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万元的境外甘蔗生意,普通农民能分到一杯羹吗?

小农民挖穿地球 2024-12-12 22:15:27

种菜很有趣,关注我,一个狂爱种东西的小农青

云南普洱的跨境甘蔗运输,引起当地农民关注。

通过大黑山边民通道入境的甘蔗一度达到近千吨,

全年累计贸易额更是高达1200万元。(来源:澎湃新闻)

这么大的生意,看起来机会不少,

但如果你是一个普通农民,

想从中分一杯羹,可能没那么容易。

普通农民为啥难参与?

产业链条被企业垄断

说白了,这些跨境甘蔗生意压根不是普通人能碰的活儿。

企业是这条产业链的核心,掌握着从种植到运输,

再到国内糖厂加工的一整套流程。

尤其是跨境种植的土地谈判、规划,

没点资本和人脉,根本进不去。

普通农民种一小片甘蔗,

产量和质量压根达不到这些企业的要求,人家连看都不会看一眼。

更麻烦的是,规模化才是关键。

企业讲究的是一块大地种下去,高效运作;

而普通农民家里就那几亩地,种出来的甘蔗无论数量还是稳定性都远远不够。

换句话说,大生意只要大玩家,

小打小闹的农户,很难分到饭吃。

技术门槛高,普通农民跟不上

很多人以为种甘蔗就是撒点种、浇点水,等着成熟就行。

真要这么简单,企业怎么可能投入大量资金聘请农技专家?

境外种植还得面对语言、文化的壁垒。

企业派去的技术员可能精通几种语言,而普通农民就算想参与,

连和当地农工沟通都困难,更别提什么管理种植了。

物流和加工链条没普通农民的位置

甘蔗从境外种植到运回国内,这中间每一步都要求标准化作业。

从砍收、装车、运输,到入境后的分拣、清洗,

再到送进糖厂,每一个环节都要严丝合缝。

普通农民既没有物流设备,也没法进入这些高标准流程,

几乎连边角料都吃不上。

跨境甘蔗生意到底是谁的“羹”?

跨国企业

目前,整个跨境甘蔗产业链的利润基本都流向了企业。

它们在境外以极低的价格包地种植,人工、土地成本都低得惊人,

运输回来后,加工成糖卖到国内市场,利润翻几番。

甘蔗价格低,糖价却不会降多少,整个差价全进了企业腰包。

比如国内的一些大型糖厂,每年都从境外进口大批甘蔗。

低价进口让它们大大降低了成本,

同时还避免了国内土地资源的限制。

这部分利润,普通农民连看都看不到。

边境经济链上的从业者

跨境甘蔗运输涉及的从业者,

比如卡车司机、边境通道管理人员等,确实能从中挣到些钱。

但这些机会跟普通农民没啥关系。

这些职位更需要的是运输资源和对边境政策的熟悉,而不是种植能力。

即便是边境地区的农民,也只是靠打零工赚点辛苦费,

和真正的产业利润相差甚远。

普通农民没机会

对普通农民来说,

种植甘蔗看似是最直接的参与方式,但实际上连这都难。

即便能种出来,企业只会按照最低收购价买下,

扣掉种植成本,赚头微乎其微。

那些动辄几百吨、上千吨的需求量,

根本不是普通农户能满足的。

这条链条从一开始就没考虑过普通农民的利益。

为什么普通农民连“边角料”都吃不上?

没有资本,也没有渠道

跨境甘蔗种植动辄上百亩地,资金需求极大。

企业通常会通过融资或者政府支持获得启动资金,

而普通农民的口袋掏出来,可能连一个种植小项目都撑不起来。

再加上资源的集中化,企业和当地直接对接,根本轮不到个体农民插手。

普通农民即使想找合作,也很难找到可靠的渠道。

这些跨境项目的资源分配早就内定,普通人想参与,无门可进。

市场竞争激烈,收益不稳定

别以为跨境甘蔗生意稳赚不赔,真正做起来,波动风险也不小。

比如天气因素,境外的台风、干旱等都会影响甘蔗的收成;

企业能扛住这些风险,普通农民可扛不住,一不小心可能血本无归。

国际市场的价格波动也让收益变得不确定。

甘蔗价格的起伏直接影响整个产业链,

普通农民既缺乏应对风险的能力,又无法分担损失。

劳动力价值低,难有正向回报

普通农民的参与方式,更多是以劳动力身份出现,

比如去企业甘蔗地里打工种植。

但境外人工成本本身就低,即使能挣点钱,

也远不如在国内种别的作物划算。

这种“参与”,实际是一种低层次的角色,和大生意毫无关联。

普通农民却几乎看不到真正的机会。

即便偶尔有人参与,也只是“看天吃饭”,

很难在这条高门槛的链条中找到稳定的收益点。

这种局面,短期内不会有太大改变。

普通农民的现实选择

不要追逐不属于自己的市场

普通农民无法立足与其费劲追逐,不如把精力花在更实际的选择上。

比如本地一些市场需求稳定的作物,

它们的种植成本低、技术门槛不高,农民完全可以胜任。

拿云南来说,适合种植的作物很多,

像本地特色蔬菜、食用菌、茶叶,这些都是市场上长期有需求的东西。

相比跨境甘蔗的高风险、高门槛,这些项目反而更值得尝试。

关注小型本地农业项目

普通农民的资源有限,最明智的做法是专注于那些可以实际操作的小型农业项目。

比如,云南气候多样,非常适合发展季节性蔬菜种植或者经济林果业。

种植辣椒、番茄、葡萄这类作物,

不仅管理简单,而且销路稳定,

农民掌握好种植技术后,还能形成一定的品牌效应。

小型养殖业,也可以尝试。

这些项目虽然看起来不起眼,但利润稳定、周期短,

普通农民可以自己掌控,不必依赖大企业的资源。

脚踏实地,找到适合自己的路

1200万元的跨境甘蔗生意对普通农民来说,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

参与这种高门槛、高风险的产业,并不是普通农民的现实选择。

但这并不意味着农民没有出路。

与其盯着看不到尽头的大产业,不如把有限的资源和精力放在更有希望的领域。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