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正考】三《易》乃周代之筮书!

金东文化 2024-10-30 16:14:38

【经典正考】三《易》乃周代之筮书!

金栋按:三《易》,指古代的三部《易》书,即《连山易》《归藏易》与《周易》。传统观点认为,《连山》是夏易,《归藏》是殷易,《周易》是周易。然据今人所考,三《易》乃周代之筮书!

东汉大儒郑玄注《周礼》引杜子春云,《连山》是伏羲《易》,《归藏》是黄帝《易》。而其《易赞 易论》则认为,夏代是《连山易》,殷商是《归藏易》,周代是《周易》。并认为所谓“《连山》者,象山之出云,连连不绝;《归藏》者,莫不归藏于其中;《周易》者,言《易》道周普,无所不备”。

因为《连山易》之首卦为“艮”卦,艮为山,山上山下,“象山之出云,连连不绝”,故名《连山》;《归藏易》之首卦为“坤”,坤为地,万物“莫不归藏于其中”,故名《归藏》;《周易》之首卦为“乾”,“乾为天,天能周匝于四时”,《易》道周普,无所不备,故名《周易》。郑玄取“周代”、“《易》道周普,无所不备”合释《周易》之“周”。后人多从其说。但孔颖达《周易正义》据“《世谱》等群书”认为,《连山》是神农《易》,《归藏》是黄帝《易》。可见,杜子春、郑玄、孔颖达对《连山》《归藏》之时代,岐说不一。实际上,其说皆非如此!如

当代学者程水金《中国早期文化意识的嬗变》说:

“‘三代易说’的始作俑者,实为杜子春。其后经由师门授受,不断修正与补充,至东汉后期,‘夏、商、周三代之易’随古文经学之盛而大行于世。郑玄注《易》、注《礼》,作《易赞》《易论》……又引杜子春说,实杂拌经今古文学而两存其说,樊然淆乱,学者无所适从……无论杜子春说,还是‘近师’所传,皆无所据,郑氏难以折中,不过因袭众家之说而已。‘三代之易’为东汉‘近师’晚出之说,不可信据。”

据汉·桓谭《新论·正经篇》记载,“《连山》八万言,《归藏》四千三百言”,但是伏羲、神农时代,连文字都没有,怎么会有八万言之《连山易》?传说黄帝时代,令史官仓颉始创“书契”(许慎《说文叙》:“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而据史料,中国的成熟文字目前所见最早者是殷商时期之甲骨文,如此说来,黄帝时代怎么会有三千四百言之《归藏易》?所以,

蒋伯潜《十三经概论》说:

“伏羲、神农时未有文字,黄帝时书契初造,安得有此?即以属之夏、殷岂有《夏易》文字反二十倍于殷之理?……可决其非羲、农、黄帝之书矣。”

章秋农《周易占筮学》亦说:

“即夏以艮卦为首,商以坤卦为首,周以乾卦为首。其实商代无八卦及筮法之兴(按:引顾颉刚《古史辨·第三册》余永梁语),更不要说夏代了。”

即便将《连山》归于夏《易》、《归藏》归于殷《易》,以出土于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为证,怎么会有三千四百言殷商的《归藏易》、又怎么会有八万言夏代的《连山易》?!

据易学史料,《连山》《归藏》皆轶,今传《归藏》有清人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本》辑本,但有人疑为伪作。然1993年湖北江陵王家台出土有一种筮占书,经相关专家整理研究,认为与轶失之《归藏》轶文一致,可知《归藏》确有很早之渊源,并非伪书。

对于“三易”的关系,

(1)李零《死生有命 富贵在天——〈周易〉的自然哲学》说:

“《连山》《归藏》,人物比《周易》多,很多人物都是传说人物。这些人物,有些固然早于周,但《归藏》居然有周武王、周穆王。可见《连山》为夏易、《归藏》为商易的说法不可靠。三易是平行关系,而不是前后关系。”

即三易是大体同时代(并存)之《易》书。

(2)李学勤《周易溯源》说:

“春秋时在《周易》之外另有其他筮法,这从《周礼》来看当即《连山》《归藏》,应属可信……在周代,二易仍和《周易》并行。”

(3)程水金《中国早期文化意识的嬗变》说:

“从现有的关于筮卦符号的考古材料可知,筮占的方法大抵在商末周初才普遍兴盛起来,其所以兴盛的原因,也是由于周民族的力量不断壮大,影响力不断增强所致。《系辞》曰:‘《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当文王与纣之事邪?’只要不把作《易》者坐实为周文王,则筮占之兴,‘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的说法,是有根据的。既然筮法尚犹勃兴于‘殷之末世,周之盛德’,则所谓‘夏、商之易’便不攻自破……

“《连山》《归藏》与《周易》,是同时并存的三种不同的‘筮占’,是由于地域不同而形成的不同‘易筮’流派;其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卦序的排列上……它们都是周代的筮书。”

三《易》乃周代之筮书,传世典籍见于《周礼·春官·宗伯》,说大卜:

“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簭(筮)人掌《三易》,以辨九簭之名,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

经典明白无误地说三《易》之法,乃周代大卜、筮人等所掌也!然观古今治《易》者,虽反复辗转考释,而终远离其本义,憾事矣!

又,《礼记·曲礼》说:“龟为卜,蓍曰筮。”据易学史料及考古资料,殷商盛行龟卜,周代盛行占筮。龟卜乃取象,即龟兆裂纹,甲骨卜辞是也;占筮系蓍数,起卦揲蓍之数,周代三《易》是也!所谓“龟,象也;筮,数也”(《左传·僖公十五年》)。据地下出土的考古资料,殷商以前并无八卦及筮法之兴,而《系辞传》认为,《易》卦筮法之兴起乃殷末周初之时、之事,故说“《连山》是夏易,《归藏》是殷易”者,显然不当,乃错误论断!

《连山》《归藏》二书,班固《汉志》未载,那时未有、抑或记载遗漏、或为他名,不可知矣!《汉志·六艺略·易》有“《易经》十二篇”,颜师古认为是“上下经及十翼,故十二篇”,亦即今本《周易》。而

《汉志·数术略·蓍龟》有“《龟书》五十二卷,《夏龟》二十六卷,《南龟书》二十八卷,《巨龟》三十六卷,《杂龟》十六卷”,周代虽盛行占筮,同时仍沿用龟卜,如《周礼·春官》说:“凡国之大事,先筮而后卜。”此等龟卜之书,殷商甲骨未见其痕迹,应是“夏龟”周用,乃周室卜官、诸侯列国卜师之所撰也!如《史记·龟策列传》说:“至周室之卜官,常宝藏蓍龟。”《隋志》有“《龟经》一卷”,即晋国掌卜大夫史苏所撰(王应麟《汉志考证》)。另,

《汉志·数术略·蓍龟》还有“《蓍书》二十八卷,《周易》三十八卷,《周易明堂》二十六卷,《大筮衍易》二十八卷”等“筮书”,当是周代所用。而《连山》《归藏》是否就在“《周易》三十八卷”中?或属可能。如

程水金《中国早期文化意识的嬗变》说:

“《七略》不载,《汉志》不录,惟一合理的解释,就是桓氏所见之《连山》《归藏》,刘歆没有细加分别,统称为《周易》,归之于《数术略》‘蓍龟家’。其所以‘三十八卷’之多,当是总集当时所见一切周代易占之书……而《连山》《归藏》既不见分篇別录,亦不见出入省并之说,则《汉志》亦视二书为‘周易’。”

又说:“《连山》《归藏》与《周易》,是同时并存的三种不同的‘筮占’,是由于地域不同而形成的不同‘易筮’流派;其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卦序的排列上……它们都是周代的筮书。”是有道理的。

附:参考书目如下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