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里是头条号我在黄山啊。
今天就分享一下一个有趣话题。书法启蒙对一个书法人重要吗?有什么作用?你的书法启蒙是什么?
不同人书法启蒙不同,但是一定都是很有趣的东西。比如我对书法最早的认识就是写春联。
那时候最早认识毛笔字就是春联。我爸一直是手写春联,他的字现在来看写的还是可以的。路子比较正。前几天他从北京来黄山看我,我让他写了几笔。我观察了一下,他写的还是可以的,当然啊,这里不是吹牛。我也忘记拍照了。
首先他知道起行收转折如何写,按照农村人的说法叫有劲。他说写字要有劲。这个有劲就是起行收转折来决定的,比如瘦金体笔画虽细,依旧绵里藏针,骨力内含,这就是有劲。比如颜真卿的楷书,虽然墨色浓厚,但是他骨力洞达并非墨猪之流。这就是有劲儿。
然后我观察他手法,他悬肘悬腕,他懂的运腕。这个就很难得了。于是我问他老师是谁,他说了是个老先生后来打听一下,老先生还是很厉害的,厉害老先生居然是个偏僻乡下小学老师。我在想他们那时候是幸福的。
我爸写字可以,不过他从来没跟我探讨过书法,他也说不出来门道,他只知道他老师那么教他的。比如我,稀稀拉拉也写了书法原创文章1000余篇,他由于知识受限,他说不出来。
这是我初次知道毛笔字。后来我读初中在当地一个小镇上,那时候只知道把字尽量写端正就好了。也是那么做的,索性虽然没有学习过书法什么的,但是写的还算周正。
知道后来出租屋住进来一个初三的学长,那时候我初一,我看到了他的语文试卷,他的字真的让我惊为天人,现在回想应该属于行楷。那个字写的仿佛鲁迅先生的小字,写的很好,一笔一划令人印象深刻。原来他们班主任是我们学校教导处主任,教语文的,懂书法。特别是他的楷书,黑板报那些楷书写的十分精彩。
那时候我才知道字可以这么玩。也可能是悟性好一点,学长的字体我记住了,于是我的硬笔字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到了高中,我的硬笔字写的还算成熟了。跟老师的字写的差不多水平,当然期间也没学过字帖,毛笔硬笔都没有。不过由于写的不错,领到了个新的任务……
帮我们老师抄写教案。后来到了大学还是帮老师抄写教案……
这是硬笔。学习,让我知道了一手好字很有用。后来开始工作了,办公室装修,自己买了卷轴抄写了几个古诗词挂在背后。那时候不懂得毛笔的技巧,只有一些硬笔基础。
不过细看自己“作品”,会逐渐发现存在的问题,比如刚开始觉得笔画扁平,通过大量学习发现是偏锋侧锋太多,用笔问题。那时候就像无头苍蝇,唯一的优点就是中锋,悬肘悬腕书写很熟练。这是个很好的事。
后来一个外地亲戚,他毛笔字写的好,他看了我的作品,跟我说要多临帖。这句话我记住了。那时候我学习没有什么技巧,到了新华书店随手买了几本帖。九成宫醴泉铭和多宝塔碑。我把帖放在案头临摹,不临摹时候就放车上,休息时候也拿出来观摩,读帖。时间久了,对于用笔,这些基础东西有了深入理解。
后来深入学习颜真卿,他的楷书帖都研究临摹。他的行书法帖也都学习临摹。临摹关基本就差不多了。各种帖基本临摹关还算可以。
于是我回头总结为何颜真卿会如此,后来发现有时候颜真卿字会显得不够犀利,太过稳重,那时候不懂得变通,于是只能从魏碑,欧体这样瘦劲犀利的法帖找灵感。行书学习圣教序,毕竟圣教序是行书的蓝本。圣教序临摹关过了又会回头总结他与别的书家有何不同?为何不同?
慢慢的拓展篆隶真行草都会涉及。比如我想给自己刻个章,于是需要学习篆刻知识,需要了解篆刻知识,了解刻刀知识,篆书写法知识,布局知识。比如隶书与楷书通,楷书发展中必然需要学习隶书,于是隶书也进行分门别类学习。
草书是入手最晚的书体。因为我没有太多时间被草书符号,那时候手法笔法不成熟时候不敢贸然写草书。我看过林散之告诫子女的话,大致意思说最后学习草书,因为草书不是单纯文字符号化。
我是认同这点的,毕竟参考的角度来说,一个当代草书大家不可能骗自己子女。于是我的草书学习主要是随用随记。这样让它自然而然由行书或者汉简章草这么慢慢过渡,效果也很好。
后来我把一些自己学书感悟,以及老师的指点,慢慢变成头条文章。这样教学相长,也是很好的思路。也是难得,再这么个平台遇到大家。这也是一段有趣的路途。
一来呢,可以教学相长,互通有无。二来呢,也给人生留下一种痕迹。
我发现如果深入,或者专业词汇太多,一般初学者很难理解。所以我就用最简单的方法写文章。尽量把专业词汇用平实语言描述。这样可能会更好。因为我当时学习书法时候是需要二次加工的,需要消化。我当时就想如果谁能简单直接告诉我什么是绞转就好了……如果谁能简单直接帮我分析一下古代书论就好了……那是一种奢侈。
所以了解初学者的痛点,如此写文章才会更接地气儿。通过努力付出,也收获了许多好友,老师。这里在此感谢大家,感恩相遇。
书法学习中,大致分为三种阶段,平正。变化,复归平正。比如新手入门主要是平正为主,学会写端正。把一个字起行收转折完整表现出来,这就是目标。这个目标完成就是咱们视频合集中探讨的矛盾关系,运用矛盾关系打破平正,让字更有趣。第三个层次就是在平正中有变化,变化中求平正。这个结果就是:专业人士看到你的心思技巧,非专业人士看到你的平正。这就是雅俗共赏的高境界了。
这个雅俗共赏,很难得。
我发现普及处理知识受众广泛,稍微深入些,渐渐会拉开一点差距。许多朋友卡在了第一阶段到第二阶段的认知上。更别提实践了。专业人士大多停留在第二阶段,不听变化,走在不端正的变化上。这个是技术层面。少数人走上第三个阶段。
所以,如果您是自身书法爱好者,不妨向前迈一步,再多一步!这样专业人士会增加。
淅淅沥沥的写了这么多了,就到这里吧。每个接触书法的人都是一种雅致格调吸引来的,祝大家在书法学习中顺利,不断精进!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