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本山背后靠山被曝光,他在东北无人敢碰,全凭三位贵人照拂

卡门的事 2024-08-01 20:16:58

文|卡门的提琴

编辑|卡门的提琴

提起赵本山,大家都知道他是一位著名的小品演员,是春晚舞台上的常客。

他的作品《卖拐》、《心病》、《小九老乐》等,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很少有人知道,这位今天的“小品王”,他的成功之路却是从一个孤儿开始的。

“出了山海关,有事找本山”,这句话曾经在东北地区流传甚广,人们都知道,在东北,没有人敢轻易得罪赵本山。

赵本山的成功,真的只是他一个人的功劳吗?在他的背后,是否有一些鲜为人知的“靠山”?

坎坷的前半生

赵本山出生在东北的一个小村庄,那时的东北正处于社会动荡的时期。

他的父母在他还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他,留下他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挣扎,那个时候的赵本山,还太小,不明白生活的残酷,不知道未来的路该怎么走。

幸运的是,在这个艰难的时刻,一位善良的二瞎子二叔收养了他,二叔虽然双目失明,生活也十分贫困,但他有一颗善良的心。

他把赵本山视如己出,倾尽所有来照顾这个可怜的孩子。

跟随着二叔,赵本山开始了他的艺术生涯。

二叔虽然看不见这个五彩斑斓的世界,但他的内心却有一个丰富多彩的艺术世界。

他精通多种民间艺术,会拉二胡、吹喇叭、唱小曲,他把这些本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赵本山,希望他能有一技之长,将来能够自力更生。

于是,年幼的赵本山跟着二叔走街串巷,用这些才艺为生。

他们在街头卖艺,赵本山拉着二胡,二叔在一旁吹着喇叭,两人配合默契,吸引了不少路人驻足欣赏。

虽然生活依然困难,但赵本山在艺术的世界里找到了快乐。

这段艰难的童年经历,对赵本山后来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它让他懂得了生活的不易,懂得了坚强和勇敢的可贵,同时,这段经历也为他的艺术生涯埋下了种子。

这些,都成为了他日后成为一名优秀演员的基础。

1982年,对于赵本山来说,是喜忧参半的一年。

这一年,他迎来了人生中一个重要的角色——父亲,当他第一次抱起自己的儿子赵铁蛋时,他的心中充满了欢喜和期待。

他多么希望能给这个孩子一个幸福的童年,让他无忧无虑地成长。

然而,命运却跟赵本山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小赵铁蛋还在襁褓之中,就被诊断出多种疾病。

面对医生的诊断书,赵本山感到天旋地转,他知道,这意味着什么——无尽的治疗,高昂的医疗费。

对于当时的赵本山家庭来说,这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他们本就生活拮据,儿子的医疗费用无疑是雪上加霜,赵本山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无助,他不知道该如何面对这个困境,不知道未来在何方。

就在这个困难的时刻,命运给了赵本山一个转机。

李忠堂的赏识

当地文化馆的馆长李忠堂,一位在当地颇有名望的文化人士,十分欣赏赵本山的才华。

李忠堂第一次见到赵本山,是在一次文化下乡的活动中,当时,赵本山正在台上表演他的拿手好戏《瞎子观灯》。

这个节目,赵本山已经演了无数遍,但每一次,他都能给观众带来新的惊喜。

他生动的表情,夸张的肢体动作,以及惟妙惟肖的盲人形象,深深地打动了台下的李忠堂。

这次相遇,给了李忠堂一个新的灵感,这一年,他创作了一个新的剧本《摔三弦》,剧中有一个重要的盲人角色,在李忠堂的心中,这个角色非赵本山莫属。

于是,李忠堂找到了赵本山,邀请他来出演这个角色。

对赵本山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摔三弦》不同于他以前演过的任何作品,它对演员的要求更高,需要更加细腻入微的表演。

但同时,这也是一个难得的机会。

赵本山知道,如果能够成功演好这个角色,不仅能帮助他在事业上更进一步,也能为家里挣到更多的钱,为儿子的治疗提供保障。

于是,赵本山毫不犹豫地接受了这个挑战。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几乎是住在了剧团里,从早到晚,他都在不停地练习,他常常练到声音嘶哑,练到双腿发软,但他从未想过放弃。

功夫不负有心人,当《摔三弦》终于上演的时候,赵本山的表演征服了所有人。

他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令人难忘的盲人形象,每一个细节都恰到好处,每一个动作都感人至深。观众们被他的表演深深打动,掌声雷动,口碑如潮。

这次表演,为他打开了通往成功的大门,他开始在东北地区崭露头角。

更重要的是,这次表演让赵本山看到了自己的潜力和价值。

他意识到,自己不仅仅是一个街头卖艺的小艺人,他有能力去创造更多,去达到更高的艺术境界。

1987年,赵本山迎来了另一个重要的合作,这一年,他与另一位演员潘长江合作,表演了《大观灯》。

这个节目,再一次在东北引起了轰动,两人的名声也随之大噪,他们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和喜爱。

从那时起,他不再是那个在街头卖艺的小艺人,而是一个在舞台上闪耀的明星。

但他知道,这仅仅是一个开始,在他的心中,有一个更大的梦想,一个能让全国人民都认识他、喜爱他的梦想。

而这个梦想,将在他遇到另一位贵人——姜昆之后,渐渐变成现实。

春晚舞台,姜昆的引荐

尽管在东北已经小有名气,但赵本山知道,要想在全国范围内出名,还需要一个更大的舞台,1987年,这个机会终于来了。

著名相声演员姜昆,当时已是家喻户晓的大明星。

他在一次演出中听说了赵本山的名字,好奇之下,特意到铁岭观看了赵本山的表演。

赵本山的幽默和才华深深打动了姜昆,他认为这样的人才不应该埋没在东北的小舞台上。

回到北京后,姜昆立即向央视的导演推荐赵本山,并将赵本山的表演录像带交给了他们。

尽管第一次的春晚之行并不顺利,节目被临时取消,但姜昆并没有放弃,他继续为赵本山争取机会,坚信他一定能在春晚舞台上大放异彩。

功夫不负有心人,1990年,赵本山终于登上了春晚的舞台,表演了小品《相亲》。

这个节目一经播出,立即引起了全国观众的关注和喜爱,赵本山的名字,也从此传遍了大江南北。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赵本山几乎每年都会登上春晚舞台,成为了春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姜昆不仅为他提供了这个机会,也在表演风格上给了他很多指导和帮助,在姜昆的悉心培养下,赵本山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成为了小品界的一代宗师。

艺术伙伴,高秀敏的支持

在赵本山的成长道路上,除了李忠堂和姜昆,还有一个人的存在同样重要,那就是他的搭档高秀敏。

高秀敏在东北的演艺圈也是一个响当当的名字,她的丈夫何庆魁更是一位才华横溢的编剧,当赵本山遇到创作瓶颈的时候,他找到了何庆魁,希望能得到他的帮助。

何庆魁欣然接受,并带着高秀敏一起来到了赵本山的身边。

他们的首次合作,就是为赵本山修改剧本,这次合作不仅帮赵本山度过了难关,也奠定了他们长期合作的基础。

此后,赵本山、高秀敏和何庆魁成为了春晚小品舞台上的“铁三角”,高秀敏与赵本山的默契配合,为观众带来了无数经典的作品,如《卖拐》、《心病》等。

这些小品不仅在全国引起轰动,也让赵本山的名声达到了新的高度。

高秀敏幽默风趣的表演风格,与赵本山的搞笑风格可谓是相得益彰。

她的专业素养和无私奉献,让赵本山在艺术道路上如虎添翼。

可以说,没有高秀敏,就没有赵本山后来的许多经典作品。

尽管后来因为一些创作理念的差异,两人最终分道扬镳,但高秀敏在赵本山的成长历程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总结

从一个孤儿到小品王,赵本山的成功之路可谓是传奇。

但这个传奇的背后,除了他自己的才华和努力,还有三位贵人的悉心帮助和支持。

二叔给了他艺术的启蒙,李忠堂给了他第一次展示才华的机会,姜昆为他打开了通往全国的大门,高秀敏则是他艺术道路上的良师益友。

赵本山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艺人的成长历程,更是一段鼓舞人心的奋斗传奇。

它告诉我们,无论出身多么卑微,只要有梦想,有毅力,有贵人相助,就没有什么不可能。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