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稿是民国初年编写完成的,里面的负责人员大部分是清朝的一些遗老,他们对清朝普遍有怀念之情。那么他们怎么写慈禧太后的呢?
慈禧为何不单独写本纪?在二十四史里,给掌权的女人写本纪是常有的行为,比较著名的是《史记》和《汉书》里都对吕后单独开了《吕太后本纪》和《高后本纪》。
《旧唐书》和《新唐书》都给武则天写了《则天皇后本纪》。所以在编写清史的时候,很多学者就建议给慈禧太后单独写本纪。梁启超就是这类文人的代表。
时代已经进入民国,白话文开始流行。所有人都知道清史将是最后一本采用纪传体的史书了。煌煌二十四史,以《史记》开篇。《史记》里有《吕太后本纪》。如果结束的清史里也加上慈禧本纪的话,两个太后本纪前后呼应,也算是史林佳话了。
可惜的是编撰清史的遗老们经过反复评估,还是拒绝了这个建议。主要原因有下面几点。
不想对慈禧指责过分。
虽然那些遗老们普遍不喜欢慈禧,认为慈禧是清朝灭亡的头号罪人,但是慈禧是清末近半个世纪的实际负责人,侮辱慈禧,就是侮辱大清朝,是他们不能接受的。
如果把慈禧也列为本纪,后人自然会把慈禧和吕后、武则天相提并论。这是他们不愿意看到的。
慈安不好安排。
如果把慈禧列为本纪,那么慈安怎么写?慈禧统治的前半段的实际最高统治者是慈安。慈安的地位高于慈禧,也不能把慈安放到后妃里写,慈禧放到和帝王并论的本纪。这个于礼不合。也不能写两个本纪。
同治和光绪不好安排。
吕后在执政的时候,她的儿子惠帝基本就是傀儡,惠帝的孙子,更是什么影响都没有。那么司马迁在写《史记》的时候,把他们都放在了吕后的本纪里写了,没有单独写出来。对于编撰清史的遗老来说,把同治和光绪放在慈禧的本纪里来写,是绝对不能接受的。如果都单独列传,那么很多东西就会重复了,很难把握。
无奈之下,他们只能把慈禧也放在后妃传里。但是给慈禧写了2400个字,这么大的篇幅在二十四史里都是少见的。
清史稿里如何评论慈禧?清史编撰者们,对清朝还是很有感情的,但是字里行间还是充满了对慈禧的不满。
恪顺皇贵妃,他他拉氏,端康皇贵妃女弟。同选,为珍嫔。进珍妃。以忤太后,谕责其习尚奢华,屡有乞请,降贵人。逾年,仍封珍妃。二十六年,太后出巡,沉于井。二十七年,上还京师,追进皇贵妃。葬西直门外,移祔崇陵。追进尊封。
这是慈禧杀珍妃的一段,写得非常明白,没有用任何晦涩的语言,直接就是沉于井。
光绪十二年,慈禧和光绪祭拜慈安太后,慈禧不愿意行跪拜礼,时任理藩院尚书的延煦坚持要求慈禧行跪拜礼,慈禧无奈,只能下跪。
这件事情也被清史编撰者们直接写入了史书。
清史稿出版后的影响。清史稿是个半成品,历代都是天下大定后开始编撰前朝的史书。袁世凯一上位就开始组织清史馆,招的还是一群前朝的旧人。费用没法保证,编撰的人岁数也大了,没有太多的精力。
到了1927年,北伐军快要进北京城的时候,只能匆匆把一个半成品刊印出来。没过多久就因为不尊重民国,把早期的革命者称为贼,而被要求封禁。1930年行政院正式下令,《清史稿》正式封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