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建三季度净现金流为-270亿元合同额不是大幅增长吗为啥利润下降

国内喜鹊 2024-11-02 03:44:40

近日,中国建筑发布的2024年三季度报告引发广泛关注。数据显示,公司新签合同额达3.25万亿元,同比增长4.7%,但净现金流却达到了惊人的-270.89亿元。这一现象让不少人疑惑:合同额大幅增长,按理说收入也应该水涨船高,怎么会出现这么大的资金缺口?

这是一个关乎当下经济环境的大问题。近年来,国内大规模基建的浪潮逐渐退去。随着城镇化进程放缓,政府的投资能力也逐渐缩紧,地方债务压力高涨,不少地方政府在新项目上已经捉襟见肘。原来“国家队”主导的基建项目动辄上百亿、千亿,但如今,即便合同额再高,项目资金实际到账却未必理想。很多项目早期靠融资运作,到回款时要么拖延,要么打折,甚至根本收不回来。

再看中建这一季度的具体情况,经营性现金流为-770.09亿元,同比大幅下滑418.32%,反映出收款难的问题。这一现象不仅仅是中国建筑一家面临的现实,而是整个行业普遍的“难题”。就拿地方政府的基建项目来说,许多项目虽然已经签约甚至完工,但到回款环节却面临延期问题。在基建狂潮时,这样的模式或许还能勉强支撑,可如今,政府和地方财政的紧张状态让这种“账面繁荣”显得捉襟见肘。

房地产市场低迷也是重要原因。房地产行业一直是基建公司“最大的金主”,但当前国内房地产行业正经历寒冬,开发商资金链紧绷。房企减少新项目开工,甚至对在建项目的付款都变得艰难,基建公司收到的预付款逐渐减少,形成的应收账款却在增多,现金流自然也面临压力。即便订单合同金额不断攀升,实际的回款却遥遥无期,净利润就难以为继。

此外,融资性现金流虽然同比增加,但也难解燃眉之急。中建通过融资流入631.9亿元,勉强支撑住庞大的基建项目支出。然而,这种“拆东补西”的做法仅是短期补救,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金流通问题。无论是银行贷款还是发行债券,都是要付出利息成本的,债务负担最终会压在企业肩上。这种靠融资支持现金流的模式,只是缓解了燃眉之急,实际负担还会转嫁到未来。

这种“增量却不增收”的现象正是经济结构调整的真实写照。回到中建这份财报的数据里,投资性现金流-134.01亿元,说明在购建固定资产和长期资产上还有大笔投入。这看上去是为未来发展储备,但这种投入的回报周期长,短期很难见效,导致当期的利润承压。

其实,不仅是中建,各大基建和建筑公司都面临同样的问题,合同额增加,收入却看似停滞,这背后反映的是政策和市场的转向。传统的“大基建”时代早已渐行渐远,过去靠不断铺开基础设施建设刺激经济的模式正在逐步退场。

对于未来,建筑行业必须调整经营方式,去“重”模式,强调资金周转效率,找到适合新形势下的发展之道。对于员工来说,建筑企业传统的“大项目、稳收入”模式将不复存在,未来如何适应市场的变化,将成为摆在企业和员工面前的重要课题。

0 阅读: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