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醴陵是哪里的”说起

摄影在株洲 2024-08-27 01:47:19
从“醴陵是哪里的”说起

原创 宋伟明

这些年,经常在一些涉及醴陵的微信文章或抖音视频的评论中,看到一些热闹的讨论甚至相互嘲讽、攻讦。简言之,就是有的醴陵人似乎很执着地与株洲划清界限,不认为自己是株洲人,不认为醴陵是株洲的。

或曰“身份证上是湖南醴陵”,或曰“醴陵历史比株洲多了两千年”,或曰“从来不认为醴陵和株洲有撒里关系”,或曰“世界的醴陵,湖南的株洲”,等等,不依不饶。另一方则曰“行政区划是属于株洲”,或曰“身份证一掏,4302开头”“车牌是湘B”,或曰“醴陵是银河系醴陵市,不是株洲的”,或曰“争这个的意义是什么”,也是等等,不一而足。

看得多了,总觉得心里有些认知和想法不吐不快,也觉得很有必要写点东西厘清一些事实,并提供一些不同的视角。

醴陵现为县级市,需从县制说起。县制源于春秋时期的楚武王,到秦穆公时期设有郡,逐渐形成郡统县的两级制。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正式成为秦汉以后的地方政治制度。隋开皇三年,改郡为州,施行州县制。再到唐宋时期的道州县制、路州县制,元明清时期的省路州县制、省府州县制,以及1912年后的省、县两级制,新中国成立后的省、专区(地区)、县制和1978年之后的市管县制(难以详列)......

两千多年来,无论朝代更迭、历史变迁,“县”这个行政等级始终保持基本稳定。在特定的县域之中,经过长期的共同生活和历史积淀,一般都逐步形成了具有鲜明语言特色、人文特征、思想特质的县域文化,有的也基于资源禀赋或地理优势形成了具有深厚传统文化底蕴的县域产业、县域经济。

具体到醴陵。“百度”可知,醴陵之名早于秦始,东汉置县。置县近2000年,曾属长沙郡、长沙府、湘江道等。新中国建立后,先后属长沙专区、湘潭专区,直至1983年7月划入株洲市管辖。1985年5月设立醴陵市(县级市),由株洲市代管。

其中有几个要点:一是醴陵多为县。元元贞元年(1295年)醴陵县升为醴陵州,天历年间(1328—1330年)由州降为县。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复升为州。明洪武二年(1369),醴陵州复降为县,属长沙府。整个算来,醴陵有40年左右为州府的架子(略等同于现在的地级市),绝大多数时期为县级架构。

二是醴陵县多为。醴陵无论为县、为县级市,历来人才辈出,文化繁荣,经济活跃,因盛产陶瓷、花炮更是享有盛名。先后走出了李立三、左权、耿飚、宋时轮、蔡申熙、程潜、陈明仁等一大批仁人志士和295位国共两党将军。近年来入选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县域高质量发展百强、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全国县域综合竞争力100强等等。

三是多为醴陵县。株洲作为行政区域名称时间不长。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设株洲厅,清亡即取消;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设湘潭县株洲镇;1948年8月解放军进驻后成立湘潭县株洲区人民政府;1951年,由湘潭县析置县级株洲市,1956年株洲升格为地级市。

1983年株洲市实行市管县体制、管辖南四县以前,株洲辖区原多为湘潭县、醴陵县所辖。如,原渌口、白关、洲坪、漂沙井、南阳桥、姚家坝等乡镇为醴陵县域。因此开国上将杨得志百度词条亦介绍为“籍贯湖南省醴陵南阳桥(今属株洲)三望冲人”。

由此得出的第一个结论是:醴陵人对醴陵具有强烈的地理归属感、文化认同感和乡土自豪感,这是客观的固有的漫长的历史进程形成的,是非常自然而然的,无可指摘。在我国广袤的土地上,既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孕育了地域范围更广的湖湘文化、燕赵文化、齐鲁文化、巴蜀文化、吴越文化、闽南文化、岭南文化等地域文化,也在相对稳定的县级区划内形成了更小单元、更具特色的县域文化。

县域如此特殊、如此重要,所以编纂方志尤为重视县志,填报籍贯多至县级。我们可以说:醴陵人在文化与地理层面上是醴陵人、是湖南人,醴陵在行政区划上是属于株洲的、湖南的,这有什么问题?如果“慷慨”一点从行政区划的层面说,醴陵人、攸县人、茶陵人、炎陵人都是株洲人,这又有什么问题呢?

犹记醴陵籍

生前恋土爱乡,常在书法作品后署名为“湘醴李铎”,为家乡醴陵慷慨捐资助学,同时也乐于与株洲老乡进行文化交流,为株洲人民题写了大量匾额,表现了浓厚的故土情结和宽厚的大家风范。

当然有趣的一点是,株洲所辖的攸县、茶陵、炎陵均有自己独有的县域文化和方言习俗,一般口语中也会说自己是攸县人、茶陵人、炎陵人,但并不会像有的醴陵人那样刻意与株洲加以区分,更不会有那种忿忿不平的意谓。这也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文化现象。

据说,非但醴陵,在省内,不少耒阳人不说自己是衡阳耒阳人,祁阳人不说自己是永州祁阳人,沅陵人不说自己是怀化沅陵人......在国内,很多仙游人不说自己是莆田人,东台人不说自己是盐城人,江阴人、宜兴人不说自己是无锡人,等等等等。“不说”还犹自可,有的是“不认为”“不认同”。除了文化层面、地理层面的原由,或许也有一些经济层面、社会层面甚至政策层面的缘故吧。

如,有的县城群众觉得市级层面的政策支持不大、经济受益不多,有的如宜兴、江阴在全国的知名度就已经很高了,无需借助地级无锡市的名号。涉及醴陵归属的网上讨论也有类似的言论。但我想,更多的还是文化心理原因。

不得不说,醴陵确实有非常值得自豪的丰厚的历史文化传承和经济发展成就,但面对新时代新征途,如果把格局再放大一点、把视野再放宽一些,与更强的县市区相比,醴陵的经济社会发展也确实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内在矛盾和外部挑战,还远远不到可以迷之自信、固步自封的地步。我们常说醴陵与浏阳(同为县级市)差了一个蓝思科技,而上世纪80年代,醴陵国民收入、社会总产值、人均国民收入都远超浏阳。

90年代后浏阳加速转型升级,其产业结构已从传统的花炮发展到了机械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等,且即使是传统的浏阳烟花似乎也完成了现代化转型,正在全世界各大盛会中竞相绽放,其品牌声量、科技含量比醴陵高了一个等次。2023年,浏阳的GDP已达到1735.69亿元,而醴陵是889.7亿元。现在想来,醴陵错失了一些发展机遇,但决不是某些网友评论所说的“株洲吸血”所致。

我记得十多年前就有不少醴陵同学说,当时醴陵人沉迷于地下“六合彩”,买码成风,民心涣散,数以十亿计资金外流,成为影响当时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此只是一例,而错过的那些年正是各地经济、包括浏阳经济发展较为快速的时期。

同样不得不说几句株洲,也就是一些醴陵人缺乏文化认同感、甚至“看不起”“瞧不上”的株洲。诚然,株洲历史不长,其本身的历史文化只能是从他原本的组成部分——湘潭县、醴陵县以及后来的南三县承继而来,但我们要看到,株洲的建制与壮大承载的是新中国现代工业建设整体规划、科学布局、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光荣梦想并记录了一段可歌可泣的激情燃烧的岁月,创造了新中国工业史上340多项第一。

目前正拥有轨道交通装备集群、中小航空发动机集群,占据湖南四大世界级产业集群的“半壁江山”,还有全国最大的先进硬质材料产业集群,并且在原有母体文化的基础上创造了一种开放包容、创业争先的工业文化,确立了“培育制造名城,建设幸福株洲”这一新的奋斗目标。

这是一座“实力远超名气”的地级市,是一座要从短暂却辉煌的历史迈向新的未来、在新的未来创造新的史诗的新型现代化城市。花炮虽好,“烟花易冷”。陶瓷虽硬,原来是土,也不能“如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从传统产业迈向现代产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最好是还要搭载轨道的便利、插上航空的翅膀、拥有硬质的合力。

说得更远些,我曾在某茶叙会上发言称:从更长远一点看,慢则二十年、快则不到十年,中国将力超美国,非常有力地推动构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一带一路”等发展中国家将迎来一个长期的、和平的、快速的发展期,将对长株潭的工程机械、硬质合金、轨道交通......甚至对湖南建工、中建五局这种建筑施工产业有持续的、强劲的需求。长株潭的产业特点决定了,长株潭融城后是世界级的先进制造业中心,其融合发展是与后三五十年的国际格局、国际市场息息相关的。

《北上融城 务求“长”效》一文中曾提到“株洲最大的优势是紧靠长沙”,而以后会更清晰地看到,长沙最大的优势也是紧靠株洲、湘潭,三者互为优势。长株潭包括长株潭内部的县市区的竞争对手根本不是彼此,而是整个国内和国际市场。

株洲解放后的工业化是第一阶段的黄金发展期,是打基础;改革开放后的市场化、城市化和初步的全球化是第二阶段,是增后劲;紧接而来的因应后发国家的现代化、升级版的全球化以及国内的后工业化是第三阶段,是行大道、利天下。这个阶段长株潭才能真正走上最高光的时刻,颇有点趋近建国初期主政者所曾憧憬过的“毛泽东格勒”的意思。

而从这样更高更远更宏大的层面来看,株洲推进株醴融城、北上融城、田心片区升级,株洲县撤县设区打造“青春渌口,创业新城”,等等,这还仅仅是新一轮推进高质量发展历史进程中的起手式,今后还有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要去做。

醴陵与株洲的一点点文化隔阂、情感疏离或认同障碍虽然只是在信息网络或街谈巷议中荡起了一些涟漪,但即使没有更多的现实危害,但这总归是一种不好的现象,或潜藏着一种隐忧。如听之任之,总是无端地使其演化为一种网上论战或地域冲突确实令人费解、令人忧心(事实上很多株洲人和醴陵人之间亲密无间,或者株洲人与株洲人之间、醴陵人与醴陵人之间也难免有矛盾纠纷,可见这些议论实际上是伪命题,但伪命题有真危害)。

我更忧心这种论争心态、偏激情绪、对抗思维、狭隘思想无端成为株醴融合发展、醴陵开放进步的滞碍。有容乃大,不争方胜。株醴融城既要靠产业互动、交通共建,也有赖于情感互通、文化共荣。前些年,株洲服饰产业向醴陵延伸,株洲旗滨玻璃公司整体搬迁至醴陵。再回溯几十年来,母校原株洲师范为株洲城郊、株洲县、醴陵市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中小学教师。

这些都是株洲城与醴陵市除了山水相连、人文相通也情感相连、命运与共的重要标志。我们所述的醴陵与浏阳差了一个蓝思科技(实则不止),其隐意不单是经济总量上的差距,而是醴陵亟待在陶瓷、花炮这种传统产业的基础上,更好地借助长株潭的现代产业基础和科技创新实力,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寻求新的更能体现现代化、信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经济增长点。

要在浏阳迈向两千亿时代的情形下,加快实现自己在经济总量上“千亿时代”的奋斗目标。下步若要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安全、高品质生活“三个走在前”,如不屑于株洲,又岂只是限于走在株洲各县市区之前,还应近看星沙、浏阳,远比江阴、昆山,一步并作两步走,一天当作两天干,马不停蹄地推进发展,还有什么时间去做太多无谓的口舌之争呢。

正如凤凰人熊希龄曾对醴陵近代陶瓷业发展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醴陵要弥补与浏阳在产业结构、投资环境、人才引进等方面的巨大差距,一方面就要以更加开放、包容、豁达的城市形象,以更加开明、宽容、通达的网络氛围,引来更多的“金凤凰”,蓄积更多的正能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醴陵的发展助力。

另一方面又要把这种浓烈的醴陵情结和乡土意识,转化为“迎老乡、回故乡、建家乡”的强大情感纽带和实际行动。今后的城市竞争不再是一县、一市的竞争,将越来越聚焦于城市群、都市圈的竞争,相邻的城市都要尽可能地联合起来、链接起来。而我之前所预想的是长株潭围绕绿心真的成为一个城市建成区相连的“圈”,而醴陵、渌口亦在圈中并将要发挥更大的作用。

我特别想岔开话题说的是,醴陵的食品产业亦可有更大的想象空间。须知民以食为天,“吃”是最刚性的需求,是世界上最大、最稳定的产业,是新一代青年的“诗和远方”。

湖南曾最早将名不见经传的小龙虾烹饪成美食口味虾风靡国内,而目前全国年产业综合价值达4000亿以上(建国初直至八九十年代谁能想到)。武汉的食品产业在2012年就成为其第五个千亿产业,冠生园、周黑鸭、良品铺子、仟吉等品牌逐渐成为了现代食品的头部企业,其“铺子”“鸭子”还在不断升级提档。

2023年品牌价值逾百亿,全产业链销售收入669.9亿元。沙县小吃早就达到数百亿规模。制造名城佛山,不仅制造人们熟知的家用电器、陶瓷建材、金属制品和纺织服装,还有几千亿的食品饮料产业集群,并带动了制罐、包装、物流等一系列配套企业迅猛发展。

而醴陵既是人文荟萃也是美食荟萃之地,其深厚的人文底蕴、优越的区位优势、良好的产业基础、丰富的原材料资源,足以支撑食品饮料产业迅猛发展(株洲之太子奶、唐人神、好棒美都曾打出很高的知名度)。《醴陵县志》有“顾嘴不顾身”之说,醴陵小炒肉、醴陵炒粉、醴陵仙都等等都颇有美名,在推进文旅融合方面也做了大量卓有成效、富有创意的工作,但成长空间还很大。

新的时代,食品饮料产业必须借助于文化创意和大数据等信息化手段,应对人民群众新口味、新需求、新风尚,已经不单纯是传统的制造产业、餐饮行业,拼到最后是创意产业、文旅产业,是现代服务业,也是先进制造业。荷兰依托科技创新创造现代食品新供给的做法可资借鉴,其最富盛名的瓦赫宁根大学(及研究中心)为中心的“食品谷”,汇聚了2600多家国际顶级的大小食品企业和科研院所,年产值达650亿美元,出口额300亿美元以上。醴陵可在传统美食基础上,积极规划现代食品产业发展,引导食品(饮品)企业或借助院校设立食品研发中心,依靠文化创意、科技创新和大数据,在食品营养、生态、口味、包装、营销、文化等方向提质升级,推动食品产业做大做优做强。

单纯的文旅活动或网红造势容易人走政息,更好的是做产品、做产业、做品牌,长长久久的稳定的那一种。另,我国卤味熟食有几千亿的市场量级。

借鉴武汉之周黑鸭、长沙之绝味、成都之老妈兔头等,醴陵之仙都等还可以有更大的发展。再如,湘菜是八大菜系之一,因为“好吃”和天然带饭的属性,深受年轻群体认可,正在一二三线城市不断扩散成为爆款菜系。醴陵可在湘菜振兴、餐饮发展中更有作为。“醴陵小炒”要像“沙县小吃”一样打造稳定品牌,有logo,有色系,有标准,有宣传语,或以醴陵小炒肉、小炒粉、小炒鸭、小炒鸡等为主干,辅以其他美食,创出来,走出去!

彭雪飞摄

回到最先的题目,我感觉,莫论醴陵是哪里的,无论醴陵是哪里的,最重要的是要搞清楚醴陵到哪里去。我们当然可以说,醴陵是醴陵的,醴陵是株洲的,醴陵是湖南的,醴陵是中国的。

我们更希望我们可以毫无愧色、更有底气地说,醴陵是世界的醴陵,醴陵人在全世界发光发彩,醴陵城在全世界知名闻名,醴陵的传统产品和现代商品在全世界热销热议。我们也必须说,醴陵人原先之所以有理由骄傲自豪,正是因为醴陵的前人特别是其中的一大批仁人志士以天下为己任,或以醴陵人民为中心,创造了无愧于历史、有益于人民的光辉业绩和优秀文化。

彭雪飞摄

主要还是要看我们今天的醴陵人自己是不是更厉害,今后的醴陵是不是更强大,说那些别的、过去的光荣的人和事有什么用。走进新时代的醴陵人,应该以更加博大的胸怀,更加广阔的视野,更加昂扬的斗志,做出无愧于伟大时代、有益于中华民族的卓越贡献,为这座历史悠久的、美丽多姿的“五彩醴陵,千年瓷都”谱写更值得骄傲与自豪的动人篇章。正是: 渌江碧水向株洲,漫浸湖湘入海流。 釉下风光成五彩,城中人物誉千秋。 宜将健勇寻新质,不可争名起怨尤。明日醴陵谁著史,西山霞蔚待君侯。

黄永强摄

欢迎投稿!

【建宁风物志】株洲山水系列图文、秋天、株洲名人、非遗,古村、水库等的图片,投稿请注明标题、拍摄地和作者姓名。

长按以下二维码关注我们,看到多维度的株洲。

投稿、投诉邮箱:1243439408@qq.com

【株洲摄影家公众号】株洲市影像制作协会法律顾问,天桥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李景林律师,欢迎转发,剽窃必究。

欢迎关注、点赞、点在看!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