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蒋介石下密杀令,卢汉一字未改救下90多人,密令成了废纸

轻舞飞扬呀 2024-11-29 05:42:12

引言:

1949年9月,新中国成立前夕,云南军政府主席卢汉面临一道重大考验。蒋介石派特务在昆明大搜捕,抓获400余名地下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并下令处决其中90余人。一封"情有可原,罪无可逭"的密电,不仅是90多条生命的判决书,更是蒋介石对卢汉的投共意图进行试探的陷阱。面对这道两难选择,卢汉凭借智慧,巧妙地将八字密令顺序颠倒,使其成为一纸空文。最终在代总统李宗仁的支持下,成功解救了全部被捕人员。这一抉择不仅挽救了90多条生命,更为卢汉日后率部起义、和平解放云南埋下伏笔。

大纲:

一、卢汉与云南

云南地理位置及战略意义

卢汉接任云南省主席的背景

卢汉对时局的分析及投共念起

二、"九九整肃"的陷阱

香港报纸事件引发蒋介石猜疑

西南军政会议的威逼利诱

特务头子徐远举抵昆,展开大搜捕

400余人被捕,90余人面临处决

三、巧破密杀令

蒋介石"情有可原,罪无可逭"密电

卢汉巧妙颠倒密令顺序

徐远举对密令的疑惑与处置

李宗仁到访云南,签字释放被捕人员

四、历史意义

营救行动的成功意义

对云南和平解放的影响

卢汉个人政治立场的转折点

1949年蒋介石下密杀令,卢汉一字未改救下90多人,密令成了废纸

1949年9月,新中国成立前夕,云南军政府主席卢汉面临一道重大考验。蒋介石派特务在昆明大搜捕,抓获400余名地下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并下令处决其中90余人。一封"情有可原,罪无可逭"的密电,不仅是90多条生命的判决书,更是蒋介石对卢汉的投共意图进行试探的陷阱。面对这道两难选择,卢汉凭借智慧,巧妙地将八字密令顺序颠倒,使其成为一纸空文。最终在代总统李宗仁的支持下,成功解救了全部被捕人员。这一抉择不仅挽救了90多条生命,更为卢汉日后率部起义、和平解放云南埋下伏笔。

西南门户 滇系传承

云南位于中国西南部,是一片战略要地。这片土地西与缅甸接壤,南部与老挝、越南毗邻,构成了中国连通东南亚的重要通道。

民国时期,云南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各方势力争夺的焦点。在这片土地上,蔡锷、唐继尧、龙云三代军阀相继统治,各自留下了不同的政治印记。

1945年10月,卢汉接任云南省主席兼保安司令,成为新一任"云南王"。与前几任军阀相比,卢汉显得低调许多。在表面上,他对蒋介石言听计从;私下里,他却在暗中收集各方情报,密切关注局势发展。

1946年6月,国共内战全面爆发。起初,国民党凭借兵力优势和美国的军事援助,在战场上占据上风。但随着时间推移,共产党依靠群众基础,逐渐扭转了战局。

卢汉通过细致的观察和分析,意识到共产党取得最终胜利只是时间问题。面对这种形势,他开始认真思考自己的出路。摆在眼前的有三条路:带着财产逃往国外;追随蒋介石转移台湾;或者寻求与共产党合作。

作为土生土长的云南人,卢汉对这片土地怀有深厚感情。他不愿意像其他人那样逃往国外,也不想追随蒋介石去台湾。卢汉亲眼目睹了表哥龙云的遭遇,深知蒋介石为人阴险,缺乏诚信。

经过深思熟虑,卢汉决定与共产党建立联系。他采取了一系列务实举措:撤销云南境内的反共政策,暗中支持当地游击队的活动。这些举动很快引起了共产党的注意。

1949年4月,一位名叫张秉昌的老人来访,他曾是国民党第60军的高级军官,后来参加长春起义加入解放军。张秉昌向卢汉传达了中共关于"国军将士起义"的政策,强调毛主席提出的"既往不咎"原则。

通过与张秉昌的交谈,卢汉对共产党的诚意和政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次会面成为卢汉政治立场转变的重要转折点,也为后来云南的和平解放奠定了基础。

疑云暗涌 蒋介石设局

1949年9月初,一则重磅新闻在香港报纸上刊出,标题赫然写着:"云南省前主席龙云与共产党建立合作,希望云南起义"。这则新闻虽然将人名写错,但龙云是卢汉的表哥,这个微妙的关系立即引起了蒋介石的警觉。

国民党在云南的情报系统迅速运转起来。蒋介石当即发出一份电报,邀请卢汉参加在重庆召开的西南军政会议,美其名曰"共商大计"。

在这场看似普通的军政会议背后,蒋介石正在部署一个更大的计划。随着长江防线岌岌可危,他急需在西南部建立一个军事基地,而云南的地理位置恰好符合这一战略需求。

卢汉以云南局势不稳为由,拒绝了蒋介石的邀请。这一举动更加深了蒋介石的怀疑。不久后,特务头子徐远举便带着一批人马抵达昆明。

徐远举以反共为名,在昆明城内展开了一场大规模的搜捕行动。短短几天内,四百多名地下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被抓捕。这些人中有地下党员,有同情革命的知识分子,也有普通的进步青年。

特务们采取突袭的方式,分别在学校、工厂、商铺等地方进行抓捕。这些行动打破了昆明城表面的平静,引起了市民的恐慌。

在这批被捕的人员中,徐远举特别挑选出九十多人。这些人或是有重要身份,或是在革命活动中发挥过关键作用。徐远举认为这些人的处置将直接影响云南的政局走向。

蒋介石随即向卢汉发来一份密电。电文中的八个字"情有可原,罪无可逭"看似简单,实则暗藏玄机。这既是对被捕人员的处决令,也是对卢汉立场的一次试探。

在此之前,蒋介石已经开始实施他的"大西南计划"。这个计划将云南、贵州、四川等地作为最后的军事据点,意图在这里建立反共基地。

处决这批革命人士,将成为考验卢汉忠诚度的试金石。如果卢汉执行这道密令,就等于与共产党撕破脸皮,从此再无回旋余地。这正是蒋介石的用意所在。

徐远举在昆明的行动还在继续。他派人严密监视着这些被捕人员,同时也在暗中观察卢汉的一举一动。整个昆明城笼罩在一片肃杀的气氛之中。

这场"九九整肃"行动不仅是一次大规模的政治清洗,更是蒋介石对云南势力的一次试探和打压。在新中国即将成立的重要时刻,这道密令成为了卢汉不得不面对的严峻考验。

智解困局 妙破密电令

面对蒋介石的这道密电,卢汉反复研读这八个字:"情有可原,罪无可逭"。这份密电看似给了他处置的权力,实则是一道不得不执行的死命令。

在军事会议上,卢汉召集了几位亲信幕僚,将密电内容公布。会议室内的气氛顿时凝重起来,大家都明白这不仅关系到90多条人命,更涉及到云南的前途命运。

就在众人一筹莫展之际,卢汉提出了一个巧妙的破解方案。他提议将这八个字的顺序调换:"罪无可逭,情有可原"。字序的改变,让整个判决的意思发生了微妙的转变。

卢汉立即召见徐远举,向他出示了这份调换顺序后的密令。按照卢汉的解释,这意味着虽然这些人有罪,但情有可原,可以从轻处理。徐远举对这个解释将信将疑。

为了增加可信度,卢汉还特意找来了几位通晓文言的学者。这些学者从文法角度论证了这种解读的合理性,指出古文中经常出现这样的互文见义的写法。

与此同时,代总统李宗仁恰好来到云南视察。李宗仁与蒋介石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他对蒋介石在西南的布局也心存警惕。卢汉抓住这个机会,向李宗仁汇报了这起案件。

李宗仁听完汇报后,表示支持卢汉的处理方案。他当场签发了一份文件,要求按照"宽大处理"的原则来对待这些被捕人员。这份文件给了卢汉更大的回旋余地。

徐远举虽然对此仍有怀疑,但在代总统的命令面前也不便多说什么。他只得按照新的指示,放松了对被捕人员的管控。一些轻微嫌疑的人员开始陆续获得释放。

卢汉趁此机会,开始有计划地安排这些被捕人员脱身。他以"调查取证"为由,将人员分散关押,减少了特务的监控力度。在暗中,他安排自己的亲信为这些人准备逃脱的路线。

这场营救行动持续了将近半个月。卢汉采取的是温水煮青蛙的策略,既不激起特务的警觉,又确保被捕人员能够安全脱身。到九月底,大部分被捕人员已经重获自由。

在这个过程中,卢汉表面上仍然保持着对国民党的忠诚。他继续参加各种会议,处理日常政务,表现得一切如常。这种表面功夫让徐远举无法抓到任何把柄。

后来的历史证明,卢汉这种办法不仅化解了眼前的危机,还为云南的和平解放创造了条件。那些被救下的革命者,后来都成为了联系共产党和卢汉的重要桥梁。

这次事件也让卢汉在共产党那里赢得了信任。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立场,为后来率领滇军起义、和平解放云南铺平了道路。

滇南起义 和平解放路

1949年12月,解放军已经占领了大半个中国,新中国成立两个月有余。卢汉看到形势已经明朗,开始加快与中共方面的联系。通过之前被营救的地下党员的帮助,他成功建立了秘密通讯渠道。

解放军西南局派出了一支秘密谈判小组,化装成商人来到昆明。双方在一个普通的茶馆里进行了第一次接触,商讨云南和平解放的具体事宜。

卢汉提出了三个条件:保留云南地方武装的建制,保护现有军政人员,维护少数民族利益。谈判代表表示,这些要求与共产党的既定政策完全吻合。

在谈判进行的同时,蒋介石派人向卢汉发出最后通牒,要求他率部撤往台湾。面对这个要求,卢汉以云南边境安全为由予以拒绝。这个决定彻底断绝了他与国民党的关系。

1949年12月9日,卢汉正式宣布率领滇军起义。当天上午,他召集各部军官开会,宣布这个决定。会议结束后,昆明城内的国民党党部、军政机关很快被接管。

起义消息传出后,云南各地的国民党武装纷纷响应。从昆明到大理,从曲靖到蒙自,整个云南省在短短几天内就完成了政权更迭。这种和平方式避免了不必要的战争损失。

解放军入滇的准备工作随即展开。铁路、公路沿线的军事设施得到妥善保护,重要的桥梁、隧道都有专人把守。这些措施为解放军的顺利进驻创造了有利条件。

1950年初,解放军进入云南,受到各族人民的热烈欢迎。卢汉亲自到机场迎接解放军首批部队,并向指挥员移交了军政权力。这标志着云南和平解放的完成。

在随后的工作中,卢汉积极配合新政权的各项工作。他协助处理复员安置、民族事务等问题,展现出了一个地方实力派的担当。云南的和平解放成为了全国解放战争中的一个典范。

那些在"九九事件"中被营救的革命者,后来都在云南的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中有的进入政府工作,有的回到教育岗位,为云南的发展贡献力量。

卢汉本人也得到了新政权的重用。他先后担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常委等职务。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岁月里,他继续为云南的发展尽心尽力。

回顾这段历史,卢汉在关键时刻的抉择改变了云南的命运。他用智慧化解了一场血案,用行动赢得了信任,最终为云南的和平解放开辟了一条道路。

这个故事也证明,在历史的转折关头,个人的选择可以影响一个地区的命运。卢汉的决定不仅挽救了90多条生命,更为云南省数百万人民带来了和平。

这段历史被载入史册,成为中国和平解放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篇章。它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政策魄力,也体现了国民党高级将领的政治智慧,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启示。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