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栖栖露出少有的激动,沉浸在对“自己和别人”的感悟中,并难以抑制地想将这份感悟一吐为快。以下我用文字记录下了她的感悟。换句话,本文的文字是我的,感受和想法是别人-栖栖的。
熊玲老师,我昨天偶然看了一首诗,给我惊诧了!我学习心理学和接受心理分析这么久以来,所想认识自己是谁、我的原生家庭问题、关系里的投射认同等等,竟然都在这首诗里找到了丰富也简单的诠释,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于是想分享于你。这首诗是这样的——弟子问达摩:如何才能变成一个自己愉快,也带给别人快乐的人?达摩笑答:有四种境界,你可体会其中妙趣。首先,要把自己当成别人,此是无我;再之,要把别人当成自己,这是慈悲;而后,要把别人当成别人,此是智慧;
最后,要把自己当成自己,这是自在。先说说我的欣喜。我很喜欢客体关系精神分析,关于投射认同现象在现实里无处不在,可在临床运用中却像雾里看花。但这首诗令我一眼前一亮,它道出了建设性的客体关系的精髓,和复杂的投射认同概念的通俗性。我在体悟其中的奥妙:人的快乐来自分清自己和别人。困难的是如何做到呢?就像那句——人的成熟来自“认识自己”,但却令人有“不知怎么认识自己”的困惑一样。人的不快乐来自“我”的紊乱。这个我,我把它称为心理学上的自我,或达摩说的自己。如果说人的精神结构是无数的自我组成,那么成熟的个体,意味着他的自我世界里,有自己也有别人,用艾瑞克森的话说是发展了“自我同一性”,换成通俗语,就是既有独立又有依赖的个性。反之,不成熟的个体,自我发展是停顿或分裂的。以成人为例,那些神经症患者,恰是他的自我世界紊乱了,要么他心中只有别人,没有自己,活得累;要么他心中只有自己,没有别人,活得孤独。神经症患者,就是分不清自己的感受与需要,和别人的感受与需要的混沌体,人际中他们总是把自己的需要投射给别人,把别人的想法当成自己的使命。我曾经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感受到了很多的不快。
年轻时,我觉得自己很能干很有人缘,家内家外都像个核心人物。人到中年时变得郁郁寡欢,没乐趣,甚至毫无存在感。我老想一个问题:什么叫自己,什么叫别人?可是,不但没有满意的回答,反而脑海里总回荡着一个声音:不要分你我!你就是我,我就是你。这越发令我对“什么是自己,什么是别人”陷入牛角尖的怪圈思考。接受心理分析后,我对“自己和别人”是什么仿佛有了点清晰的了解。过去,我是一个活在别人眼里的天使,为了讨大人们高兴、赢得我是备受重视的孩子,我成为了特别懂事,勤奋的小大人。读大学到工作以后,为了配得上外界赋予我的“优秀生”“岗位明星”等身份,我一直处在害怕自己不好,害怕不能保持荣誉的紧张、内疚、自我警醒的状态中,却又全然不知这些将带我去向哪里,自己想要成为什么。不知是身份的重压,还是生活目标的茫然,工作10年后我陷入了一种自我怀疑的严重抑郁。
许久以来,我因为做别人的天使而感到非常心酸、自怜。我悲哀自己没有存在感,原来是因我感觉不到什么能带给我快乐,什么是属于我的东西?
在现实的关系里,我还是有些模糊自己的角色。比如跟老公的关系,我既觉得他像是一个强大的父亲,又觉得他是一个笨拙小孩,而我既觉得自己像一个无所不能的母亲,又像是一个毫无能耐的幼女。我很厌烦自己分裂的感觉。当我明白自己在亲密关系中,对老公包括对他人的厌烦,是我将分裂样角色(冲突感)无意识投射的表现时,我发现我开始有了对老公的一些心痛感觉。
我总认为自己跟老公,跟别人的差别太大,是导致我们交流障碍、走不近对方的关键。达摩的诗令我觉得,是我把心中期望的意象复制到了对方身上,却把对方感觉不爽而“拒绝”我的行为,怼怒他太幼稚。一直以来,就好像我踩在别人的身上,自己跟自己在交往,根本没有给别人能平等的、面对面互视的机会。我越发懂了,什么叫自恋性投射。我觉得,人际冲突的最大障碍,不是差异而是共生。那种不是将自己当成了别人,就是把别人当成了自己的共生。而两个人真能走近对方的前提,是距离,两人能够有效交流的前提,是边界,边界。以上我的感想,对达摩“自己和别人”的四种境界,似有一种颠覆的理解。例,达摩的头两句“把自己当成别人,此是无我”“把别人当成自己,此是慈悲”,讲的都是人快乐的缘起。而我前述的看法“把自己当成别人,此是施虐”的强加自我意愿,“把别人当成自己,此是自虐”的苛求自己,说的都是自我冲突的缘由。自己这个东西,真令我有解不清的悖论感。
但至少,我有点清晰也自信地认为:达摩的论自己和别人,是从超越人性局限的高度,引发人省思何为不快,何为快乐?从精神分析的视角,诗的头两句“把别人当成自己,此是无我”“把别人当成自己,此是慈悲”,恰是解读人之所以看不清自己和别人的一种幻象,或叫妄想性思维;诗的后两句“把别人当成别人,此是智慧”“把自己当成自己,此是自在”,正是心理治疗强调的,引领人走出自我身份认同障碍,和人际冲突的治愈之道。如果达摩的“自己和别人”是关于人的快乐与境界的缩写,那么人是否做到四种境界的其一,就可成为一个“自己愉快,也带给别人快乐的人”呢?我很模糊地感觉,好像是可以又好像是不可……熊玲老师,我个人所获的感悟还有很多,今天就分享这些,谢谢您的倾听。
我(笔者)去感觉栖栖(别人),她真真切切地被另一个别人:达摩的“有四种境界,你可体会其中妙趣”所深度催眠,一种很享受的催眠。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在自己的感觉中体会达摩的妙语诗意。我仿佛也正在经历“把自己当成别人-栖栖”的无我,在体验“要把自己当成自己”的自在。所以我清楚自己,此刻写这些文字,是我的需要,而栖栖还会给我讲她关于“自己和别人”的感受,这是别人的需要。由此想说,知自己的需要,和他人的需要是有别,关系才成立;懂自己的感受,和他人的感受有别也有同,分享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