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鲁肃四次选择主公的过程,看汉末南方年轻人的觉醒和叛逆

熠彤说历史 2024-12-04 18:24:36

鲁肃,在汉末,属徐州下邳国东城县人。

东城,在今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东南,位于淮南。

他生下来不久父亲就死了,跟着奶奶长大,家境富裕。

(鲁肃从小练成一身本领)

鲁肃长得仪表堂堂,相貌出众,从小便有伟大的志向,常有出人意料的计策。

少年时期,或许是预料到天下将乱,他勤学剑术、骑射等本领,又招集些少年,提供给他们衣服食物,经常到南山里射猎,还悄悄练习军阵队列,讲武习兵。

乡里老人都说:“鲁家完了,生这么个败家玩意儿!”

(裴注《三国志·鲁肃传》引《吴书》)

实则鲁肃因此练就出了一身本领,智谋超群,文武双全,行军打仗样样精通。

到他成年时天下已大乱,鲁肃更是一副败家子作风,不思把家搞好,却变卖田地,乐善好施,一天尽结交些穷困落难的士人、义气少年。

人们自然都很喜欢这位散财童子。

一拒袁术任用

196年,袁术派堂弟袁胤为丹阳太守,将周瑜,与叔父原丹阳太守周尚一起,都召到寿春。

袁术当时正在做僭越称帝的准备,打算任命周瑜为带兵将领。

但周瑜观察袁术必定不能成功,便求得为庐江郡居巢县长,以图就近再次回江东孙策那里。

(《三国志·周瑜传》)

去上任前,听说东城有个叫鲁肃的乐善好施,就专门带了几百人,跑到他家打秋风,以充军资。

当时鲁肃家有两个大粮仓,每仓有米三十六万斤左右,就直接给了周瑜一整仓。

其出手的大方,把周瑜给震慑到了,不由对他另眼高看。

(周瑜借米)

于是,二人如同春秋时期的季札和子产一样,一见如故。

袁术也听闻了鲁肃的名声,就任用他为东城县长。

他本就是东城人,做当地父母官,是有违汉朝《三互法》的。

而且,此时也很可能是在197年二月,袁术僭越称帝之事暴露之后。

见袁术无法度,鲁肃认为在他手下不能成就一番事业,便带上家中老小,及追随他的百多名侠义少年,离开东城,南往居巢投奔周瑜。

后雄杰并起,中州扰乱,(鲁)肃乃命其属曰:"中国失纲,寇贼横暴,淮、泗间非遗种之地,吾闻江东沃野万里,民富兵强,可以避害,宁肯相随俱至乐土,以观时变乎?"其属皆从命。--裴注《三国志·鲁肃传》引《吴书》

(鲁肃看出在袁术手下不会有前途离开)

行动前,鲁肃给少年们说的这话,明确说了淮南已不再适合生存繁衍,要去“江东”“乐土”。

鲁肃投周瑜的目的,就是要借助周瑜和孙策关系,投奔在江东冉冉升起的新星孙策。

一行男女三百多人,鲁肃安排老弱走在前面,有战斗力的断后。

袁术的追兵赶到,鲁肃下令拉满弓对峙,并对追兵喊道:

“如今天下大乱,有功不赏,你们追不到也没有惩罚,何必相逼?”

说完扔掉盾牌,拉弓一箭射过去,直接穿透一面盾牌。

追兵见鲁肃说的有理,又见鲁肃箭术了得,自料也不一定打得过,便退兵而去。

(裴注《三国志·鲁肃传》引《吴书》)

(鲁肃退袁术追兵)

鲁肃的确是看清了,袁术奖罚失度等“无纲纪”劣政细处。

顺带感受下鲁肃的武功、对战,别总觉得他是个文弱书生,打破固有印象。麋竺、刘晔等一些文官,实则也都是武艺高强的人。

鲁肃是位高明的投资人,很有魄力,见在袁术手下没前途,果断弃官离去;用三十几万斤米换来好友周瑜,得到投奔孙策的渠道。

二离开孙策

196年,孙策已取得江东的丹阳、吴、会稽三郡。

198年,鲁肃带着家人、部众,跟着周瑜从居巢渡江到江东,孙策亲自迎接周瑜,对其重用。(《三国志·周瑜传》)

(鲁)肃渡江往见(孙)策,(孙)策亦雅奇之。--裴注《三国志·鲁肃传》引《吴书》

孙策见到鲁肃,也很赏识他。

(孙策身边人才太多)

但孙策身边旧将重臣众多,人才济济,鲁肃并没能得到重用。

作为专业投资人,这不是他想要的结果。

他将家人安置在靠近长江的吴郡曲阿县,今江苏省镇江市丹阳市。

不久后其奶奶亡故,鲁肃护送灵柩返回老家安葬,然后就在东城留了下来。

淮南九江郡成德县人刘晔,也是鲁肃结交的好友,得知他回东城了,来信劝他一起赶紧投奔活动在巢湖一带的郑宝,去晚了就会错过机会。

刘子扬(刘晔)与(鲁)肃友善,遗(鲁)肃书曰:"方今天下豪杰并起,吾子姿才,尤宜今日。急还迎老母,无事滞于东城。近郑宝者,今在巢湖,拥众万余,处地肥饶,庐江间人多依就之,况吾徒乎?观其形势,又可博集,时不可失,足下速之。"(鲁)肃答然其计。--《三国志·鲁肃传》

(198年盘踞巢湖一带的郑宝)

鲁肃答应了“其计”。

孙策没给到鲁肃想要的,施展不出他从小建立的大志向,以至于他宁愿转投“巢湖贼”。

然而,刘晔跟鲁肃投郑宝之“计”,并没有那么简单,这两位聪明人在下一盘“曲线上位”的大棋。

三选择郑宝实要投曹操

鲁肃投奔郑宝前,回曲阿接母亲时被周瑜截胡了,没能成行。

但刘晔做了,由于及时加入了郑宝势力,以才能得到的地位还不算低。

刘晔何其精明的人,之所以会急赶着投奔郑宝这个“巢湖贼”,自然是大有文章。

入职大公司是个技术活,带资入股的高层,地位要高于应聘的。而带资的,又分所带的资本多少,地位又有天壤之别。

像鲁肃手下只有百多战斗力,投奔孙策就入不了法眼,得不到重用。

(刘晔兼并郑宝人马先投奔刘勋)

而郑宝,已拥有上万人,地盘又肥沃富庶,巢湖两边的庐江郡、九江郡还正有大量人竞相投奔。也就是说,郑宝公司正在快速膨胀。

当时天下的局势,曹操、孙策等大公司已经是巨无霸的规模,像郑宝之类的小公司,只能是找家大公司求合并。

这不,199年郑宝选择了孙策,想带着人南下江东。

而刘晔心仪的是曹操公司,于是杀掉了郑宝,兼并了其所有人马。

一般人做到这步,就觉得可以带着这些“资本”去投奔曹操,等价交换,换个合适的职位了。

但刘晔不是一般人,他还要把资本做得更大。

庐江太守刘勋基本上兼并了袁术的剩余资产,比刘晔更是强大得多,又和曹操有旧。

而且在刘晔的分析下,刘勋的前途命运迟早也是要投奔曹操的。

(刘晔再跟着刘勋投奔曹操)

于是带着所兼并郑宝的人马,先到刘勋公司换了个高层当。

然后再以刘勋高层的身份,可以在曹操那里得到个更高的职务。

但是,算计得再好,却出了点意外,刘勋不听刘晔所劝,中了孙策调虎离山之计,只带了少量败军北投曹操。

还好,刘晔仍做到了曹操身边能说上话的职位。

(《三国志·刘晔传》)

如果鲁肃没被周瑜留在江东,其这段时间的人生轨迹,将与刘晔重合,在曹营的地位也大致相当。

但如果刘勋没被孙策所败,鲁肃和刘晔一起,就更会飞黄腾达了。

刘晔和鲁肃一样,也是杰出的投资人,他们只有先在曹操这样的大势力内,获得较高的地位,才能有机会施展出自己的不俗才华。

(刘晔鲁肃曲线要投的是曹操)

四与孙权志同道合

200年,鲁肃安葬完奶奶,到曲阿准备接母亲等家人北归。

葬毕(鲁肃)还曲阿,欲北行。会(周)瑜已徙(鲁)肃母到吴,(鲁)肃具以状语(周)瑜。--《三国志·鲁肃传》

结果周瑜已经把他的母亲接到了吴县,鲁肃赶到吴县,就把刘晔之计告诉了周瑜。

当时孙策已死,孙权已于吴县继位。

吴县,位于今江苏省苏州市。

时孙策已薨,(孙)权尚住吴,(周)瑜谓(鲁)肃曰“昔马援答光武云‘当今之世,非但君择臣,臣亦择君’。今主人(孙权)亲贤贵士,纳奇录异,且吾闻先哲秘论,承运代刘氏者,必兴于东南,推步事势,当其历数。终构帝基,以协天符,是烈士攀龙附凤驰骛之秋。吾方达此,足下不须以子扬(刘晔)之言介意也。”(鲁)肃从其言。--《三国志·鲁肃传》

(年仅19岁的孙权继位)

周瑜对鲁肃说:

“马援说‘臣也应该选择君’,你这么做是对的。

但是现在的江东之主孙权不拘一格,广招人才,而且我听到有先哲秘论,说取代汉朝刘家的,必定是兴之于东南方。根据局势推断,江东孙家正符天命。

现在孙家帝业还在打基础的时候,就是我们跟随效命,以建从龙之功的机会。

我话都说到这个地步了,您就不要再在意刘晔那边的事了。”

周瑜对他推心置腹,把藏在心里要为孙权开创帝业的秘密,都说了出来。

这样,鲁肃没有不留下来的道理。

接后,周瑜向孙权大力举荐了鲁肃的才能,说他是可辅佐建立大业的人才,千万不能让他离去。

于是,孙权召见鲁肃,相谈甚欢。

待到宴会结束,宾客陆续散去,鲁肃也告辞离开。

(孙权召回鲁肃单独密谈)

然后孙权让人单独召回鲁肃,二人同坐在一张床榻上对饮畅聊。

孙权小声问鲁肃:

“如今汉室倾危,局势动荡不安,我继承父兄基业,想建立齐桓公、晋文公一样的霸业。您既然愿意效力,打算如何助我实现理想呢?”

鲁肃回道:

“当年高祖刘邦想好好尊奉义帝,而遭到项羽的陷害。如今曹操就如项羽,怎会让您建立齐桓、晋文那样的霸业呢?

依我看来,汉室复兴不了,曹操也不是一下子就能除掉的。为您考量,还是先割据江东,以观天下之变比较好。

将军您割据东南,根本不用担心曹操来讨伐。

为什么呢?因为现在北方太乱了。

(鲁肃献上榻上策)

我们可以趁着曹操处理北方乱局的时间,先消灭江夏的黄祖,征讨荆州刘表,再平定长江源头的刘璋,以长江为屏障,割据南方而守。

然后您就可以称帝,以夺取整个天下,这是开国之伟业啊!”

何者?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三国志·鲁肃传》鲁肃榻上策

鲁肃对孙权,也是直言不讳,为其规划称帝改朝换代的蓝图。

孙权少年老成,虽心中同意,口里却说:

“我现在只想尽力守住一方,以辅助汉室,这个设想力所不能及。”

但下面这件事,就能看出孙权对鲁肃榻上策的赞许。

(江东保皇势力还很强大)

鲁肃跟随孙权后,仍常是这样口吐狂言,让张昭等维护汉室的老古板很看不惯他。

便多次上奏孙权,非议、诋毁鲁肃,说他年少轻狂,思想很危险,不能用,要将他炒鱿鱼。

但是孙权根本不理张昭他们,反而对鲁肃的待遇更加厚重,赐给鲁肃母亲的各种东西,多达让鲁家恢复了在东城时的富裕程度。

这就可见孙权对鲁肃的实际态度。

他自己不便承认想建立帝业之事,但可以让鲁肃做条鲶鱼,时常宣传些称帝的想法,温水煮青蛙,量变到质变,为将来称帝铺路。

汉末南方年轻人的觉醒和叛逆

这“叛逆”并不是一个贬义词,像青春期的孩子一样,必须通过“叛逆”才能超越父母。

孙权虽然口里没承认,但用实际行动,与周瑜、鲁肃在改朝换代称帝的想法上,有着默契。

古人受时代的局限性,维护汉统,骂这帮胆大包天的年轻人为“江东鼠辈”。

(东汉王朝已腐朽不堪无法挽救)

然而,当时的东汉王朝已经腐朽至极,苟延残喘。改朝换代,新王朝新气象,能为百姓悲惨的生活,带来新的希望,有什么不好?

曹操、刘备打着“恢复汉室”的旗号小心翼翼革新,未必有明君打破旧的分配制度,重新分配社会生产资料,能给社会带来更大的活力。

北方保皇势力,依然强大。但在南方,战乱相对北方较少,又天高皇帝远,士族年轻一代,看到人们生活在和平状态下,就是比汉帝所在的北方幸福。

这汉朝皇帝,还奉着何用?

南方的年轻一代,成长在战乱里,对这乱成一团的东汉王朝、皇帝,可没有什么好感。

尤其在江东,孙权、周瑜、鲁肃为代表的年轻一代掌握了一方大权,他们可以将自己的想法,在大局许可的情况下,付诸于一些实际行动,走在觉醒叛逆一代的前沿。

更是在208年赤壁之战后,江东保皇、投降势力失势,年轻一代得以大展拳脚。

(汉末年轻力量的崛起领导者们)

在刘表统治的荆州,年轻一代同样开始觉醒。

庞统比周瑜小4岁,为荆州士族年轻一代的头面人物,名声远播江东。

208年,曹操南征荆州,占据南郡的郡治所江陵城。

时任南郡功曹的庞统,在江陵下野,不肯为曹操所用,也不投仅一江之隔,在公安的刘备。

209年南郡之战后,周瑜进驻江陵为南郡太守,庞统便同意为其郡功曹,深受其重用。

210年周瑜病死,庞统送周瑜灵柩到江东,没得到孙权的接见,回江陵后,“被动”成为借得南郡(演义称荆州)的刘备之手下。

(《三国志·庞统传》)

荆州丢失后,庞统心仪的不是曹操、刘备这些传统军阀,而是江东的年轻领导者们。

他们之间,才有共同的理想,相同的理念。

(庞统为周瑜送葬回江东)

和南郡一起被借给“老思想”刘备后,起初还闹小情绪,后来被刘备所感化,才尽心为其效命。

又比如益州少壮派军官甘宁,辗转荆州,遇到孙权才死心塌地效力。

孙权起用的人,大多为年轻人,他们和庞统一样,与江东的孙吴集团,更有共同语言。

200年,鲁肃投奔孙权的时候,鲁肃29岁,周瑜26岁,孙权19岁。

一群年轻人为主体的新兴力量,开始在江东崛起,他们带着觉醒和叛逆的思想,割据东南,并三分天下有其一。

总结

从鲁肃四次选择主公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出,在临近200年官渡之战时期,诸侯争霸只剩下几个巨无霸势力,年轻一代要想在各大势力崭露头角,有所作为,已非常不容易。

鲁肃、刘晔都是以非同寻常的智慧,才能在相应的势力得到重用。

以鲁肃为代表的南方年轻一代,有幸得遇志同道合的孙权,开始觉醒、摆脱传统忠君思想的束缚,叛逆地产生了要建立一个全新王朝“乐土”的思想。

在已腐朽至极、无法挽救的东汉王朝之东南方,逐渐聚集起一大群年轻人,为着他们的共同理想而奋斗。

为那个灰暗的时代,涂抹出一片生机勃勃的鲜艳色彩。

(本文主要参考自《三国志·鲁肃传》)

1 阅读: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