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犹太商人为我国带来了一份意想不到的“厚礼”——浓缩铀-235,这在当时可是极为稀缺的资源。
要知道,浓缩铀-235可是制造原子弹不可或缺的材料,犹太商人的这份“礼物”,无疑是在雪中送炭。
可周总理对这份“大礼”却显得尤为谨慎,认为此事远非表面看起来那般简单。
于是周总理果断下令,进行严查。这一查,竟向世人揭开了惊天阴谋。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犹太人这一举动的背后,又隐藏着什么?
犹太人带来的“礼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面临着许多前所未有的挑战,经济萧条、工业落后、教育匮乏……每一个领域都亟待改革与发展。
或许有人会问,作为一个新生政权,为什么我们“不穿裤子”,也要研究、制造原子弹呢?
其实,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多次感受到来自西方世界的核威胁,一直以来,我国都是在西方的虎视眈眈中成长起来的。
如果想要不被欺负,那就必须要自身强大,赢得话语权;如果想要不被他人核威胁,那就必须掌握核武器,维护国家利益。
就在我国着手研究、制造原子弹时,犹太人找上了门,为我国带来了一份意想不到的“厚礼”——浓缩铀-235。
浓缩铀-235,是极为稀缺的资源,也是制造原子弹不可或缺的材料,犹太商人的这份“礼物”,无疑是在雪中送炭。
可周总理对这份“大礼”却显得尤为谨慎,认为此事远非表面看起来那般简单,这一切太过于巧合。
俗话说的好,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没有友好来往,没有利益挂钩,如此稀缺的资源,对方真的会“忍痛割爱”吗?
当然了,为了展现出自己的“诚意”,犹太商人还拿出了样品供我国检测。为了验证这份“礼物”的真伪,周总理当即下令进行严查。
这一查,竟向世人揭开了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阴谋,这份看似好心的背后,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
原来,浓缩铀分为高浓缩、低浓缩以及微浓缩,只有当铀-235的丰度大于90%的话,才可以用于制造核武器。
获取铀也是需要一系列复杂的工艺,需要很高的科技水平,当时除了美国、英国、苏联等大国外,其他国家是没有掌握这种铀浓缩技术的。
再加上这涉及到核武器问题,这种技术更是国家核心机密,即便是用钱也是买不到的。
经调查,而犹太人带来的,的确是浓缩铀-235,但其含量极低,根本无法用作核武器制造。
因此,犹太人这一举动,其根本目的就是在骗钱,他们认为一个刚起步的新生政权,在各方面技术都不成熟的情况下,是无法检测出来的。
可他却低估了我们中国,更低估了我国的科学家,而这场“较量”,离不开我国的一位名为杨承宗的放射化学家。
杨承宗
为原子弹“加铀”为了检测那批浓缩铀-235的真伪,摸清犹太人的意图,周总理紧急传令,要求科研人员在短时间内测定完毕。
不过,这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却让众人不禁犯了难。原来,当时的中国刚起步,科学仪器匮乏,技术落后,这项任务如同一座大山,压在了众人的心头。
这时,一位名为杨承宗的科学家站了出来,在如此简陋的环境下,运用放射系蜕变原理,利用现有的仪器和化学方法,对样品进行了检测。
最终发现,犹太商人带来了只不过是硝酸铀酰,根本不具备核武器制造,一举捣毁了犹太人的阴谋,维护了我国的尊严。
提起杨承宗,他的名字或许不如钱学森、杨振宁等广为人知,但他同样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是新中国放射化学的奠基人。
他师从“小居里夫人”伊雷娜·居里(居里夫人的长女),毕业后一直在法国居里实验室学习、工作。
1951年6月的一天,杨承宗收到了来自钱三强欢迎他回国的信件,其中还夹杂着一笔钱,希望他能购买些设备。
这时的杨承宗,刚取得了巴黎大学理学博士的学位,并收到了法国科学院的聘书,年薪为5万多法郎。
对于当时那个年代来说,这笔收入算是相当高了,可杨承宗却毅然拒绝了这份聘请。
他的初心,就是为了能报效国家,现如今机会到了,金钱在国家面前又算得了什么呢?
随后,杨承宗在法国展开了一场疯狂“大采购”,采购了许多国内所需的科学器材及图书。
甚至不惜拿出了自己在法国省吃俭用多年攒下的钱,只为多购买一部器材。
之后,又在居里实验室,要到了碳酸标准源10克,导师不明白,之前郑大章曾购买过2毫克,为何杨承宗会需要如此之多。对此,杨承宗表示:
“不多,不多。我们中国大,人多。”
导师只是笑了笑,默许了他的行为。临行前,约里奥·居里找到了他,让其给毛主席传达一句话:
“原子弹并不可怕,它也不是美国人发明的,你们要想保卫国家,反对原子弹,就必须要有自己的原子弹。”
东西是买好了,该怎么运回去也是一件难事,毕竟当时美国发出了对中国“禁运”。
很大一部分东西是不允许其他国家卖给中国的,更不要说杨承宗手中的这批物品中还包括有原子能科研器材了。
导师伊莱娜·居里见状,派出了自己的助手布歇士前往协助,因为法国人上船是不用检查的。
布歇士临走时,又塞给了他一个信封,信中装着的是居里实验室的证明,如果真查起来的话,可以说这批物品是实验室的。
之后,杨承宗才知道,跟他一起乘船的,有200多名曾上过朝鲜战场的士兵,倘若真叫他们听了去,杨承宗手上的这批仪器估计就更不可能下船了。
凭借着布歇士给他的这张证明,杨承宗一路上倒是十分顺利,没有出什么大岔子。
当时,物理学人才济济,但精湛放射化学研究的却不多,再加上受到外部因素的干扰,我国缺乏技术资料和实验。
这样一来,工作的进展就会变得十分困难。为此,杨承宗专门开设了“铀化学”、“放射化学”方面的课程;
他更是亲自执笔,倾注心血于教材的编写之中,向学生们传授着这些宝贵的知识,并指导学生们进行实践操作。
1961年,杨承宗被调到了第五研究所,负责铀矿选冶工作,此时的他,面临的是一个无专家(苏联专家已撤走)、秩序混乱的“烂摊子”。
研究所到处是垃圾、废矿渣等,在这样的环境下要想提取铀235简直是难如登天,可杨承宗缺没有放弃,并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堆浸法”。
毕竟想要提取出制造核武器所用的浓缩铀的话,需要上万吨的矿石,若将这些矿石搬到工厂的话,则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
杨承宗这才提出了“堆浸法”,在野外完成提炼,经过两年多的日夜苦战,杨承宗硬是用着简陋的设备带领科研人员生产出了符合要求的2.5吨纯铀化合物,成功为原子弹“加铀”。
在此期间,杨承宗的右眼时常感到不适,可为了工作,他一直没有去医院检查,最终造成永久性失明。
原来,杨承宗回国后没多久,杨承宗赶往了北京协和医院。早年见,我国曾向美国购买了507毫克镭。
抗日战争爆发后,医院被日本大肆破坏,这种放射性强的镭源也被直接暴露在空气当中。
杨承宗当即意识到了事态的严重性,在没有防护服的情况下,独自一人前往处理,成功完成了抢修封存。
由于近距离接触强放射源,杨承宗的右眼受到损害,等再去医院检查时,发现视网膜早已脱离,最终导致失明。
没有勋章的“两弹一星”功臣1979年8月,在一次会议休息间隙,同事闲聊的话题引起了杨承宗的注意:
“哎,你家孩子咋样?考上大学了吗?”
“别提了,就差0.2!”
“唉......”
杨承宗听后,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常言道,高考就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因分数不够落榜的大有人在。
难道,这微小的0.2分,就足以抹杀一个学生的全部努力与才华吗?为何不为这些分数接近的同学,提供一个深造的机会呢?
这个想法在杨承宗的脑海中开始无限蔓延,不久之后,杨承宗便为这个想法付出了行动。
1980年8月,合肥联合大学正式成立,这所大学采取的是择优录取、自费走读、不包分配的办学模式。
独特的教育制度吸引了全国各地城市领导前来参观学习。随后,北京、武汉、上海等地也纷纷效仿,成立了类似的大学。
杨承宗的同事、学生等都因特殊贡献而戴上了共和国勋章、当了院士,而杨承宗却没有进入“两弹一星”功勋之列。这是为何?
原来,由于他的行政关系隶属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而非相关的二级部,因此他并未进入评选之列;再加上年龄的原因,他也未能获评院士,成为了一位“无名”元勋。
曾有人问他:“您为国家做出了如此巨大的贡献,培养了无数的优秀人才,而自己却似乎并不为外界所知,会不会觉得遗憾?”
杨承宗闻言,只是淡淡一笑,他表示,自己一生所求,唯有为国家尽忠效力,只要能够做到这一点,个人的名利荣辱什么的,都不重要。
然而,历史不会忘记,杨承宗为核燃料化学的建立与发展所做出的贡献,以及他为培养人才所付出的心血,将永远镌刻在新中国放射化学的史册上。
2011年5月27日,杨承宗因病逝世,享年100岁。按照他生前的遗愿,儿女们捐献了他的遗体,供医学研究之用。
结语在科研领域,面对重重困难,杨承宗从未退缩,迎难而上,为国家的核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他始终坚守初心,一门心思只想为国家效力。
杨承宗是一位真正的“无名”功臣,他用一生,诠释了何为真正的奉献与担当。
参考资料
“无名”元勋杨承宗. 江苏地方志
为原子弹“加铀”的功臣——杨承宗先生的百年足迹. 刘培
杨承宗:没有勋章的“两弹一星”功臣. 百年潮
他把居里夫人亲手制作的碳酸钡镭标准源带回中国. 中国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