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7日,我国神舟十九号航天员蔡旭哲、宋令东完成首次出舱活动,历时9小时,不仅刷新了我国航天员单次出舱活动时长纪录,打破了此前神舟十八号航天员乘组创造的8.5小时记录;同时也创造了新的世界记录,超越了由美国宇航员James Voss和Susan Helms在2001年3月11日创造的8小时56分钟的纪录。
我国航天员太空行走始于2008年9月,当时神舟七号航天员翟志刚在舱外行走了不到20分钟。至今,已圆满完成18次出舱活动,出舱时间也稳定在8小时左右。其实也不要小看这次就比美国出4分钟,要知道在太空恶劣的环境下,多一分钟都是危险,这都需要先进的技术支撑。
要知道出舱活动并非易事,并不像我们在地球上活动那么简单,需要面临太空失重、空间辐射、微小陨石、从-273℃到127℃的极端温度变化等恶劣的环境条件,还要承受重达上百公斤的舱外航天服的压力。
首先,需要航天员具有非常优秀的体能和耐力;其次,要有一套安全可靠的舱外航天服,保障航天员的生命安全;再次,要有稳定可靠的生命保障系统,包括氧气供应、压力和温度控制等;最后,还要有稳定可靠的通信、遥测与控制系统,保持与舱内和地面控制中心联系,获得相关支持。
其中,舱外航天服也是重中之重,太空中的恶劣环境都由它来承受。我国目前已发展了第二代「飞天」航天服,采用了先进的复合材料,每套成本都是3000万元,重量130公斤,3年内可重复使用15次,每次支持8小时舱外活动。舱位活动时间与美国EMU航天服相当,而俄罗斯的「海鹰」航天服舱外活动时间7个小时。
这次舱位活动了9小时,已超8小时的设计工作时限,看来应该是有较大的冗余设计。据了解,8小时之外还支持1.5小时冗余时间和0.5小时的返回时间,如果算上这个时间的话,我国第二代「飞天」航天服超过美国,已经处于全球领先地位。通过这次创纪录的出舱活动,可以看到我国航天技术的进步和航天员训练的成果,同时也展示了我国在航天领域的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