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萍因何没当上海军司令?想让官被刘伯承批评,又质疑粟裕攻台

乐蓉评历史 2024-09-25 12:54:48

1949年4月,张爱萍被任命为华东海军司令员。

1950年1月,萧劲光就任首任海军司令员。

1951年2月,张爱萍被免去华东军区海军司令员兼政委职务,调任第七兵团司令员兼浙江军区司令员。

三年中,三项人事安排,都在军中引起了不小的议论。很多人都在疑惑一个问题:张爱萍到底怎么了?

一开始,上级是有明确规划的,由四野组建空军,三野组建海军。但最后四野的刘亚楼当上了首任空军司令,而三野负责筹建海军的张爱萍,不仅连个副司令都没当上,最后甚至又被调回了陆军,去了一个几乎已经成为空架子的浙江军区当“闲官”。

多年后,华东海军的一批老干部重聚,一些人就回忆说,当时有事要找张司令汇报,找不到了,哪去了?这才知道调离了,连个通知都没有。

张爱萍之子张胜,当时也是年轻无畏,心直口快,当着众人之面就问道:

“为什么把你从海军调出去?你没有感到这不公平吗?”

面对儿子的疑问,张爱萍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解释自己参加革命的初心,是为了老百姓,不是为了自己当官。张爱萍是坦然的,但最后,他也说了这样一句话:

“当然,不能说一点想法没有。我向他们提过意见,但没有被采纳。有些事,我的确是有看法的。”

张爱萍口中那耿耿于怀的“有些事”,到底指什么?他奉命组建海军,却又因何没当上首任司令,最后甚至被调离?到底是组织上另有考量,还是个人原因?

一、“讲是一套,做又是另一套。”

其实一开始,张爱萍也不想当这个海军司令。

因为头部负伤,他此前一直留在苏联养病,错过了大半场解放战争,直到1948年才回国,而此时已经是渡江战役前夕,胜局已定,没多少仗可打了。当时又适逢全军整编完成,三野各兵团人员齐整,军事干部安排得满满当当,哪都不缺人。

在三野,张爱萍是顶格的老资历,和几位兵团司令算一个辈。陈毅老好人一个,也不想他受委屈,便劝他留在司令部。但张爱萍不答应,说自己只想去前线,要去九兵团,给老搭档宋时轮当个副手就行,降级使用也无所谓。

然事与愿违,不久,上级又来了命令,要张爱萍做好准备,等新中国成立后,担任驻外大使,理由是他有文化,有出国经历,能和外国人打交道。

听到这个消息,张爱萍无比失落,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

“好不容易养伤归队,不仅没位子了,连军装也要扒下了。”

好在最后,又是陈毅找到他,说走不了了,上级决定,东北建空军,华东建海军,要张爱萍立即着手组建海军。

说实话,张爱萍不愿去海军,也不想当什么司令,一是对这个新军种一窍不通,二是离开了陆军,还是无仗可打。但比起去做外交大使,组建海军起码还能穿着一身军装,好说歹说,他还是应下了任务。

就这样,1949年4月,就在渡江战役进行的同时。张爱萍,82师参谋长李进,三野军工部采购科科长张渭清,三野司令部作战参谋黄胜天,管理员温礼芝,在江苏泰州城边上的白马庙开会,正式成立华东海军。连同8名战士,海军成立之初只有13个人。

为了海军事业,张爱萍可谓尽心尽力,到处挑兵、招人、找船,硬是从无到有拉起了一支部队。但此时的他,心里还是有些犹豫。

新中国成立后,一次去北京开会,张爱萍就特意找到当时代理总参谋长的聂荣臻,说自己能力弱,不想干海军,害怕把这一完全新的,又是技术性多的海军工作弄不好。

聂荣臻为难,说这件事他定不了,让张爱萍去找周总理。但周总理的态度则十分坚决:

“你这个张爱萍,都什么时候了,还搞不通。这件事以后都不许再提了!”

被周总理这么一说,张爱萍倒是也想通了,全身心投入到海军建设中,也慢慢开始热爱上了海军事业。

1950年,海军正式建军,但首任司令员却是萧劲光。

这出乎很多人的意料之外。

对于张爱萍来说,当初不想当这个海军司令,怎么推都推不掉,现在好不容易拉起了队伍的架子,司令反而又不是他了。

当然,张爱萍也看得开,他本身就不是爱官之人。但作为华东海军的司令,他还是向上级提了一个意见,说海军一开始毕竟是三野负责组建,华东海军的这批干部都有经验,应该选拔一些人调到海军总部去。

但这项看似合理的建议,被拒绝了。

对自己的职务,张爱萍没有半点怨言,但对华东干部的任用,他想不通。

“因事设人,讲是一套,做又是另一套。”

这是张爱萍的原话。

其实事后来看,张爱萍以及华东海军干部都被排除在海军核心指挥班子之外,也有当时历史环境的影响,并非都是“人”的因素。

原本组建海军,确是计划由三野独立完成,但因为沿海诸岛的收复工作刻不容缓,所以除张爱萍的华东海军外,至1950年底,海军青岛基地、中南军区海军相继建立,并由此确立了北、东、南三大海区的战略格局。

也就是说此时的海军,已经汇集了各大野战军的优秀干部和战斗骨干。光论资历,张爱萍不输萧劲光,但毕竟在苏联疗养了3年,常年不带兵,军事履历空缺,一上来就管“骄兵悍将”,恐怕很难服众。同样,海军总部直接照搬12兵团的指挥班子,华东的干部也不好安排。

再者,海军系统扩充以后,难免涉及一些山头问题、干部之间的感情和渊源问题,需要一个主心骨从中周全,左右逢源。而这一点,恰恰又是张爱萍所不擅长的。

他为人正义,性子直,是出了名“刺头”角色,不爱当官,不喜人情世故,因为见不得不平之事,所以常与人相争,从不妥协。这样的人,并不适合当一个时刻都要权衡利弊的“大司令”。

张爱萍的性格因素,从他掌管华东海军后就屡次成为焦点话题,而这期间发生的两件事,也是成为了他错失海军司令的诱因。

二、“什么都能让吗?让了就不是人民海军了。”

其实自从张爱萍创建华东海军以来,队伍内部就一直“不太平”,而这主要是因为一个人—林遵。

林遵是福州人,9岁进入烟台海军学校,后留学于英国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院,1937年赴德学习过潜水艇技术,是海军方面的“通才”。

除了履历光鲜之外,林遵的名气还来自于两个方面。

第一、他出身海军世家,是民族英雄林则徐的侄孙,父亲林朝曦也是清朝海军名将,参加过甲午海战。林家几代保家卫国,抗击外敌,声誉崇高。

第二、1949年4月23日,也就在华东海军成立的这一天,国军第二舰队9艘军舰、16艘舰艇、1271名官兵在司令官林遵将军率领下,于南京笆斗山江面宣布起义。

换句话说,正是靠着林遵带来的船舰和专业海军官兵,华东海军才真正有了架子,张爱萍也不至于一直做个光杆司令。

但正因为功劳大,又有自己的一批亲信,导致林遵为人过于傲慢,甚至可以说是目中无人。

第二舰队起义后,张爱萍欣喜异常,当即派82师参谋长李进前去接洽。结果没多久李进灰头土脸的就回来了,还带来了林遵的一句话:

“少管我二舰的事。”

没办法,张爱萍只好又亲自去请,但林遵依旧不给面子。当这张爱萍的面,他直接趾高气昂地说道:

“你们是陆军,没有文化,不可能当海军。 海军军官要高中毕业,水兵也要是个高小学生。”

这话什么意思?看不起华东海军,更对张爱萍这个司令不买账。

因为林遵的固执,华东海军和第二舰队根本无法合作,而之后,更是诱发了一系列坏现象。先是第二舰队遭遇敌人报复性空袭,船舰几乎全部被炸毁。然后又是大规模逃兵事件,起义官兵一夜之间跑了一半。

张爱萍控场乏力,只能求助时任南京市长的刘伯承。刘伯承当过黄埔教官,又是北伐名将,在国军内也有一定威望,没人比他更适合做林遵的工作了。

但事与愿违,这次谈话仍不理想。

刘伯承毕竟是老革命,看人看事入木三分,他猜透了林遵的心思,便对张爱萍说:

“他是要当我们解放军的海军司令啊!”

张爱萍一听,竟不加思考地脱口而出:

“那就请他当嘛!”

刘伯承秉性温和,极少发脾气,但张爱萍这话却让他顿生火气,当即严厉地反驳到:

“什么都能让吗?让了就不是人民海军了。”

在刘伯承看来,张爱萍在这件事情上的谦让,是忽略原则性的行为。林遵刚刚起义,骨子里还带着很强的旧军队习气,讲派系,搞个人主义,让这样的人当海军司令,谁来对海军负责。

张爱萍并非软弱之人,他脾气大在军中是出了名的。但这一次,他在处理林遵问题时,不仅一再退让,导致海军久久无法稳定,最后甚至还动了让位的念头。作为海军司令员,立场不坚定,手段不强硬,这是大忌。

诚然,张爱萍是一心为了海军发展,想要通过怀柔手段留住人才。但无数的历史事实都证明过,想要从无到有创建一支军队,开辟前人从未做过的大事业,就必须有雷霆手段,不能怕得罪人,慈不掌兵。

一个起义过来的林遵都搞不定,那海军壮大后要网罗各方人才,如何应付?

后来毛主席钦点萧劲光就任海军首任司令时,也说过一句话:

“让你去搞海军,有个有利条件,现在仅有的一点海军,就是蒋军海军起义人员及带来的一点舰船,你有改造旧军队的经验。”

在萧劲光的军事生涯中,有三次成功改造旧军队的经历:一次是红军时期,改造起义的26路军;一次是在东北,改造起义的滇军60军;第三次是在长沙,改造陈明仁起义的第1兵团。

萧劲光的性格中,有坚韧果断的一面,做事不犹豫,敢想,敢拼,这也是当海军司令必备的素质。

而他和张爱萍的区别,同样在另一件事情上也有很深刻的体现。

三、“你告诉粟裕,我无法完成这个任务。”

之所以在解放战争还未结束时,就仓促组建海空军,其主要原因就是为了接下来收复沿海诸岛,包括为决战海南、台岛做准备。短时间内带出一支能够跨海作战的海军,是上级下达的“死命令”。

张爱萍当上华东海军司令后,三野参谋长张震就找了过来,并给他看了一封粟裕从北京发来的电报,内容是上级决定由三野完成解放台岛的任务,同时要海军负责搭载并掩护登陆行动。

张爱萍当时觉得可笑,便反问张震:

“你这个参谋长也替我想想,我拿什么配合几十万大军行动?你告诉粟裕,我无法完成这个任务。”

张震一时哑然,最后只能无奈回复到:

“还是你自己向他报告吧。”

于是张爱萍连着发了两封电报,陈诉自己的态度,一封给粟裕,一封呈送毛主席。

粟裕回到华东后,第一时间就找到张爱萍,说怎么直接把电报发到北京去了。

张爱萍倒是坦然,直截了当地说道:

“不讲,怎么完成?反正我认为,在毛主席面前是不能夸这个口的。接受这样一个任务, 一定要有准备期,除空军外,海军主要是登陆舰艇和战斗舰艇的准备。”

张爱萍倒不是不愿意攻台,而是一开始就摆明立场,要打可以,一是需要时间准备,二是需要船只,三是领导机构不够用,必须调几个现成的军一级机构来,再就是搞几所学校,加大海军骨干的培养力度。

从军事角度来看,张爱萍是对的。

但从其他角度来看,他的做法又未必妥当。

还是前面那句话,组建海军,收复台岛,这是上级下的“死命令”。张爱萍直接把电报发往北京,坚持从实际出发,不打无把握的仗,可以说是考虑全面,也可以说是缺乏破釜沉舟的信念。

粟裕也知道攻台不能急,但他接任务时毫不犹豫,敢立军令状,有困难再去解决。后来彭德怀率领志愿军抗美援朝时,也知道这仗明面上没有胜算,但同样是义无反顾,身先士卒去了朝鲜。

对比起两位老帅,张爱萍多少显得过于理性。

后来萧劲光就任海军司令后,没有抱怨过船少,而是想尽办法到处找船。他上任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从苏联、英国、香港等地大量采购海军装备,包括各类巡洋舰、护航驱逐舰和扫雷舰,甚至旧船都订购了48艘。

萧劲光的想法很简单,毛主席指哪,他就打哪,绝无二话。同样,粟裕筹备攻台,需要海军充当什么角色,承担什么任务,他也绝无二话。

可惜的是,一年之后,朝鲜战争打响,美第七舰队堂而皇之地驶入台海,攻台战役被迫无限期搁置。

战机稍纵即逝,事实再一次证明,没有破釜沉舟的勇气,就不可能去承担开天辟地的责任。

或许是久疏战阵,又或许是一开始对海军缺乏理解,从零到一这一步迈出得很艰难,张爱萍在华东海军司令的职位上,虽然功勋卓著,是名副其实的开创者,但同样,他也在一些事情上过于谨慎和退让。

直到后来调离海军,重返陆军,重返战场,张爱萍才找回了当年沙场征伐的英雄气魄。

调任浙江后,张爱萍致力于海防建设,数次痛击沿江进犯之敌。1955年1月,张爱萍被毛主席点将,指挥了我军历史上首次陆海空三军联合渡海登陆作战,一举攻占一江山岛。

60年代后,张爱萍临危受命,担起了组织“两弹一星”试验的重任。1977年,张爱萍再次复出,集中精力抓洲际导弹、潜地导弹和通信卫星的研制试验。1980年5月,他成功地组织指挥了中国第一颗洲际导弹的发射。

拖着一双病腿,走遍了国防科研的各个单位,无数次力挽狂澜,于逆境之中护卫国之重器。以至于曾有人发自肺腑地概况:

“没有张爱萍就没有中国航天的今天。”

于海军,张爱萍是开创者;于国防科研,张爱萍是捍卫者。这样的无上功勋,足以称得上是“国之司令”。

0 阅读: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