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会昌
毛泽东
东方欲晓,莫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
读诗心得:第二次大“围剿”失败后,蒋介石又组织三十万兵力,发动第三次大“围剿”。真有点他所佩服的曾国藩“屡败屡战”的劲头,一次比一次规模大,战争不断升级,非要打赢,挣回面子不可,结果第三次还是被毛主席打败。于是又来第四次大“围剿”,老蒋抽调了四十万大军。这时,毛主席被已经被王明左倾机会主义排挤赋闲养病。1933年2、3月,周恩来朱德按照毛主席过去的打法,也取得了胜利。老蒋更气得不行,9月又组织第五次大“围剿”(持续到1934年10月),集中一百万大军,跟各地红军全面开战,其中五十万直奔中央苏区,与红军主力决一死战。这期间,即1934年夏,毛主席在会昌一带调研指导工作。一天起早登临会昌山,有感而发,吟出此词。后来毛主席对此词作了自注:“1934年,形势危急,准备长征,心情又是郁闷的。这一首《清平乐》,如前面那首《菩萨蛮》一样,表露了同一的心境。”那是什么心境呢?我看主要是是怀旧,过去能打胜仗,大家心情舒畅。现在,博古、李德、周恩来组成的“三人团”领导中央和红军,不顾敌强我弱的实际情况,一改过去“诱敌深入”等灵活机动的战法,教条地提倡进行所谓“正规”战争,以“阵地战、消耗战”来对抗国民党军队的进攻,采取了“主动出击”“御敌于国门之外”的进攻路线,结果反“围剿”节节失利,愈打愈困难,在此情形下,1934年10月不得已离开中央苏区,开始了战略转移即长征。毛主席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可又无可奈何,但又无比心痛,这才去登山散心。“东方欲晓,莫当君行早。”作纪实看,天未亮就大早去登山,结果还有人去得更早。更隐讳的深意,红军跟国民党军的较量(即第五次“围剿”与反“围剿”斗争)快要见分晓了,李德那个打法不行,中央苏区保不住的。1934年9月中旬,毛主席见到了井冈山的老部下龚楚,不禁潸然泪下,感慨的说“现在不是井冈山老同志的世界了!我们只好暂时忍耐吧!”这是理解“莫道君行早”的一个注脚。毛主席是最早一波搞武装暴动的,最先创建大片革命根据地,可还不是被上海来的党中央一些人摘了桃子,一脚踢开,过河拆桥了吗?早不如巧啊,看看莫斯科的王明,再看看跟前的博古、李德,不都是这样巧夺天工,后来居上了吗?踏遍青山,是毛主席自己在苏区各地调研。人未老,是指并未灰心泄气,虽然他已经不惑之年,但还有志气和劲头,并不服输。登会昌山说“风景这边独好”,重访大柏地说“今朝更好看”,为什么?这就是怀旧的流露。因为大柏地战斗,红军打得好。也因为1931年11月会昌“拔钉”之战打得好啊,从此赣西南与闽西连成一片,形成以瑞金为中心的中央苏区。毛主席想说的应该是这个风景独好,那几乎是中央苏区的全盛时期。会昌也是国民党军攻陷中央苏区最后一座县城(1934年11月23日),这还不是“风景这边独好”?但是毛主席的思绪并没有停留于此,而是从回首过去寻求心理慰藉,到展望未来增强信念。且看“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实际上“独好”的风景守不住的,那样死磕硬拼,不长久的。要说希望还得看圈外的世界。“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这里有两个典。一个是南粤,暗自北伐的大本营、革命的策源地广东,追根溯源那是革命光辉的起点。一个是郁郁葱葱,历史上刘秀十六岁时,当时著名的望气者苏伯阿在经过他老家时,说了一句惊人的言论“美哉!王气郁郁葱葱”。从这点来看,毛主席有更大的雄心。实在不行就重头再来,退回广东,再度北伐。就像当年孙中山被袁世凯窃取革命成果,不得不发动二次革命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