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年烧光50亿!到头来不是荒废就是拆除,全国古镇为何批量倒闭

漫悠芸端 2024-12-21 19:16:31

古镇,一直都是无数人梦中的诗和远方,也是不少网友心中向往的“世外桃源”,中国的古镇,每一个都美的像一幅画。

乌镇:枕水人家,梦里江南,白墙黛瓦的房屋倒映在清澈的河水中,如同一幅流动的水墨画。

周庄:中国第一水乡,梦回明清,乘坐摇橹船穿梭在河道之前,感受微风拂面的惬意,仿佛穿越回百年前的江南水乡。

西塘:市井的烟火气浓,烟雨长廊更是一大特色,绵延1300多米,无论是晴天漫步,还是月天听雨,都是一种独特的体验。

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曾经爆火的古镇热度逐渐冷却,曾经人满为患的繁荣走向了无人无津,沦为“空城”。

那么,这些古镇的未来到底是拆除,还是仍旧荒废,而批量倒闭的原因又是怎样呢?

古镇的兴起

对于古镇,大家并不陌生,上个世纪80年代,“古镇游”的兴起,迅速成为旅游市场的新生力量,带来了十分可观的经济效益。

2023年,乌镇的接待游客高达772.07万人次,收入高达17.84亿元,净利润高达快3亿元。

除了“古镇自身吸引力”,还有辅助呢。

前几年,一批以古代为背景的电视剧《琅琊榜》、《庆余年》等电视剧播出,引发观众对古代生活的向往和好奇,这种文化氛围为古镇旅游的发展提供十分良好的平台。

有网友发现,很多电视剧的取景地也是在古镇,赤坎华侨古镇是电影《一代宗师》和《狂飙》影视作品的取景地。

如此背景下,国内很多知名的古镇,打造出非常有特色的“古镇旅游热”。

根据统计,我国目前已开发或者是正在开发的古镇数量超过2800座,而这也远远超过官方认证的100多个历史文化古镇,这庞大的数字背后,实则隐藏着诸多问题。

喜欢古镇的原因

对于很多游客来说,大家喜欢逛古镇的原因,是想要忘掉喧嚣,暂且抽离为生活所累的生活,沉浸在古城中,可以暂时抛开一切,放慢步伐,从而让心情得到前所未有的放松。

清晨,炊烟伴随着朝阳袅袅升起,有人便已经驮着一筐蔬菜,去赶镇上集市,廊道里却安静异常,有老者在吃茶、看报、摇着蒲扇……

廊道边,洗衣的女子用皂角洗着一家人的衣服,摇曳的塔影,和鸽群的叫声融为一体。

这些情景在繁华的都市是看不到的。

城市里清早,第一份早餐是潦草,上班路上的一个煎饼,或者是两个包子、一盒牛奶都是可以果腹,而小镇上却不是,他们吃着煎蛋、喝着粥,配着几碟小菜。

随着“慢生活”以及“沉浸式体验”越来越多的人将古镇作为旅游的目的地,而古镇旅游的形态也从单一的观光发展到美食体验,民俗活动,文化节庆等等。

影视+旅游,古镇也吸引大量游客前来打卡,然而,令人担忧的是,“千面一镇”的情况出现,从而也导致游客量的减少。

根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国内多个知名古镇景区的游客量比2019年下降30%,还有的高达50%,即便像乌镇、周庄这样的知名景区,也难以幸免。

其中最有特色的便是常德桃花源古镇最惨,成为“空城”,部分投资者倾家荡产,而益阳一古镇已经烂尾。

从热火朝天到门可罗雀,古镇行业的衰落令人唏嘘。

究其原因,最重的一点便是大量古镇的建筑风格极为高度相似。

千面一镇

许多地方为了能够抓住“古镇”的这一波流量,忽略本地特色,盲目模仿知名古镇的建筑风格和布局,从而导致游客难以辨身自己身在何处。

白墙瓦黛,小桥流水人家的建筑风格多了,导致很多游客的审美疲劳,从而也觉得去过一个古镇就可以,便不愿意再去下一个。

商业化严重也是古镇衰退的原因之一,投资者跟风建设,从而忽略后期经营和管理问题,一些投资者为了抢占市场,盲目跟风。

将商业化搬到古镇,连锁餐饮、品牌服装等等,长此以往便失去古镇原有的特色,冲淡了古镇原有的文化氛围。

“千面一镇”,古镇如何焕发新生,不少地方几乎全部都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这些古镇再也没有层显不同风土人情,而去过多个古镇游客坦言:各大古镇并无太大差异。

真正历史底蕴的古镇并不多,有的商人便开始“造古镇”,用现代的建筑模仿古代的建筑。

据说,某个“宋风古镇”,耗资40多个亿,但却没有一块真正的古砖,起初可以吸引一些游客,但时间一长,大家也就不再去,毕竟失望而归不想经历第二次。

逛古镇的初衷便是看中古建筑,自然景色以及当地的文化氛围,平常不了当地的美味小吃,感受不了原住居民的生活状态和风貌,古镇的生意也就面临惨淡。

张家界大庸古城,耗资25亿,但2024年上半年只接待2300多名游客,这样看来,平均每天不到20个人。

这20个人,估计还不能顾上一天的电量,令人唏嘘,这个古镇去年亏损差不多2.5亿元。

游客少,古镇的商铺也是关门大吉,现如今也就几家勉强强撑,曾经他们也是抱着“古镇”的美好幻想投资,现在根本养活不了人。

无独有偶,济南的古镇建设5年还没有完工,湖南的桃花源古镇更是花费50亿元打造,结果没有几年生意惨淡,就连小溪的水也脏的不成样子,走廊上面的杂草也有20厘米高。

这些烂尾的背后,足以看出“古镇”的生意惨淡。

从以上经验来看,再精致的仿古建筑如果没有深厚的文化支撑,终究是“空壳”,难以长久,也留不住人心。

1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