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主动收缩?
作者:郑嘉意
编辑:松壑
曾作为银行信用卡业务“获客利器”的用户权益,正逐步丧失锋芒。
据不完全统计,11月内已有华夏、建行、上海、宁波、浦发5家银行发布多款信用卡次年权益公告,服务内容均出现不同程度“缩水”。
涉及项目包括游乐园兑换、境外消费返现、机场与高铁贵宾室服务、就医绿色通道等。
综合全年进程来看,“缩水”已成常态。
年初,银联钻石卡部分权益“被砍”;年中,“六大行”及多家股份行、城农商行都曾多次调整信用卡权益。
缩水的直接原因,或在于寻找新的收支平衡点。
自增量涌入下行通道后,信用卡过往“跑马圈地”的粗放模式逐步失灵;持续上升的获客、经营难度,使得成本管理成为新的难题。
01
频频“缩水”
今年以来,已有多家国股行、城农商行对信用卡业务进行调整。
规模领先的“六大行”是其中代表。
据信风不完全统计,年内“六大行”信用卡业务均出现频繁调整,涉及内容权益、费用、信用卡停发等。
最受关注的,是权益服务的频繁“缩水”。
综合来看,“中高端”信用卡调整集中在取消特定服务、减少服务频次;权益内容较少的“中低端”信用卡调整,则体现在年费与还款额度上。
例如,建设银行宣布2025年后取消5类白金以上信用卡建行指定国内机场贵宾厅服务、取消3类白金以上信用卡全球医疗救援等服务;
农业银行9月后取消“尊然精粹白金卡”消费30次免次年年费政策;
邮储银行则取消2款信用卡自动分期功能、同时取消自动分期的优惠、积分回馈、提前还款费用减免等权益。
类似的权益调整在股份行、城农商行中也并不罕见。
例如,中信银行自11月起调整“银联i白金”信用卡交易权益点规则;
浦发银行2025年调降高端信用卡的野兽派兑换权益及缤纷文旅等服务,其中“美国运通超白金卡”境外消费10%返现的6次权益调整为一季度1次;
上海银行2025年后取消2款高端信用卡机场、高铁贵宾室礼遇,取消“世界之极”层级信用卡手术住院安排服务、就医绿色通道由无限次变为每月2次。
不止如此,早在年初已有持卡人在社交平台上“哀嚎”银联高端卡多项核心权益在一季度被砍。
例如,钻石卡最实用的不限距离接送机权益,今年一季度单账户最高可享次数同比减少4次,每日名额减少近20%;迪士尼花车、烟花位权益则被直接取消。
频繁“缩水”之下,因权益调整导致的信用卡投诉、纠纷不在少数。
黑猫投诉平台上,近万条投诉涉及“信用卡”、“权益”两大关键词。主要事由包括权益未发放、权益虚假宣传、在宣传权益未提及年费造成误导等。
亦有不忿的持卡人一纸诉状,将随意变更权益的开卡行告上法庭。
朝阳区人民法院就曾在持卡人诉广发银行的案件审理中指出,积分奖励及使用规则,构成了消费者合理的预期利益。“银行在未尽到充分的提示说明义务的情况下,不应享有对积分兑换规则的任意修改权。”
02
何以主动收缩
央行最新数据指出,截至二季度末,全国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7.49亿张,环比下降1.53%。
若参考一季度数据,二季度我国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数量降幅约在1100万张。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指出,部分信用卡权益“缩水”意味着银行或处于降低综合运营成本的阶段。
进入存量时代后,信用卡获客、运营成本持续上升。
某股份行中心客服经理陈光(化名)即表示,当下各行仍有较重开卡任务,“但市场很难再有增量客户,我们也必须进行最原始的‘扫楼’、获客效率非常低。”
据陈光描述,信用卡的各类权益叠加之下,银行成本高涨,“现在已经要求我们业务员上门开卡、一张卡最后分成只有50元。”
种种压力下,权益变化成为银行平衡信用卡收支最直观的结果之一。
但变化,不应只局限于权益“缩水”。
周茂华指出,新时代信用卡业务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提升用户体验与粘性、以抵消传统模式下持续上升的获客成本。
从这一角度看,更多信用卡的业务调整也变得有迹可循。
例如,部分信用卡新增减免政策、鼓励客户升级,以期低成本揽储。
中国银行就在2025年的“万事达长城白金信用卡卓悦版”收费中,新增私行、财富管理和理财等级的客户减免政策。
若客户在2026年前申请为日常类私行、财富管理和理财等级客户,可免去首年年费,上述类别客户亦享受积分兑年费的5折优惠。
依照最新标准,该行私行准入标准为金融资产月日均余额达到等值600万元以上。
周茂华同时指出,信用卡未来的“业务之争”,在于能否在盈利和客户满意度之间取得平衡、可从满足拓展使用场景、增强功能差异化等方面着手。
例如,今年“双十一”电商混战之际,信用卡机构也现身其中。
工行、中行、平安、广发等银行均推出相关活动,内容包括多平台分期满减、积分活动、账单分期利率2折起优惠等。
具体业务调整同时,各行信用卡也出现组织架构调整倾向,许多国股行将信用卡业务的主导权由长期独立的信用卡中心,回归至分行。
一方面,全国信用卡中心呈现缩减趋势,多家分中心退出历史舞台。
金融监管总局披露数据显示,2023年至今,已有交行、华夏、蒙商银行分别裁撤1家、3家、2家信用卡分中心;同期无一家银行增设。
另一方面,多家国股行逐渐强调信用卡业务的“属地经营”。
交行信用卡中心已推进分中心与属地分行融合,部分信用卡分中心已暂停经营、业务并入分行。
例如,交行信用卡中心桂林分中心已于7月获当地监管“终止营业”批复,业务并入交行桂林分行。
据有关媒体报道,交行全国省直分行中的绝大多数已经完成改革,预计年底即将收官。
多家股份行亦已开启转型。
例如,华夏银行已表示“终止分中心营业是经营机制改革需要“;
光大银行透露,“回归分行”是上半年信用卡机制体制改革的重点之一。
人员引进也可体现这一趋势。
年内,中信银行信用卡中心多地分中心,在招募时设有“与分行和区域协同配合”一职。
岗位涉及推动属地分支行信用卡考核达标,推动分支行与分中心融合、资源共享、关注获客,负责属地分支行信用卡指标的业绩推动等。
周茂华指出,部分银行信用卡业务属地化有明显优势。
“可以进行业务资源的优化、整合,降本增效。”周茂华表示,“分支机构开展业务可以拉近与客户距离、更好回应市场需求、提升业务竞争力。”
截至上半年末,该行从分行渠道获客的信用卡占比达到41.2%、较上年末提升7.7个百分点。
中期发布会上,彼时的副行长、风险总监胡罡表示“从分行渠道获客的信用卡,能够防范欺诈性风险,因此从自身渠道获客的信用卡资产质量比外获的要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