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钝感力》去上班,再也不怕任何人的刁难

乐人看情感 2024-09-24 02:26:12

你有没有过这种经历?

工作中,一点小插曲,别人不曾在意,你却装进心里反复琢磨,搞得自己精神高度紧张;

老板的一个皱眉,同事的几句评价,在你这都是天大的事,时常令你心绪烦乱;

明明什么都没有发生,可敏感的你,总有一些莫名其妙的预感,一刻也不敢放松。

日本作家渡边淳一,就常常为此感到崩溃。

35岁那年,还是外科大夫的他,和同事发生一点争执。

事后他越想越绝望,感到自己在整个医学圈都难以立足。

于是,他干脆弃医从文,走上了职业作家的道路。

可开始写作后,他又因为各种负面评价而焦灼不安。

偶然的一天,痛苦万分的他,在酒馆买醉。

喝醉后,他又是哭又是笑,拉着老板大吐苦水。

老板听了半天,只说了一句话,就令渡边醒悟。

他说:我只看到了有才华的你,至于其他人,根本不存在。

是啊,何必因为那些无关紧要的人和事,白白消耗自己的能量呢?

想通这点,渡边淳一忽然释怀了。

之后,他开始心无旁骛地创作。

很快就佳作频出,成为响当当的知名作家。

晚年时,在著作《钝感力》中,渡边感慨:

成就我的,不是天赋与才华,而是一种叫钝感力的东西。

尤其工作中,越是精神上不受力,越能聚焦能量深耕自己。

1

太过敏感

是工作中痛苦的来源

看书时,编辑小K的故事,令我印象深刻。

小K有个女同事,令他十分反感。

这个女人说话声音大,办事没条理,穿衣服也丑。

小K深受影响,哀求领导给他调换位置。

可换了工位后,小K的注意力,还是无法集中到工作上。

他一会留意女同事的动静,对方又和客户吵起来了,一上午都在走来走去;

他一会揣测其他人的看法,领导会不会觉得我多事,我看起很难相处吗?

如此分神,导致他工作上反复出错,白白惹来不少麻烦,搞得自己愈发焦虑。

心理学家鲍尔斯特说:

“尽管你什么都没做,但每一次选择、纠结、焦虑,大脑都会消耗心理的能量。”

太过敏感的人,外界的一点异常都会令他心神不安。

无所谓的小事,在他这里就是翻不过去的大山;无需介意的人,也成了工作中的拦路虎。

自始至终,即便没有人刻意为难,他们也会被自己的敏感硬生生拖垮。

在书里,作者讲起过一件很痛心的往事。

四十多年前,他刚涉足文坛时,结识了一位天才级别的作家O先生。

他本以为像直木、芥川这样的文学奖,非O先生莫属。

可事实却是,O先生屡次落选,连去小报社投稿也一再被拒。

最后,O先生受不住打击,从文坛上彻底消失。

作者深感遗憾,后经过多方打听,才了解到O先生的遭遇,全然因为他太敏感。

O先生像个被宠坏的“文学少爷”,只听得进赞扬,只能过众星捧月的生活。

碰上一点质疑,他就习惯性地揣测:“这个评委讨厌我,那个编辑是有意为难。”

结果,越想越紧张,越紧张就越容易把事搞砸,事情搞砸又加重了他的思虑。

就这样,原本前途无量的O先生,因为精神上的折磨,再也没灵感写出好作品。

作者在书中愤愤地写道:

“敏感,太容易令人受伤,它不给任何人东山再起的机会!”

对人对事太介意,无论在哪工作,痛苦都将是难以挣脱的宿命。

假如人是一棵树,外界的评价、反馈、响应,就是吹来的一阵阵风。

如果过度在意,随便哪阵风都能将人吹得东倒西歪。

原本只是芝麻绿豆大的事,因为你的敏感,最终彻底把你压垮。

2

带着钝感力去上班

人就不再惧怕任何刁难

很认可书里写的一句话:

顿感,并非反应迟钝,也绝不是愚笨,而是一种能力。

这种能力可以让我们屏蔽干扰,聚焦精力,稳定情绪。

在医院工作时,有个S医生,令作者很钦佩。

当年,他和S医生同在一位主任教授手下实习。

这位教授医术高明,唯独脾气差,爱训人。

很多刚入行的年轻人,包括作者自己,都时常因为挨训而一蹶不振。

但这位S医生,却总是弯着腰,低着头,小心翼翼地说着“是是是”。

他如此懦弱,活像个没骨气的软柿子,不免被同事们在背后笑话。

然而,无论被批,还是被笑,S全当没听见,依旧按部就班地工作。

从医院辞职时,作者很担心S的处境,心里默默揣测,S应该也干不长久。

可谁曾想到,多年后的一次同门聚会上,S竟然成了他们这批人中职位最高的人。

不仅当上了院长,还成了一家大医院的名誉董事。

作者这才恍然大悟——S表面上唯唯诺诺,实际上从未松懈。

S让自己选择性失聪,该听的一字不落,不该听的权当耳旁风。这种精准的“顿感”,令S巧妙地躲过职场中的恶意,保全并成就了自己。

360创始人周鸿祎说过一句话:

“人还是应该迟钝点,让自己的心变得粗糙,这样就能够承受各种锻炼和痛苦。”

生活的不如意,职场的各种难,能轻易击溃一个敏感的人,却拿皮糙肉厚者没有办法。

皮实一点,把自己调整成有韧性的弹力球,任何刁难碰过来,都会被弹远。

就像书里写的那个喜欢穿奇装异服的老太太。

别人的讽刺,她听来是赞美,别人的笑话,她转头就忘。

她看上去很迟钝,却活得自由自在。

作者说:“具备钝感力,就是拥有了迟钝且坚强的神经。”

钝感力,让我们拥有了一个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明枪暗箭射过来,可以迅速藏身,不想被别人打扰,也能尽快屏蔽。

这种向内集聚能量的智慧,才是成年人最大的底气来源。

3

工作拼到最后

拼的是能量稳定

作者认为:

拥有钝感力的人总是处于某种程度的安定状态。

在应对各种事情的过程中,不会使自己变得紧张或反应过度。

能够始终良好的平衡状态,做起事情来更得心应手。

具体怎么做呢?

我从书里总结了以下3点,分享给大家。

第一,人际关系脱敏

书里,提到了小K的故事。

这个小K是个白领,不巧某天撞上心情不好的领导,被找茬儿当众痛骂。

同事们都怕他扛不住,小K也多少有点委屈,心中暗暗替自己叫屈。

但转念一想,自己又没错,何必耿耿于怀。

于是他照常打卡上班,集中精力干好手头的活。

又一天,同事小N,也很倒霉地碰上了和小K一样的糗事。

但小N被骂后,当场崩溃,又是道歉,又是诉苦,又是自责。

领导的当面训话,同事的背后议论,令他倍感人际关系的紧张。

不出几天,小N就受不了,主动离职,灰溜溜地离开了。

作者说,不管你多么聪明,多么优秀,处理不好人际关系,就无法愉快地工作。

而处理人际关系最重要的,就是钝感力。

做好课题分离,守好自己的边界。

少关注别人,多关照自己。

在松弛柔软的关系中,把自己的事做到极致。

而后,成为职场上那个最具竞争力的人。

第二,对事有限负责

职场中,你是不是那种热心肠,谁的忙都想帮,什么活都想揽。

传达室的快递你帮忙拿,公共区域的卫生你抢着干,同事的外卖你顺便捎……

每天一到单位,敏感的神经总能立马捕捉到无数件事,不处理完就浑身不自在。

然而,你把工作当天大的事,却没有天大的本事。

干得又多又杂,成效却被稀释得几近于零。

更可怕的是,过度负责的状态下,人往往会压力倍增,紧张到衰弱。

在书里,作者谈起一项动物实验。

把老鼠关在一个密闭的空间,不停地用小棍驱赶它,制造一种忙碌的假象。

小老鼠越是反应灵敏,就越是惶惶不安。

而长期的紧张状态,最终导致它们患上严重的疾病。

同样的,不想被工作榨干,就要学会把力气往回收。

做好分内的事,打造核心优势,坚持深度工作。

一旦做到了对事的有限负责,对自己的提升将是无限的。

第三,把自己锻造成耐磨的刀鞘

泰戈尔说:刀鞘保护刀的锋利,它则满足于自己的迟钝。

很多时候,过于敏锐,并不是一件好事。

比如同样的办公环境,有人能安下心来做事,有人却总觉得这不对劲儿那不舒适;

比如同样的工作强度,有人能尽快适应,有人却提前焦虑,前怕狼后怕虎。

再比如,同样的行业变动、竞争氛围、绩效指标,有人能全然接纳,而后有条不紊地工作,有人却杞人忧天式的各种担忧害怕。

细心观察你就会发现,往往是那些迟钝的人,在工作上获得了更多的回报。

所以你看,成熟的职场人,并不会很敏锐地应变。

他们看上去更慢,顾虑更少,但结果却是比敏感的人更稳更靠谱。

作者在书里说:

“这世上有各式各样的人,各式各样的体质,千差万别的钝感力。”

把自己锻造成耐磨的刀鞘,才能扛得住工作这个缓慢受锤的过程。

对人对事保持钝感,收敛住自己的锋芒,你就能在不动声色中,超越大部分同龄人。

在《钝感力》书中,作者也深感职场人的艰辛,所以才反复呼吁道:

“一个人谨小慎微,凡事看得过重的,自寻烦恼的时代,早该终结了!”

工作是自己的,与别人毫无关系,不必因外界的风吹草动搅起内心的波澜。

与其在日复一日的内耗中煎熬,不如切断敏感的神经,带着钝感力上班。

调整好心态,保护好能量,屏蔽杂乱的磁场,工作就一定会朝着你预想的方向发展。

点个赞吧 ,让我们一起丢掉敏感的外套,保持迟钝,停止内耗,就再也不会惧怕工作中的任何刁难。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