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被命名为苇青,在这片淳朴的土地上渡过了她的童年。
从小她就显现出对文艺的浓厚兴趣,而这种热爱不仅来自家庭的熏陶,还得益于她的父亲——一位经验丰富的老红军。
父亲坚毅的军人品质和丰富的人生阅历,无形中为苇青打下了深刻的影响,使她在心底埋下了走向文艺道路的种子。
苇青对军人的身份充满了崇敬之情,这份向往和敬仰在她15岁那年指引她选择了参军。
从此,她的人生旅程掀开了新的篇章。
苇青进入部队后,展现出了极高的文艺天赋。
她的才华和激情很快引起了上级的关注,随后被调入了军区文工团。
在那个舞台上,苇青不仅可以尽情展现自己的文艺才能,更在一次次的演出中不断坚定她对文艺的热爱。
每一场演出,无论大小,都像是一场盛大的心灵盛宴,让苇青愈发确信,文艺就是她一生追求的梦。
退伍后,苇青没有停止追求文艺的步伐。
她先后担任了播音员、文化馆创作员和工会干部等多个文艺相关职位。
每一份工作都在她的文艺生涯拼图中留下了重要的一块,帮助她磨练了艺术素养,让她在文艺的道路上越走越坚定。
即使到了退休年纪,她依然不改初心,成立平顶山老干部艺术团并亲自担任团长。
每次文艺活动,她总是第一个到场,亲力亲为组织策划并深入参与表演,用满腔的热情和才艺为对方带来无尽的欢乐。
尽管在文艺领域取得了不少的成就,但苇青心中一直怀着一个未曾熄灭的梦想——成为一名真正的演员。
这个梦想就像一盏长明的灯,在她内心燃烧多年。
由于种种原因,这个梦想一直未能实现,直到2003年,她的梦想才真正揭开了面纱。
特别要提到的是,她的儿子毛孩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毛孩同样对表演充满了热爱。
1992年,他考入中央戏剧学院,之后成为文艺兵,延续了家庭对文艺的热情。
他在演艺道路上逐渐崭露头角,甚至登上了央视春晚舞台,出演了多部作品,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2002年,他参与了电视剧《炊事班的故事》的拍摄,这进一步激发了苇青追求演员梦想的决心。
每当毛孩进组拍戏时,苇青总会前往剧组探班。
这不仅仅是对儿子的关心,更让她对表演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站在监视器旁静静观察演员们的表演,让她逐步在心中构建起对表演的理解和热爱。
这些日积月累的观察和理解,最终让她在54岁那年,决心为自己的演员梦想一搏,而此时,毛孩成了她最大的支持者。
2003年,苇青凭借多年积累的文艺基础,终于获得了参演数字电影《摊牌》的机会。
她用细腻的表演诠释每一个角色,赢得了导演的青睐。
紧接着,她又出演了《任长霞》中的"蔲大娘",导演沈好放的一句“你的戏太好了,不出去拍戏太可惜了!
”给了她极大的信心和决心。
追梦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
2006年,苇青毅然决定前往北京,追求更好的发展。
初到北京的日子并非她期盼的那样顺利。
由于年纪的缘故,她很难得到角色,然而她并未因此灰心丧气。
她坚信,坚持下去就总会有机会。
于是,她不断穿梭于北京的各大剧组,自荐自身才华。
在这个过程中,她参演了《炊事班的故事3》,导演尚敬的认可为她的演艺之路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接下来,她在《王贵与安娜》中饰演了朴实憨厚的农村老太王贵娘;在《全家福》中,她变身为饱经风霜的刘氏。
尽管这些角色都是配角,但苇青用她的细腻表演,为每个角色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
*每一个角色,她都用心去揣摩和演绎,赋予角色灵魂与生命。
*
苇青一直在不断挑战自己,提升自己的演技。
2015年,她在《继父回家》中迎来了一次重大挑战,饰演一位患有选择性失忆症的老人。
为了完美诠释这一角色,她深入研究角色心理,一次又一次揣摩细节,*最终成功塑造了这一形象,让观众为之动容*。
这不仅是她演技的提高,更是她对梦想执着追求的最好证明。
苇青的演艺高光时刻出现在2017年。
那一年,她出演了两部大热影片《战狼2》和《我不是药神》。
其中,《我不是药神》中的一个场景尤其让人难忘,她饰演的奶奶用一句“我不想死,我想活着”瞬间击中无数观众的内心,成功引发观众的共鸣,甚至被誉为“百亿老太”。
尽管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苇青并没有停止她的追求。
她先后在《安家》、《我在他乡挺好的》、《人世间》和《县委大院》等多部作品中,构建了一个个鲜活的形象。
每一个角色,她都用心去揣摩和诠释,赋予角色灵魂与生命。
归根结底,苇青的故事告诉我们,*热爱与执着终将成就一个人*。
她用亲身经历,完美诠释了追梦的力量。
苇青在演艺圈的传奇无疑是一剂强心针,激励着每一个追寻梦想的人:只要心中有梦,任何时候都不会太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