坊间视点|你的收藏夹在“吃灰”吗?

心动在宁波 2024-09-30 04:57:52

■新闻回顾

上网时,一旦刷到那些看似颇有价值的教程,便毫不犹豫地收藏,然而再次打开的概率微乎其微;手机相册里照片上万张,甚至有不少图片场景重复,但左看右看,哪张都舍不得删除……这些症状被网友戏称为“数字囤积症”。有人说:“囤的都是有价值的数字资料,随时取用,反正空间够用。”也有人表示:“收藏不等于看过,这根本没意义。”你的收藏夹在“吃灰”吗?请谈谈您的想法和建议。

■嘉宾发言

毛梦婷:“数字囤积症”的主要表现是持续地收存超过自己实际需要的数字信息,且疏于管理乃至放手不管。它虽是信息网络时代才出现的新概念,但囤积本身作为一种现象在现实世界早已有之。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正常的数字信息收集活动有滑向大量收集甚至囤积的趋势。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持续积累信息的动机和难以删除信息的缘由。

李燕翁:在当今社会,“拍照”“收藏”“保存”似乎总能给人带来满满的安全感。我们以为总有一天自己会学习或用到这些内容,但最后的结局往往是静静地躺在收藏夹里“吃灰”。这让我想到了“蔡格尼克记忆效应”。它是指人们天生有一种办事有始有终的驱动力,之所以会忘记完成了的工作,是因为欲完成的动机已经得到满足。如果工作尚未完成,这动机便使他对此留下深刻印象。人们认为,收藏了就等于练了、看了,是已经完成的工作,想要学习的动机已经得到满足,所以收藏之后就会忘记。

徐学栋:看到这个话题,想起刚才我浏览新闻的时候,把自己感觉非常有用的文章放进了收藏夹,不禁会心一笑。也许大多数网民和我差不多,上网的时候都有这样的习惯,认为对自己有帮助的、有价值的照片、视频、文章都会下载、收藏。我认为,这是个好习惯。

毛梦婷:人们持续积累数字信息的动机,主要包括规避不确定性、构建身份以及感知责任这三个方面。首先,规避不确定性是人们囤积数字信息的一个重要驱动力。面对未来难以预测的信息需求,人们倾向于“以防万一”地保存各种信息,尽管这些信息的未来价值难以精确评估。其次,构建身份是数字信息积累的另一关键原因。数字信息作为个人身份的重要证明,承载着个人的独特经历、记忆、情感和情绪。这些数字财产不仅具有情感价值,还可能具备经济价值,它们共同构成了个人的数字身份。人们保存这些数字信息,不仅是为了与他人分享,更是为了创建自己的数字遗产,从而强化自我意识和身份认同。最后,感知责任在工作环境中尤为突出。特别是在那些对数据保护有明确职责的组织中,员工往往因为工作需要而不断囤积信息。他们不仅要收集、保存工作信息以备日常使用和检查,还要将这些信息作为对工作进度和事件的提醒。这种责任感不仅加剧了数字信息囤积行为,还增加了删除信息的难度,使员工面对删除决策时感到焦虑不安。

李燕翁:那么,如何避免收藏夹“吃灰”现象呢?首先,要有意识地避免这种“安慰剂”行为。通过了解收藏夹“吃灰”背后的这些心理机制,我们能够发现,习惯性收藏其实只是为了满足我们的心理需求,却没有给我们带来实质性的提高,甚至让我们把本来应该现在掌握的知识留到了以后,不仅延长了学习周期,还容易就此遗忘。所以,我们要尽量减少这种不必要的收藏行为。

徐学栋:“放进收藏夹”这个行为,就如同我们看书时看到好的段落、精彩的文字,会划上一条线,或在书页上折一个角。而在看完整本书后,我们会再去翻看一下以前折着角的书页、划着线的段落,细细回味一番。一般这样看书,对书的内容、写作风格等,都会铭记在心,不容易忘记。

毛梦婷:难以删除信息的缘由深植于人类的情感与行为惯性之中。首先,情感依恋是一个显著的原因。数字信息,尤其是照片、视频及亲友的电子邮件,承载了丰富的情感记忆,成为个体情感支持和身份认同的重要部分。人们往往因害怕失去这些珍贵的情感纽带和自身身份的一部分而不愿删除这些信息,即便它们占用了大量存储空间。其次,懒惰和时间管理问题也是导致信息难以删除的关键因素。许多人因忙碌或缺乏动力而未能及时整理和管理自己的数字信息,他们可能觉得管理这些信息既费时又费力,且在当前有更紧急或更重要的事情需要处理。此外,面对庞大的信息量和无从下手的挫败感,人们往往选择拖延,将问题搁置,这进一步加剧了信息的囤积。

李燕翁:其次,可以通过正面增强来激励自己,通过愉悦刺激来提高完成某种行为的概率。每完成收藏夹里的一项任务,就给自己一些实质性的奖励,比如一顿大餐、一件小礼物等。

徐学栋:在网上看到有深度、有见解的文章,或收到别人发来的一些旅游照片、视频,我们都可以收藏起来,等夜深人静的时候,再翻出来仔细阅读或观看,也许会有不同的感受。所以,我认为,喜欢收藏是个好习惯,但前提是要有度。对收藏的文章、教程等,我们要定时拿出来看看,如果再次翻看的时候感觉没什么用、没什么价值,就应该立即删除。至于手机里照片的囤积,我建议给自己立一下规矩:每个景点或场景的照片最多保存自己认为最精彩的10张或20张,其余的一律删除,或者保存到移动硬盘或电脑上(不要保存在网盘里),给手机腾出空间。

毛梦婷:我的做法是每当遇到想要收藏的内容时,会先问自己3个问题:我是否真正需要它?我是否有时间和计划去学习和利用它?它是否与我当前的学习或工作目标相关?答案都是肯定的,我才会收藏,并在收藏时添加简短的备注或标签,以便日后快速检索。同时,我会定期清理收藏夹,删除那些不再需要或从未打开过的内容,保持收藏夹的整洁有序。

李燕翁:收藏是表达喜爱与珍惜的方式,也是对重要数字信息进行采集的行为。适当收藏,时常更新,从今天起,让我们整理一下自己的收藏夹,做好“断舍离”,为收藏夹好好“吹吹灰”吧。

徐学栋:这个世界非常精彩,而我们的手机空间非常有限。保存对我们有用、有益的内容,不断更新,才不至于让我们的收藏夹“吃灰”。

■网友围观

@ 眠渺蓝思:也不能说全部“吃灰”,收藏的教程有时候还是会翻出来看看的,就是收藏多了,看不过来。

@ 热血御宅族:我就是这样,啥都下载、收藏。硬盘满了,只好再买新硬盘。其实,很多东西根本不会打开看第二次。

@ basic0spirit:深有体会,微信内存已经占用60多G了,但是舍不得删,觉得哪天也许就用上了。

(姚界)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