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厚重:裴仙宫再现福州独有民俗,传承500年的中秋摆塔

财智焱燊 2024-09-13 15:01:43

月是故乡明。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中秋背后的民族文化情感依然质朴而深沉。

9月13日,“两岸同根同源 中秋佳节话民俗”线上直播云端传递福文化在福州裴仙宫举办。

中秋摆塔,是福州旧时民间一项特有的重要民俗活动,传承近500年。当传统的与新的碰撞,始建于北宋的千年道观裴仙宫再现福州独特的中秋“摆塔”,并借助现代传媒手段,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在网络时代与年轻人无距离接轨,刷新传统文化节日的现代表达。

更有视频连线两岸环节,台湾基隆代天宫展示了他们源自福州的中秋“摆塔”民俗,传递“闽台一家亲”血浓于水的同根同脉理念。

更大视角下的俯瞰:两岸一家亲,闽台亲上亲。满载历史荣光的福建再度被国家赋能。中央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

持续拓宽两岸基层交流通道,不断深化两岸往来,为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提供新样本。

既是传递“闽台一家亲”同根同脉理念的一小步,也是推动闽台两地应通尽通、能融尽融、以情促融的一大步,更好打造两岸深度融合发展先行区。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千年道观裴仙宫的一小步,生动诠释的是中华文明的独特风情,用中秋文化凝聚价值认同,能融尽融,以情促融。

源起戚继光赴闽平倭

福州城,至今2200余年的建城史漫长且不失厚重,闽都文化气象博大且不失华赡。这座略显别致的慢城,散发着独特的闽都韵味。

中秋摆塔,盛行于明朝嘉靖年间。

相传,戚继光赴闽平倭患大捷全胜,回到福州恰逢中秋节,百姓为欢迎凯旋之师,将家里的贵重物品摆在门口以示庆贺。因老福州多寺多塔,摆设品也多为古塔的模型,故称“摆塔”;老福州人过中秋节,除了“摆塔”外还有“拜塔”的习俗。

清人施鸿保在《闽杂记补遗》中记载:“福州人家中秋夜多供泥塑、宝塔,彩色辉丽、雕镂精工,小则数寸高,大则如塔或高七八尺,作十三层,燃灯其中,层层照灼,名曰光明塔。”

把塔摆得越高,还寓含着步步高升的意思。长此以往,“摆塔”成了福州一种固定的中秋民俗,既有“显摆”之意味,也有尊敬祖先的含义,还增添庆祝节日的气氛。

传统与新的碰撞

裹挟着时代大潮,现代人步履匆匆,在鼓楼区道教协会、福州裴仙宫、台湾基隆代天宫的携手下,于千年道观裴仙宫完整再现了福州人传承近500年的特有民俗。

身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鼓楼区道教协会会长陈锦丰,其倡导福州裴仙宫再现中秋“摆塔”民俗,并延续至今,今年已是第18个年头。

鼓楼区道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林志铖道长表示,再现福州特有的中秋摆塔民俗文化,努力让过节模式有新的呈现,传统文化才能澎湃起时代的浪花。

鼓楼区道教协会副会长杨德峰,鼓楼区道教协会副会长钱颖曦则希望社会各界多多关注闽都民俗文化传承,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拉近与年轻人的距离感。

2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