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社会认知,常常存在于经意或不经意之间。说好的学习过程,也许走了过场,不一定得到解惑和学到真知。经意或不经意时,可能反而读到、听到、看到曾经未解之事、之谜和久经纠结却豁然开朗的奇文与妙语。
师者往往存在于民间。
客观现实事物中存在着自身变化发展的逻辑;人们的思维必循逻辑,才能导向规律的把握;用于清晰表达思想借助语言逻辑,三维一体形成对立统一关系。事物本身存在着变化发展的逻辑,往往不易理解。常常会发问:逻辑不是思维规律吗?
是的!客观事物如果不存在自身逻辑与规律,何来思维逻辑与规律。正像水觅源、木有本的道理一样,无可置疑。
只有人们尊重客观事物的现实,找到认识事物规律过程中的逻辑线索和路径通道,才能触及到事物本身存在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人们形成认知的逻辑时,能够用完整、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人的思维活动才能够既是正确的,又是有价值的。
人们用逻辑思维分析、表述、说明某个具体的事物、事物之间的关联难不难?其实很难!
作为人在社会活动中的思考、思索,产生于人们大量实践过程的交往、沟通,甚至是“碰撞”之中。人单一具体的思维活动,并不一定能够全面完整地反映其思想。只有无数的具体理性思考、思量之总和,贯穿了人系统化的认知思维与规律,表现为价值观念时,才形成思想。
假如有两个人,在相同的时空中接触到了相同的多个事物。其中的一个人用心了,另一个人用心不够或者根本没有用心。那么两个人的实践经历就有了差别,用心者必然强于未用心者。这里的“用心”,表现为对事物或事物之间连贯起来的思索,事物矛盾对立统一的分析,由此及彼的追寻,去粗取精的辨识等等。因此,人的实践能力差别就非常鲜明的表现出来了。作为自身,重视日常具体事物的用心实践,促进思维活动的系统化、逻辑思维和事物规律认知,对于人的成长和提高是非常关键的。
在某种意义上说,当人的具体思维活动达到一定深度的时候,就为自己系统思想的形成,提供了一砖一石,为思想大厦提供物化的内在基础。故而,真正俯下身子学习研究一件事物,是人自身不断登高的台阶,这是一。
二是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客观存在没有完结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问题,需要不断地追寻、分析、解密。
三是处于不断变化状态的事物,要用相对静态的思维来把握,需要在事物和思维两者衔接过程中达到一致,或是思维活动要对变化状态的事物,进行预判中的对应与控制。
这些问题,或源于事物本身的不断深化,或由于时间空间的变化而层出不穷。具有冷静思考能力的人,永远在学习,不会轻易放过他人显示内在能力的任何一篇文章、一段文字,甚至能够深刻启发人的一句话。而自以为是的人,认知高度和深度已经定型,难以从别人那里汲取思想营养,再好的思想表达的文章和语言也会划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应该汲取的思想价值、应该利用的时间价值、应该占用的空间价值,一但“划过”,事实上导致价值汲取、时间、空间三荒废。
思想身边划过,价值与你无缘。
在人生经历的时间与空间的意义上说,对任何人都是公平的,区别仅仅在于能否用公平的时间和空间,不断地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认知不同在于能否利用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有效地学习和实践,汲取他人有价值的思想以丰富自身。
提到思想价值问题,我们不需要走西方哲学思想史的老路,也无需拿着西方二百年前的思想史,去作为当今中国哲学思想的“诱导路线”和搭建文化大厦的模型。中国的思想史,需要千千万万个善于深刻思考的人们,对中国思想史、社会历史作出挖掘与反思,形成完整而系统、并富有活力的中国社会发展的精神力量。与西方哲学史、思想史、文化传承史相比,华夏并不逊色,反而在深度、宽度及传承诸方面证明具有明显优势。目前缺乏的仅仅是海量整理、科学分类、去伪存真,在兼收并蓄中充实提高。这需要在引起高度重视的前提下,由国家来组织,为民族复兴打下并塑造坚实的哲学体系和思想文化基础。
网络图片 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