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阁首辅刘吉是明孝宗朱祐樘继承皇位后的第一个内阁首辅,也是朝廷中资历最老的重臣之一。他在明宪宗朱见深时代就已经是内阁大臣了,是当时的内阁首辅万安的重要助手。他辅佐朱见深十多年,后来又被朱祐樘提拔为内阁首辅,表现得十分恭敬。尤其是朱祐樘安排了自己的老师徐溥和刘健进入内阁后,刘吉更是对其言听计从。他主动交好徐溥和刘健,对他们的建议无不听从,上书朱祐樘的奏章都附议表示支持。可让刘吉没想到的事,过了几年后朱祐樘居然开始疏远他,没过多久还派太监到他家里勒令其致仕。
刘吉虽然在朝廷中名声不好,在成化年间也与万安等人狼狈为奸,被人骂成“纸糊三阁老”,但对朱祐樘还是表现得非常恭敬的。他基本不反驳朱祐樘的诏令,对出自朱祐樘门下的徐溥和刘健也非常尊重,甚至可以说是折节下交。面对如此兢兢业业的内阁首辅,按道理说是应该长期留用的。可朱祐樘却出人意料的派太监逼刘吉退休,这样的操作让人感到匪夷所思。刘吉对于皇帝的威压自然不敢反抗,只能主动上书辞职,同年八月便告老还乡了。关于刘吉被迫辞职的原因,历史上众说纷纭,引起了不少后世学者的讨论。
按照史书的说法是,当时明孝宗朱祐樘要册封张皇后的兄弟为伯爵,命令刘吉起草册封的诰命。刘吉觉得这么做不妥当,应该先册封周太后和王太后的家人,然后再册封张皇后的家人。朱祐樘对刘吉的劝谏很不满意,便派太监到刘吉家人逼迫其主动辞职。这个事情从史书上看起来非常简单,就是刘吉违反朱祐樘的命令,朱祐樘以皇帝身份罢免刘吉的官职。可是深思后发现,当时反对给张皇后弟弟册封的大臣不少,为什么仅仅刘吉倒霉了呢?况且刘吉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支持朱祐樘的,为这么一个小事被罢官,实在是有些不合情理。
后世的学者们分析刘吉被罢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最为主流的关电视,刘吉在明宪宗朱见深时代黑历史过多。朱祐樘即位后让刘吉当内阁首辅是为了过渡,过渡期过了后就没必要继续使用刘吉,所以才选择将其罢官。这种说法有一点道理,刘吉的确是明朝黑历史最多的内阁首辅之一。但是在刘吉担任内阁首辅期间,几乎每天都遭到以吏部尚书王恕为首的文官集团的弹劾,双方的政治斗争非常激烈。但朱祐樘将弹劾刘吉的奏章压下,使刘吉坐稳了内阁首辅的位置,得了个“刘棉花”的外号,这已经是有包庇的倾向了。
如果说是因为刘吉在成化年间的黑历史,朱祐樘完全是没有必要包庇刘吉的。一开始朱祐樘就压下了弹劾奏章,几年后又用这些奏章发难,岂不是成了出尔反尔的两面派?朱祐樘在明朝皇帝中名声极好,也没有记载他用黑材料逼大臣辞职的先例,所以这种主观臆测的成立是缺乏确实证据的。而且就算是以黑历史为由,也不是不能记入史书的,为什么史书上没有呢?朱祐樘逼刘吉的前任万安辞职之时,也是用的成化年间的黑历史,却也写入了史书。所以两相对比,史书上没有这个记载,只能说朱祐樘没有采取这种手段。
还有一种说法是,当时的内阁大臣丘濬上书提出改革朝廷的弊政,列举了二十二种之多。他提出这个事情的理由是彗星出现在天河,国家发生了地震,皇宫中又怪鸟叫声,这都是上天给皇帝的示警。按照古代的礼仪制度,如果出现这种事情,当朝的宰相是要辞职负责的,实际上也是替代当时皇帝受过的一种做法。明朝虽然被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了宰相,但朝廷的大政方针都是出自于内阁,内阁首辅名义上是皇帝的顾问,实际上承担了宰相的职责。因此很多人认为朱祐樘逼刘吉辞职,就是为了应付丘濬的上书。
这种说法其实是非常荒诞的,也是主观臆测的结果。虽然古代朝廷中的确有类似的潜规则,但本质上只是为了罢免高官而搞的噱头,属于是皇帝和宰相互相留面子的操作。如果皇帝和宰相之间没有矛盾,甚至关系很好,皇帝也会主动挽留宰相。从弘治初年的历史看,刘吉和朱祐樘之间是没有明显矛盾的。除了因为朱祐樘给小舅子册封的事情,史书还没有记载着其他刘吉封驳朱祐樘诏令的行为。在绝大多数时间内,刘吉对于朱祐樘的诏令都是言听计从的。朱祐樘只是因为这小小事就罢免了内阁首辅,未免有些太小题大做。
况且如果是为了应对所谓的天象示警,刘吉罢官是需要公开昭告天下的,不可能采用这种偷偷摸摸的辞职方式。既然是朱祐樘派太监去刘吉家里逼他辞职,这说明事情没有办法公开下诏的。而且内阁首辅是朝廷第一流的重臣,关系到国家的大政方针。如果要强行罢免刘吉,朱祐樘也需要做很多的流程性的准备。从朱祐樘的操作看,他显然不想把事情搞大,所以才用了这种偷偷摸摸的方式。这说明在事情上他并不占理,所以只能搞这种绕过朝廷正规流程,私下里处置的办法。如此看来,刘吉罢官显然不是所谓的天象示警导致的。
那么刘吉突然被罢官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朱祐樘如此操作的出发点是什么呢?要回到这些问题,还得从刘吉在政治格局中的作用说起。前文说过刘吉作为纸糊三阁老之一被留用,有两个重要的职能。一个是辅助朱祐樘的老师徐溥和刘健熟悉朝廷政务,做好政权平稳更迭的准备,协助朱祐樘建立自己的执政团队。另一个便是制衡文官集团推举的吏部尚书王恕,以内阁制衡六部,使朝廷权力分配的格局平衡,避免出现一家独大的状态。刘吉在第一个方面做得很好,多次收到朱祐樘的表彰,还被加封为少师、华盖殿大学士。
但是在第二个职能方面,刘吉却出现了问题。其实在朱祐樘即位初期,刘吉这方面还是做得很好的,有效的掣肘了王恕的权力。王恕是明宪宗朱见深时期的名声,是文官集团的领袖人物。他得到司礼监太监怀恩和覃昌的推荐,回到朝廷出任吏部尚书,也是文官集团在成化年间被打压后卷土重来的标志。前文讲过,朱祐樘并不是十分信任王恕,虽然任命他为吏部尚书,却拒绝他入阁的建议。尽管如此王恕在朝廷中依然是位高权重,在弘治年之前吏部尚书被誉为吏部天官,为六部尚书之首,位在内阁首辅之上。
而王恕掌管吏部又有着选拔天下英才和任命官职的大权,所以对于刚刚当皇帝,还没有自己执政团队的朱祐樘而言,这个官职是必须有所限制的。朱祐樘利用吏部提报官员必须经过内阁审核的流程,用内阁首辅刘吉掣肘王恕,以达到限制吏部权力的作用。在初期刘吉做得很好,他和王恕长期斗争,互相弹劾对方的提拔的官员,让朱祐樘有了充足的空间来调整朝廷政治架构,组建自己的执政团队。但是到了后期,尤其是在一些事关文官士大夫阶层共同利益的问题上,刘吉和王恕有着趋同化的倾向,这让朱祐樘颇为不满。
比如在册封张皇后的弟弟张鹤龄、张延龄的问题上,两人刘吉和王恕有着相同的观点。他们都认为该先册封周太后和王太后的家人,然后再册封张皇后的家人。然而朱祐樘却对此非常不满,而且大发脾气。实际上这个事情闹得很大,朝廷中以文官集团为核心的大臣都对册封张家表示反对。在事发的前一年,他已经册封过张皇后的父亲张峦为寿宁伯,当时就引起了吏部尚书王恕的强烈反对。当时朝廷中除了礼部尚书徐琼,没有其他的朝廷重臣支持朱祐樘。同年皇太子朱厚照出生,张峦晋升为寿宁侯,文官集团与张家的关系更加恶劣。
在刘吉被迫辞官前,张皇后的父亲张峦去世,其弟张鹤龄继承了寿宁侯的爵位。张皇后觉得不能薄待小弟弟张延龄,便提出给年仅十来岁的张延龄封伯。这个事情自然是朝廷上下集体反对,但朱祐樘一意孤行,还命令刘吉撰写诰命。刘吉在此事上的观点与王恕相同,反驳的理由也与王恕上书类似,这让朱祐樘非常愤怒。他本来是派刘吉掣肘制约王恕的,但此时两人却站在同一条战线上。在朱祐樘心里刘吉就是对他的背叛,所以才派太监逼刘吉辞官。朱祐樘也知道此事自己不占理,所以才低调处置,而没有昭告天下。
从根本原因来看,朱祐樘如此操作,还是因为自己的特殊经历造成的。前文讲过,朱祐樘在成化年间没有接触政务,缺乏执政团队和执政经验,对朝廷的大臣了解非常有限。所以他任命官员全靠东宫的几个老师,比如徐溥和刘健。但原来东宫的人员有限,所以才选择了任人唯亲。他的这个用人特点和汉宣帝刘病已非常相似,两人的人生经历也有相似之处。朱祐樘母亲早逝,身边又没有母亲家族,所以就选择了妻子张皇后家族作为依托。而刘吉反对的恰恰是朱祐樘选择的政治路线,所以两人出现了路线上的矛盾。
此时朱祐樘才意识到,尽管刘吉和王恕矛盾仇怨很多,但是在事关士大夫阶层的根源利益上,两人还是有着共同点的。如果刘吉继续出任内阁首辅,在勋贵问题上两人会表现一致,这也会影响他任用勋贵的策略。而且任人唯亲是儒家学说强烈反对的,朱祐樘也推不翻这个原则,所以必须绕过刘吉来解决张家的问题。而勋贵正好是士大夫阶层一直打压的权贵群体,所以朱祐樘罢免刘吉,实际上那代表着他将在朝廷中引入外戚勋贵势力,以制衡士大夫文官集团。实际上这种操作在明朝并不罕见,朱祐樘的爷爷朱祁镇就用过这招了。
如此一来,朱祐樘的用人思路正式开始向着任人唯亲靠拢,这也成为弘治朝最为被人诟病的地方之一。刘吉被罢官后,朱祐樘提拔了自己的老师徐溥出任内阁首辅,而徐溥又推荐了一系列与自己关系好的大臣。朱祐樘任命内阁大臣丘濬为礼部尚书,用于掣肘和制衡王恕。至此任人唯亲成为朱祐樘用人的重要原则之一,对很多大臣的提拔也走得失东宫或者外戚的路线。他的这样操作也为后来正德年间刘瑾乱政埋下了隐患,成为他一生少有的政治污点之一。由此可见被认为明朝最受欢迎的皇帝,朱祐樘也没能跳出人情世故这一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