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是我国古代最为辉煌的朝代之一,也是封建王朝的巅峰时代。这个时代出现了很多名臣将相,在历史的天空中熠熠生辉。尤其是在唐太宗李世民执政的贞观年间,更是名臣将相如云,取得了震古烁今的成就,被誉为贞观之治。贞观年间名垂青史的将相很多,大多都是在李世民从秦王登上皇位过程中立下过汗马功劳的人。本文要讲的褚遂良却比较特殊,他最初不是李世民的部下,而是西楚霸王薛举的部下,并且帮助薛举击败了李世民。然而他在投降唐朝后却得到了李世民的重用,后来还成为了宰相和顾命大臣。
从李世民死敌的部下,一跃成为秦王府的要员,最后成为贞观后期的宰相之一,褚遂良的一生堪称传奇。唐太宗李世民爱才的名声在历史上极大,其宽容和虚怀若谷的用人特点也成为后世帝王效仿的对象。因此在李世民手下出身于其敌对势力的名臣将相极多,其中名气最大的就是魏征。然而褚遂良与魏征的情况不同,他对唐朝的贡献也没有魏征大,却依然得到了李世民的重用。很多人认为李世民重用褚遂良是因为他的文学才能,因为褚遂良在历史上是以文学和书法能力出名的,但从史书上看却并非如此。
褚遂良是隋朝太常博士褚亮之子,其家族来自于河南褚氏,是南北朝以来的门阀世家。虽然不是什么高门大阀,但出身于官宦子弟的褚遂良从小就得到其父很好的教育,在文化方面展露出极佳的天赋。他师从虞世南、欧阳询等大家,在书法方面有着杰出的成就,被誉为初唐四大家之一。
褚遂良在唐朝声名远播,但其官场生涯并非起于唐朝,而是从西秦霸王薛举部下开始的。隋朝末年杨玄感叛乱失败后,隋炀帝杨广追究相关者的责任,褚遂良的父亲褚亮因与杨玄感来往密切而被贬为西海郡司户。两年后金城校尉薛举在据州起事称帝,自号西秦霸王,拜褚亮为黄门侍郎。
由于褚亮得到了薛举的重用,褚遂良就水涨船高,被薛举任命为通事舍人,负责掌管诏命及呈奏案章。李渊攻占长安后,近在咫尺的薛举就成为唐朝最大的威胁,于是派出李世民率兵进剿割据西凉的薛举。经过一番大战后,薛举在褚遂良父子的帮助下击败李世民,这也是李世民一生中少有的败仗。薛举乘势东征长安,结果在路上病逝,其子薛仁杲继位。于是李世民再次率兵出击,薛仁杲刚愎自用,听不进臣下的意见,最终败给了李世民。薛仁杲被俘后在长安处决,他的部下都被纳入了李世民的麾下。
李世民因战功被唐高祖李渊授予全面掌管唐朝东路军队的文武大权,并允许他在洛阳开府建衙,于是大名鼎鼎的天策府建立。天策府建立后,李世民任命了十八位学士作为他治理地方的重要顾问,褚遂良的父亲褚亮、老师虞世南就是其中之二。因为父亲和老师的关系,褚遂良也受到李世民的重用,被任命为铠曹参军。“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登基称帝,褚遂良因为文化方面的能力杰出而继续被重用。他先后掌管弘文馆、出任起居郎,成为唐朝第二代文官中的佼佼者。虞世南去世后,他得到魏征的推荐,成为李世民的侍书。
褚遂良在唐朝官运亨通,很快就从起居郎升职为谏议大夫,在太子李承乾被废后因拥立晋王李治为太子,还被任命为黄门侍郎。在唐太宗李世民出征高丽返回后,褚遂良达到了人生的巅峰,被任命为中书令,继魏征之后成为与刘洎、岑文本、马周、长孙无忌并列的宰相。
两年后李世民去世,临终前将褚遂良和长孙无忌叫到到身边留下遗言,并命令褚遂良草拟遗诏,于是褚遂良成为李世民给李治指定的顾命大臣之一。李治即位后,封褚遂良为河南县公,第二年升级为河南郡公,第三年拜为吏部尚书并监修国史,第四年以尚书右仆射执掌朝廷大权。
可以说从贞观初年开始,褚遂良在官场上就无往而不利,受到唐太宗李世民的重用,成为唐朝第二代官员中最早崭露头角,并位极人臣的朝廷重臣。他的崛起给唐朝政坛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力,也成为后来唐高宗永徽年间朝廷政治斗争的根源之一。在很多历史书上,都把褚遂良受到李世民重用归于其卓越的文学才华,尤其是书法上极高的造诣。但是从史书全面分析来看,这种说法是非常偏颇的。诚然褚遂良的文化造诣极高,李世民也是喜欢书法的人,但说他因此就重用褚遂良为宰相,却是与事实严重不符的。
就当是的历史背景而言,文化水平高的有秦王府十八学士,书法造诣高的有初唐四大家的另外三位,但他们在政治上都没有褚遂良如此大的成就,其中就包括褚遂良的父亲褚亮和老师虞世南、欧阳询。而李世民重用的其他宰相如房玄龄、魏征等人,都不是以文学水平和书法能力著称的。从这方面看,文学水平和书法能力只是褚遂良进入李世民视野的敲门砖而已,他受到重用还是因为别的原因。结合史书的资料来看,褚遂良之所以受到李世民的重用,与他的出身和政治派系是密不可分的,也是当时政治斗争的需要。
在很多人眼里,名垂青史的贞观之治是政通人和的时代,但其实这个时代的政治斗争也是非常激烈的。当时政治斗争有两大派系,一方面是南北朝和隋朝传承下来的门阀士族,另一方面是李世民在贞观年纪扶持的地主官僚新贵。这两方面在政治利益上有着很大的矛盾,门阀士族想要保留前朝门阀时代的特权,而官僚新贵则需要维护自己在朝廷的地位和权势。对于李世民而言,这两派的斗争都是他需要的,但又不能斗得过火。他需要在斗争中削弱门阀士族,扶持民间的地主新贵官僚,以形成有序和平衡的政治格局。
从历史发展来看,李世民的选择是非常正确的。因为只有扶持民间的势力崛起,在朝堂之中抑制门阀士族的特权,才能让国家摆脱历史周期律的危机。从魏晋南北朝开始,华夏大地四百年的战乱,短命王朝频繁更迭,其根子就是在门阀士族身上。如果不能抑制门阀士族,不能让人数更多的民间人才和地主官僚占据朝廷,唐朝必然会成为第二个隋朝。这既是李世民解决历史周期律问题的主要路线,也是他与前太子李建成的矛盾根源。但解决了李建成并不能改变社会的本质,以五姓七宗为首的门阀士族,依然是唐朝初年最大的政治势力。
李世民选择褚遂良作为第二代官员的主要培养对象,其关键在于褚遂良的身份具有特殊性。从出身上讲,他是河南褚氏的子弟,也算是门阀士族的一员。但在门阀士族中,河南褚氏并不是高门大阀,只能算是三四流的小家族。如果按照门阀士族的九品中正制排位,河南褚氏是倒数的。因此在朝廷的官员中,褚遂良与山东门阀的中下层官员走得比较近,并不是高门大阀支持的对象。朝廷中来自高门大阀的官员已经够多了,但来自底层的却非常少。李世民后期提拔的马周、岑文本、刘洎都是中下层官僚出身的大臣。
在门阀士族的势力中,首推以长孙无忌为代表的关陇门阀,然后是以房玄龄为代表的山东门阀,最后才是萧瑀为代表的江南门阀。这些门阀在朝廷中势力极大,只是靠几个从基层提拔起来的官员来抑制是不够的。因此李世民就想到了分化瓦解门阀集团的策略,提拔低品级的小家族子弟来瓜分大家族的利益,褚遂良就是这种政治思路的产物。让褚遂良与长孙无忌分庭抗礼,同时作为顾命大臣,就是为了防止门阀集团动摇新皇帝李治的根基。可以说李世民在临终前把防范门阀集团的所有办法都想到了,而褚遂良便是其中的关键。
在李世民看来,只要李治按照自己的路线,一步步的提升增加民间人才和底层地主官僚在朝廷中的人数,削弱门阀世家对朝廷的控制权,就能避免唐朝陷入隋朝那样的窘境。而褚遂良的存在,就是给这些从底层上来的,没有门阀家族后台的官员们撑腰,避免他们在政治斗争中被门阀世家的官员挤出朝廷。当然,李世民也不只留了褚遂良一个,还有许敬宗、李绩等老臣都是为了抑制门阀世家而存在的。从历史的发展来看,这条路线非常的成功,也造就了唐朝的辉煌,但其过程中出现的政治斗争和波折并不少。
就褚遂良而言,他其实是辜负了李世民和李治的重用,在永徽年间和长孙无忌合流,成为当时的门阀世家代言人。在永徽年间旧门阀和新官僚之间的政治斗争的大爆发中,褚遂良站在了门阀的一边,成为了唐高宗李治最大的威胁之一。好在李治不愧是李世民的儿子,用了一个出乎意料的手段,就是扶持武则天当皇后,逆转了朝局让唐朝彻底跳出了历史周期律的陷阱。从这个角度看,褚遂良并没有成为国家栋梁的觉悟,即便是小门阀出身,也无法摆脱门阀子弟的历史局限性,最终让自己站在了潮流的对立面,被历史车轮狠狠的碾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