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四七年四月四日山东《大众日报》社论《向会战中的功臣们致贺》中写道:
“在陈毅将军、粟裕将军部下的常胜军中,有紧钳四万余蒋军奠定莱芜战役各路大军一举歼敌之基础的‘广州’部队,尤以其中的‘人民功臣第一连,和‘屹立在安乐山上’的第八连卓著功绩。”
文中的“广州”部队是我第一纵队的代号,“人民功臣第一连”是第一师第一团的第一连,“屹立在安乐山上”的第八连属第一师第二团。
“紧钳四万余蒋军奠定莱芜战役各路大军一举歼敌之基础”,并不是报纸编辑寻找来的形容词,这是战役实际的反映。
出敌不意,放弃临沂
一九四七年初,国民党军鲁南战役惨败之后,以总参谋长陈诚代替薛岳指挥,集中优势兵力,向鲁南进犯。蒋介石判断我华东野战军在苏北、鲁南连续作战,“伤亡重大,不堪再战”,并侦悉我军主力集结于临沂地区,认为该城是山东解放区首府,我必全力固守;同时企图借助于军事上的胜利,对即将在莫斯科召开的苏、英、美三国外长会议起到一定影响,便急忙制定一个“鲁南会战”计划。在陇海、胶济、津浦三线上集中二十三个整编师,五十三个旅,共约三十一万多人,企图在临沂地区与我华野主力决战。
敌以十一个整编师二十九个旅的兵力,组成南北两个集团,以临沂、蒙阴为目标,南北对进,夹击我军。南线,以整编第十九军军长欧震指挥八个整编师二十个旅,组成主要突击集团,自台儿庄、城头一线、分三路沿沂河、沭河北犯临沂。北线,以第二绥靖区副司令长官李仙洲指挥三个军九个师(未整编),由明水、周村一线向我莱芜、蒙阴进攻。另外,王敬久集团四个整编师集结于鲁西南地区,企图阻晋冀鲁豫野战军东援和华野西去。陈诚自以为兵力众多,夸口道:“即使全是豆腐渣也能胀死老母猪!”同时,他作了自称为“烂葡萄”里夹上“硬核桃”的安排,每一路进攻之敌都以主力师为骨干,左路夹整编第十一师,中间夹整编第七十四师,右路夹整编第二十五师等主力,平推前进,以为这就可以逃脱被各个歼灭的命运了。
在这种形势面前,一九四六年一月被迫反正的伪军头目郝鹏举,于一九四七年一月二十七日率部叛变,被蒋介石封为第四十二集团军,担任进攻临沂的冀侧掩护任务。
早在鲁南战役攻打枣庄时,陈毅、谭震林同志就致电中央军委,提出:“于打枣庄后急需略事休整,尔后拟南下打欧震及七十四师。”而对北线王耀武部则“牵制之”。毛主席同意了这个设想。一月下旬,陈毅、粟裕、谭震林同志电报中央军委,他们已“同住华野”,并报告了在临沂外围歼灭敌人的作战方针,拟“先打敌右冀二十五、六十五两师,再引诱七十四师、十一师北进,再行歼击”的预案。毛主席鉴于华东我军连续获胜,一再告诫力戒急躁,不宜打得太早。一月二十八日电示,明确提出了“后发制人”的指导思想。来电说:“如果陈诚之进攻将于二月上旬或中旬举行,我军似以待其进攻再打为有利:一可使我军获得充分休整时间,二可打敌立足未稳,三可连续作战歼灭多数之敌。但如敌进攻时间推至二月底或三月初,则我军不宜等待太久。”三十一日又电示:“蒋军日内即将进攻,拟此甚有利于我在野战中大量歼敌,我军方针似宜诱敌深入,不但不先打陇海路,即敌至郯马地区,是否就打,亦值得考虑。”两电的基本思想,“待其进攻再打为有利”,“似宜诱敌深入”,是很清楚的。
我纵奉令于一月二十一日自峄县地区东开,于二十三日抵达马头、重坊一线。二十七日奉令以第三师展开于郯城以南一线,阻敌整七十四师北犯。二月一日,中路之敌攻我纵阵地,下午三时敌再度组织进攻,我即放弃郯城。二日,我纵奉令将防务移交第三纵队,北去费县以南一线。三日,第三纵队对敌展开顽强阻击,目的是要造成敌左右两路比较突出,以利我寻机先歼其两冀中的一路。谁知敌人非常谨慎,左右两路敌人不但不冒进突出,反而向中路靠拢。此计不成。
二月四日,毛主席电示:“……敌愈深入愈好,我愈打的迟愈好;只要你们不求急效,并准备于必要时放弃临沂,则此次我必能胜利。目前敌人策略是诱我早日出击,将我扭打消耗后再稳固地进占临沂。你们切不可上当。”
二月六日晚,野司命令我第二纵队以突然迅猛的动作向东南挺进。七日在白塔埠、驼峰地区,一举歼灭敌右路军侧冀由伪军改编的第四十二集团军主力,生擒了郝鹏举,并有直取海州之势,以吸引敌人主力东援,再寻机消灭东援之敌。不料各路敌军竞置郝军于不顾,右路反而向后退缩,仍未能调动敌人。此计又不成。
南线调动不了敌人,野战军首长乃将主力撤到临沂以北休整,并毫不犹豫地放弃临沂,决心挥师北上,首歼自胶济线出动占我莱芜、新泰之敌。毛主席批准了这一部署。
二月八日,北线之敌继续南犯,第四十六军占新泰,第七十三军进至颜庄,第十二军进至莱芜、吐丝口镇。不但孤军深入,而且兵力也比较分散,加之第七十三军是蒋介石嫡系,第四十六军属桂系,第十二军原是东北军,内部矛盾较大,利于我军歼灭。
二月十日,华野前委决心歼灭李仙洲集团于新泰、莱芜地区。
是日,除留第二、第三纵队伪装全军模样,于南线采取宽正面的防御,节节阻击敌人外,我军主力分三路隐蔽地兼程北上,于二月十六日前,进至莱芜周围地区集结。同时,部署地方武装进逼兖州,并在运河上架桥,造成我军将西渡运河的假象,以迷惑敌人,隐蔽我军企图。
二月十五日,我军主力放弃临沂城。敌人得意忘形了。国民党宣传部长彭学沛在南京叫唤:“攻占临沂为国军在鲁南决战的空前大胜。”陈诚更是吹嘘:“陈毅残部已无力与国军作战,欲与刘邓部会合,国军正追剿中。山东之大局指日可定。”
敌军猬集莱芜城
一片喧闹声中,坐镇济南的敌第二绥靖区司令官王耀武却对我军的行动发生了怀疑。他又从空中侦察中发现了我军主力有北上莱芜、新泰的迹象。他既怕我军围歼孤军深入的李仙洲集团,又顾虑济南兵力空虚。遂于十六日命令李仙洲集团全线后缩。但是,蒋介石和陈诚却相信“在临沂外围歼灭共军十六个旅”的谎言,判断我军放弃临沂是由于“伤亡惨重,不堪再战”、“东临大海,西际湖山,局踞一隅,流窜非易”。蒋介石并给王耀武亲笔信,判断我军“现已无力与我主力部队作战,并有窜过胶济路、北渡黄河避战的企图。为了吸引敌人,不使北渡黄河得有喘息的机会,而在黄河南岸将敌歼灭,以振人心,有利我军以后的作战。切勿失此良机,务希遵照指示派部队进驻新泰、莱芜。”十七日,王耀武按照蒋介石、陈诚的命令,复令第四十六军再占新泰,第七十三军的第一九三师进占颜庄;第十二军除新三十六师由蒙阴寨退至吐丝口镇外,该军主力则由莱芜、口镇退至明水。王耀武对蒋介石的命令打了折扣,总算保存下了第十二军的主力。听蒋介石的命令,没有不打败仗的!
虽然两次敌情变化,我军仍坚持原作战方针:对新泰敌第四十六军割而不围,对李仙洲兵团部及第七十三师围而不攻,对吐丝口镇的敌新三十六师则围而歼灭之。
十九日,王耀武发觉我军攻新泰、莱芜意图后,又令敌第四十六军及第七十三军第一九三师自新泰、颜庄地区星夜北撤,第七十三军第七十七师迅速自张店经博山南下归建。根据这第三次敌情变化,野司对战斗部署稍作调整,以第八、第九纵队为右路军于和庄歼灭敌第七十七师。预定二十日下午三时开始战斗,避免过早打响,影响整个战局。其余各纵队则于二十日黄昏后进入战斗。但第八、第九纵队却于二十日下午一时就提前打响,二时正式投入战斗,于是情况又起了变化。
敌发现其第七十七师在博山以南至和庄地区挨打,即令第四十六军于当晚自颜庄星夜撤向莱芜,并拟以一九三师两个团于二十一日上午自莱芜来援,接应第七十七师归建。野司遂命令第四、第七纵队于当晚插至莱芜、颜庄之间,截断敌第四十六军退路,第四纵队并参加攻击莱芜。但是,这个计划没有实现,结果敌四五万兵力猬集莱芜城。
紧钳四万蒋军
我纵于二月十九日晚到达莱芜城西南集结,承担于二十日晚十时开始协同右路军攻歼莱芜城及其外围敌之任务。第一步首先集中力量解决莱芜城西北及西南外围之敌,第二步再配合右路军攻城。对于二十日夜间的敌情变化,我们开始并不知道,仍按原定任务执行。当晚,第一师攻占莱芜城两北四OO高地、北铺庄、小洼等要点;第二师进占城东戴家花园、吴家花园一线;第三师攻占城西小曹村、曹家村、任庙庄,直逼莱芜城西关。二十一日七时,敌军第十五师在师长杨明亲自指挥下,以飞机、炮火掩护向我矿山八OO高地、小洼进攻。敌人越来越多,敌炮火越来越猛,我看前面烟雾弥漫,爆炸声震耳欲聋,估计敌情有变化。我立即报告野司。野司也不清楚敌情变化,只告知第四、第七纵队还无报告。于是,我下命令给各师:构筑工事,准备苦战。恰在此时,我第八团与敌第四十六军前出部队都误认为是各自友邻,敌军派人来联系。我第八团发现是敌军,俘其一人。我亲自审讯此人,才弄清了敌李仙洲集团两个军已猬集莱芜,原来由五个纵队担负包围李仙洲集团的任务不得不由我纵担当起来了!
还是当年的新闻报道更准确一些。回忆终究是回忆,难免有误记。这里抄的是一九四七年三月五日山东《大众日报》的头条,并经过新华社播发的,标题叫做《紧钳四万余蒋军》:
歼敌五万余众之莱芜歼灭战中,华东人民解放军“广州”部队紧钳蒋第二绥靖区副司令李仙洲总部暨七十三军、四十六军于我包围之中,经三昼夜激战,予该两军主力以惨重杀伤,迫使蒋军丧失斗志,仓皇突围溃窜,奠定二十三日我各路大军一举聚歼蒋军四万余众之胜利基础。战斗第一夜(二十日),“广州”部队向莱芜城东、西、北及西南等地挺进,当夜除城西北的矿山高地外,其余外围据点全部为我肃清,李仙洲总部与七十三军即陷入包围。二十一日晨,城内蒋军二千余在九架飞机掩护下,分路向西关、北关我军阵地猛犯。我一大队一连在敌交叉火力网下,与千余敌人反复肉搏,坚守阵地,予敌惨重杀伤。南关我某大队三连的一个排,六连一个班,深入吴家岭(城南十里)附近阻击自颜庄北犯之四十六军。西关小曹村(城西四里)战斗中,我七大队三营攀上二人深的壕沟,在村内与敌展开逐屋争夺战,战士们在战斗中互相鼓励为人民立功。马春田一气摔出四十多个手榴弹,八连战士沙纪有两眼挂彩失明,仍坚持不退,把枪交到连副手里,握好手榴弹准备与敌决战,全营共击退敌人猛冲达四次之多。入夜,我主动放过由颜庄北退之四十六军全部,由南门进入莱芜城,至此蒋军遂全部被压缩成一团。二十二日,蒋军增强城西北兵力,企图强夺我军阵地以确保其突围道路的安全。我扼守城西北高地的二大队八连一个排及机炮连一个排,坚守山头阵地,反复打垮敌人八次冲锋,自晨至暮,阵地屹立未动。当夜,我六大队与敌激战于矿山脚下,同时我一支队也伸展至莱芜城北十五里之南白龙,向七十三军的一九三师猛攻,蒋军伤亡惨重,其侧冀掩护兵力无法向北伸展。战斗至最后一天(二十三日)清晨七时半,在飞机十余架轮着扫射轰炸下,李仙洲亲率其七十三军(缺七十七师)、四十六军分四路沿莱(芜)吐(丝口)公路及左右大路向吐丝口方面仓皇突围。下午二时许,敌左路七十三军之先头部队刚越过小官庄(莱芜北十七里)时,我三支队自小官庄一线拦腰杀出,直捣南白龙,敌被切为数段,狼奔豕突,纷纷四散逃窜。此时,我各路大军紧缩包围,勇猛冲击,万千蒋军挥帽缴枪投降。不到两小时,此蒋军第二绥靖区副司令所亲自统率之四万余蒋军,即告全部覆灭。
这则消息,写的是我第一纵队,支队是师的代号,大队为团。我不想再具体说当年的战斗过程了,只补充这则消息没有说到的当年我军最后歼灭李仙洲集团的部署。
野战军首长得知李仙洲集团全部已猬集莱芜城被我一纵队包围这一情况后,立即调整部署,以四、八纵队为右路军归八纵王建安司令员指挥,进至莱(芜)吐(丝口)公路以东,右路军(一、二、七纵队)归我指挥,位于吐丝口及莱吐公路以西。由于二、七纵距离尚远,要求我纵无论如何要坚持到第三天中午左右军各纵赶到后,才能放敌人出城逃窜,让敌人先头到达吐丝口,后尾已脱离莱芜时,我军左、右两路大军在莱吐公路两侧夹击,在莱芜至吐丝口之间将该敌全部歼灭之。按照野司部署,一纵坚决完成赋予的任务。二十三日上午敌分两路平行向北突围,与我纵前哨接触。我即通知六纵队在吐丝口部署拦截堵击逃窜之敌,至中午十二时放开大路让莱芜之敌北窜。正像前面消息所说的,中午十二时我将敌人放开,敌人仓皇逃窜,不成队形,拥成一个团。下午二时许,敌先头还未到吐丝口、后尾已离莱芜城时,我集结位于莱吐公路两侧左、右两路军勇猛出击,我四纵队立即抢占莱芜城和矿山,切断了敌军退路,我六纵在吐丝口拦阻敌人。敌军拥挤在莱吐公路之间,被我军猛烈炮火轰击,到处乱窜。我纵在西面一压,敌人向东面溃窜,我右路军及六纵队张开口袋,将敌人全部网住。仅仅两小时时间,即干脆彻底全歼了李仙洲集团,俘敌四万余人。
敌军被歼之时,国民党军的飞机不断在上空盘旋。原来敌空军副总司令王叔铭正在战场上空指挥空军尽力轰炸和扫射,务期协同地面部队突围。王叔铭看到蒋军一片混乱,不得不用无线电话向李仙洲建议:反攻既不能成功,突围更非易事,不如退回莱芜固守待援。但李仙洲欲进不成,欲退不能,王叔铭也无可奈何,眼巴巴看着四万余官兵,包括李仙洲本人在内,均被我军俘获。我们的战士指着飞机讽刺道:“飞吧,你飞来飞去,只两个钟头就把几万兵送终了。快飞回南京去向蒋介石报丧吧!”
莱芜战役共歼灭敌一个指挥部、两个军部、七个整编师,共五万六千余人。战役结束后,本拟向北扩张战果,但王耀武怕我乘势进攻济南,二十三日晚星夜将胶济线西段的敌第十二军撤至济南,加强城防。我军乘胜解放了胶济路西段南北县城十余座,控制铁路二百余公里。
此役,我第一纵队伤亡不小,缴获不大。粟裕副司令员三月八日在高干会议上作《莱芜战役初步总结》时说:
“在各纵的配合上说,一纵最吃力,虽然缴获不大,但在整个战役中起了决定作用,应算第一功。”原来一纵有些同志还有情绪,觉得这一仗吃了亏。粟裕同志这样一说,大家也就想开了。
难忘的沂蒙山人
提起莱芜战役,不得不感谢沂蒙山的人民。沂蒙山区的老百姓确实了不起,他们支援八路军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解放战争中又作出了重大贡献。为了保证莱芜战役的胜利,他们尽了最大的力量,作了最大牺牲。一九四六年十二月,莱芜就有六千八百人参加我军。战役中,鲁中五百万人民英勇参加后勤工作,其中有五十万人在战地服务。沂源县出动四个民兵团参战,其中陈学雨爆炸队二月十六日到博山附近,炸死敌军十多名,又连夜赶到莱芜、新泰前线,连同其他七个爆炸队,先后设地雷炸死敌军三百余。每条小径和山沟都奔走着运输队,他们不间断地把白面饼、煎饼和小米运向前方。一百二十户人家的朱家宅子,在二月十五日一天内做好一千八百五十斤煎饼,蒸好一千二百斤白面饼,打出二千八百斤小米,磨好一千八百斤麦面,集中六千斤柴草,运到前方。靠近莱芜城的颜庄区群众一次就为部队办好煎饼和小米各二十万斤,而他们自己却吃糠咽菜。这地区都是山,没有草,为了解决部队牲口的草料问题,我亲眼目睹老大娘揭屋顶、拆草房,真是“破家支前”,供应部队。没有老百姓的支援,这一仗是没有办法打的。
莱芜战役,是贯彻毛泽东军事思想,不怕打烂坛坛罐罐,不计一城一地之得失,大踏步进退,诱敌深入,集中优势兵力在运动中歼灭敌人所取得的伟大胜利。解放后拍的电影《南征北战》就是以这次战役作为背景的。至此,从宿北战役开始至莱芜战役,在战争初期集中兵力的战略转变问题才完全解决了。
【叶飞,原名叶启亨,福建南安人,1914年出生。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共青团福建省委宣传部部长、代理书记,闽东军政委员会主席兼红军闽东独立师师长、政治委员。领导闽东三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3支队6团团长,江南抗日救国军副指挥,新四军苏北指挥部第1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新四军第1师1旅旅长兼政治委员,第1师副师长,第l师师长兼苏中军区司令员,苏浙军区副司令员。指挥或参与指挥郭村保卫战、黄桥战役、车桥战役、新登战役和天日山战役。抗日战争胜利后,任山东野战军第1纵队、华东野战军第1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第3野战军第10兵团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福建省省长,中共福建省委第1书记,中共中央华东局书记处书记,南京军区副司令员,福州军区司令员兼第1政治委员,国家交通部部长,海军第1政治委员、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是中共第八届中央候补委员、中央委员(1966年递补),第十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一、十二届中央委员,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新四军研究会会长。著有《叶飞回忆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