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心内科门诊迎来高峰,做好这些别“伤心”

桐乐说健康 2025-01-14 18:50:49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概要》显示,心血管病仍是我国居民健康的最大威胁之一。在我国城乡居民疾病死亡构成比中,心血管病占首位,2021年分别占农村、城市死因的48.98%和47.35%;每5例死亡中就有2例死于心血管病。

在冬季,心血管疾病的死亡风险会增高。一项针对我国心血管疾病死因的研究发现,17.1%的心血管疾病死因与天气变化相关,其中15.8%是由于寒冷所致,1.3%是因炎热引发的死亡。也有国外研究发现,冬季心血管病死亡率比夏季高38.4%。

北京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汪芳接受采访时曾提醒,冬天是心脏最难熬的时候,也是各地心内科门诊量最高的时段。

!为什么冬季心血管疾病高发?

血管收缩

冬季气温低,人体为了减少热量散失,外周血管会收缩,这会导致血压升高,增加心脏负担。原本就有高血压的患者,血压可能会进一步升高且难以控制,从而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

血液黏稠度增加

冬季的空气通常较干燥,水分流失引发血液黏稠度增高。血液黏稠度升高后,血流速度减慢,容易形成血栓,堵塞血管,引发心血管疾病。

运动量减少

天气寒冷,人们户外活动减少,运动量相应下降。缺乏运动容易导致体重增加、身体代谢减慢,进而影响心血管健康。

饮食变化

冬季人们往往倾向于食用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来抵御寒冷,这些食物摄入过多会导致血脂升高,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

呼吸道感染高发

冬季是呼吸道感染的高发季节,如感冒、流感、肺炎等。这些感染性疾病会引发身体的炎症反应,可能加重心血管负担,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或加重。

!“慢”一点儿,平安过冬

起床“慢”一点

人在睡眠状态下,大脑皮质处于休眠、抑制状态,各项生理功能维持着低速运转,代谢水平降低、心跳减慢、血压下降……此时如果猛起身,容易引起大脑供血不足,可能会引发中风等意外。

早上起床建议先醒醒脑,等大脑逐渐清醒后,可先在床边坐一会儿,再活动一下双脚和手臂,增强肢体的血液循环。注意,赖床时间不宜超过20分钟。

锻炼“慢”一点

冬季晨练不能太早,在寒冷环境中剧烈运动会加重心脏负担,出现供氧不足、心脏缺血等情况,甚至可能诱发心肌梗死。而且早上的血压普遍较高,高血压患者不宜过早晨练。建议在上午10点后或傍晚进行锻炼,遵循“适度、不累、坚持”的原则。

洗澡“慢”一点

冬季室内外温差大,到家马上洗热水澡易引起头部及全身皮肤血管骤然扩张,当大量血液集中到皮肤表面,就可能导致心、脑等重要脏器急剧缺血,引发心绞痛、心肌梗死等。所以,冬天回家别急着洗澡,等身体暖和一点再去。

喝水“慢”一点

喝水太猛太快,可使血容量短时间内增加,心脏负荷过大,易出现心悸等症状。喝水时不宜一鼓作气全喝掉,要小口喝、慢慢咽。

生气“慢”一点

研究显示,爱发火的人患心脏病的风险比其他人高19%。情绪激动会导致血压骤然升高,进而点燃心脑血管事件的导火索。急脾气的人多提醒自己,做事三思而后行。

体位变化“慢”一点

不要突然用力,不要突然站立或蹲下。老年人血管调节反应差,如果蹲厕时间过久,排便结束后快速站起,容易诱发短暂性脑缺血,从而头晕、眼花、摔倒,甚至发生脑血管意外,此时站起来应该缓慢。

!心血管疾病的预警信号

如果突发剧烈头痛或头痛程度加重、发作频次变多,头晕严重程度和频次异常且用药后不缓解;或者心脏方面一活动就胸痛、胸闷,频繁心悸、气短等,这时候一定要提高警惕,及时测量血压,或者借助穿戴设备查看心率是否正常、规整。要是自己拿不准,千万别犹豫,立刻前往医院就诊。

!心血管疾病发作时该怎么办?

立即休息

让患者立即停止活动,原地坐下或躺下休息,减少心脏的耗氧量,缓解心脏压力,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

呼叫急救

尽快拨打当地的急救电话,如120。清晰准确地告知调度员患者的症状、所在位置等关键信息,以便急救人员能够迅速赶到现场并提供专业救治。

保持呼吸顺畅

解开患者的领口、腰带等紧身衣物,确保呼吸道畅通。如果室内环境封闭,可以适当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避免烟雾等有害物质对患者呼吸造成进一步损害。

服用急救药物

如果患者随身携带了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急救药物(如硝酸甘油、速效救心丸等),应按照说明书或医生的嘱咐让患者舌下含服。这些药物可以扩张血管,改善心脏供血情况,减轻心脏的疼痛和不适。但需注意,在未明确患者病因前,禁止随意给予其他口服药物。

心肺复苏

如果患者出现心脏骤停的情况,经过专业培训的人员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通过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维持患者的血液循环和氧气供应,为急救人员的到来争取更多时间。

学习如何正确实施CPR和使用AED,可参阅本文:这类人群更容易心脏骤停,学会这些可救命!

综合整理自生命时报、央视频、健康时报、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等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