展方向不太契合。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已经远高于印度等国家,使得黄麻产业在中国失去了成本优势。
更重要的是,全球黄麻市场规模相对较小,年产值不到百亿人民币,对于体量庞大的中国经济来说,显得有些微不足道。
除了经济因素,环境问题也是中国淘汰黄麻产业的重要原因之一,黄麻的加工过程会产生大量污染,特别是废水问题尤为严重。
这些废水不仅会污染水源,而且难以自然降解,对环境造成长期危害,在中国日益重视环境保护的今天,高污染的黄麻加工产业自然难以立足。
人造纤维的出现和发展,更是加速了黄麻产业在中国的衰落,相比于黄麻,人造纤维具有生产效率高、成本低的优势。
不仅如此,人造纤维的性能往往更加优越,用途也更加广泛,从环保角度来看,人造纤维的生产过程对环境的污染也相对较小,这些优势使得人造纤维在许多领域取代了传统的黄麻制品。
然而,黄麻在中国并非完全消失,而是以一种全新的面貌重新焕发生机。
新用法2002年,福建农林大学启动了一项开创性的研究,将目光投向了黄麻的食用价值,经过四年的努力,到2006年,研究团队完成了113个黄麻资源的可食性筛选工作。
在此过程中,科研人员还成功解决了黄麻对长日照的适应问题,为其在更广阔的地理范围内种植铺平了道路。
2009年,这项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育成了"福农"系列新品种,这些新品种的黄麻不再用于纤维生产,而是让黄麻叶作为一种新型蔬菜进入人们的餐桌。
截至目前,福建农林大学已经选育出16个菜用黄麻品种,占全国菜用黄麻品种总数的一半以上,成为这一领域的领军者。
菜用黄麻的出现,为这种古老的植物开辟了全新的发展方向,与传统纤维用途不同,菜用黄麻以其高营养价值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
它富含多种营养元素,不仅可以作为常规蔬菜食用,还成为火锅等餐饮中的热门食材,菜用黄麻的成功,展示了科技创新如何为传统农作物注入新的生命力。
除了直接食用,黄麻粉的开发和应用也为黄麻产业开辟了新的市场,作为一种新型食品添加剂,黄麻粉正在食品工业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能够提升食品的营养价值,还能改善食品的口感和质地,为消费者带来更丰富的饮食体验。
结语虽然作为传统纤维作物的黄麻在中国逐渐淡出,但通过科技创新和产品开发,它以全新的形式重新赢得了市场的青睐。
从纤维到食品,黄麻的角色转变不仅展现了中国农业科技的进步,也体现了中国在面对产业转型时的创新能力和适应力。
未来,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的重视,菜用黄麻和黄麻粉或许会在中国乃至全球市场上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黄麻是个好东西。但哪里搞哪里全是臭水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