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命保温杯”遭央视多次曝光,热水进毒水出,大家要提高警惕

来科点谱 2024-10-29 15:07:17

“多喝热水”,这句国民关心语录,你一定听到耳朵起茧。

不管是感冒发烧还是失恋心情低落,喝一杯热水总能让人感觉舒服一点。

可你是否想过,这普普通通的热水,也可能暗藏杀机?

当我们手捧保温杯,享受着热水带来的温暖舒适时,殊不知,危险或许正悄然逼近。

你以为喝的是健康,但实际上,却可能是一杯慢性毒药。

央视曝光:保温杯的致命隐患

2019年,央视财经频道的一档节目《经济信息联播》让保温杯成了热议的焦点。

北京消费者协会曾抽查了市面上的50个品牌保温杯,结果发现19个样品的重金属含量超标,不合格率达到了40%。

这可不是危言耸听。

要知道,保温杯的“心脏”——内胆,大多由不锈钢制成,而问题就出在这不锈钢上。

有些不法商家为了节省成本、获取高额利润,竟然用工业级不锈钢来制作保温杯,而不是用食品级不锈钢。

要知道,这两种不锈钢,那可是天差地别。

揭秘“夺命保温杯”的真相

很多人可能要问了,不锈钢不都是不锈钢吗?怎么还分三六九等?

没错,不锈钢也“内卷”!

其实,不锈钢并不是一种单一金属,而是一种合金,主要由铁、碳以及其他金属元素构成。

不锈钢的性能会因为成分和比例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异。

国家标准规定,只有304、316和430这三种不锈钢可以用来接触食品,称为“食品级不锈钢”。

它们抗腐蚀性强,稳定性好,即使长时间接触热水也不会轻易析出有害物质。

而那些不符合食品级标准的,比如201、202不锈钢,则被称为“工业级不锈钢”。

为了提高耐腐蚀性,工业级不锈钢中往往添加了大量的锰、镍等重金属元素。

这两种不锈钢看起来差不多,但成本差距挺大的。

一些不法商家为了赚更多钱,用便宜的工业级不锈钢做保温杯,结果导致重金属含量过高,对消费者的健康造成危害。

重金属的危害:一场无声的健康威胁

你以为喝的只是一杯普通的热水,但里面可能已经悄悄混进了重金属。

那些潜伏在“夺命保温杯”里的重金属元素,如同隐形杀手,对人体的伤害日积月累,最终可能导致不可挽回的后果。

就拿锰元素来说吧,人体一旦摄入过量的锰,就会出现食欲不振、免疫力下降等症状,严重时还会影响智力发育,甚至造成神经系统损伤。

而长期接触镍元素,则可能导致皮肤过敏、呼吸道疾病,甚至增加患癌风险。

至于铬元素,过量摄入会导致消化不良、肝肾功能损害,甚至增加患癌风险。

这些重金属就像潜伏在体内的隐患,慢慢积累起来,最终可能导致各种健康问题,严重时会威胁我们的身体健康。

如何挑选安全保温杯:五招教你远离“夺命杯”

面对市场上琳琅满目的保温杯,如何才能挑选到安全放心的产品呢?

以下这五招,教你练就火眼金睛,远离“夺命杯”!

第一招:认准“身份证”

买保温杯时,首先要看产品信息是不是完整,比如产品名字、材质、执行标准和生产厂家这些都要搞清楚。

特别是材质方面,要认准“304”、“316”或“食品接触用”等字样,这些都是食品级不锈钢的标识。

那些只标注“优质不锈钢”、“高级不锈钢”等模糊信息的保温杯,就要谨慎购买了,很可能是在玩文字游戏,用工业级不锈钢来忽悠消费者。

第二招:寻找“钢印”

正规厂家生产的保温杯,内胆底部通常会印有“SUS304”、“SUS316”等钢印,这也是判断不锈钢材质的重要依据。

如果内胆底部光秃秃的,没有任何标识,那就要提高警惕了,很可能是使用了不合格的不锈钢材质。

第三招:拒绝“低价诱惑”

俗话说得好,“一分钱一分货”。

保温杯作为与健康息息相关的产品,价格自然不会太低。

那些价格明显低于市场价的保温杯,很可能是使用了劣质材料,甚至是用回收材料翻新的,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买保温杯时,别图便宜,选价格合适、质量好的。

第四招:闻一闻“气味”

打开保温杯,闻一闻是否有异味。

正规厂家生产的保温杯通常用的都是食品级材料,所以一般不会有异味。

而那些使用劣质材料的保温杯,可能会散发出一股刺鼻的化学气味,甚至在使用一段时间后,还会出现生锈、掉漆等现象,危害健康。

第五招:测试“保温性能”

保温杯最关键的就是它的保温效果。

买保温杯的时候,可以用热水试试看,检查一下能不能长时间保持水温。

一般来说,保温杯保温效果好,就意味着杯盖和杯身密封得紧,倒过来也不会漏水。

保温杯使用的5个禁忌

打开社交平台,搜索“保温杯”,映入眼帘的往往是各种“养生”攻略:红枣枸杞茶、蜂蜜柠檬水......仿佛只要放进保温杯,就能泡出健康。

但是,真相却令人不寒而栗。

牛奶、豆浆,这些高蛋白饮品,在长时间保温的环境下,简直成了细菌的温床,加速腐败变质,轻则拉肚子,重则食物中毒,可不是闹着玩的。

浙江医院的营养师王卫光就明确指出,热牛奶长时间放在保温杯里,会滋生大量微生物,喝下去的后果可想而知。

除了牛奶豆浆,还有不少人喜欢用保温杯来泡中药。

但你不知道的是,煎好的中药里,含有很多酸性物质,而保温杯的内壁,通常含有金属成分,两者相遇,就会发生化学反应,释放出对人体有害的物质。

除了高温变质,保温杯里还隐藏着另一个“杀手”——发酵。

胖大海、红枣,这些被养生党奉为“圣物”的食物,本身就容易发酵。

一旦被放进保温杯,在高温密闭的环境下,就会加速发酵,产生大量气体,使杯子里面的压力不断增大。

当你费力拧开杯盖时,巨大的压力就会像一颗定时炸弹,瞬间爆发,杯盖弹出的冲击力,轻则喷你一脸,重则伤及眼睛,甚至毁容,可不是危言耸听。

还记得几年前,一位网友在网上分享了自己的“悲惨遭遇”,她用保温杯泡了红枣,结果拧开杯盖时,杯盖突然弹飞,正好砸中她的眼睛,导致眼角膜损伤,差点失明。

这样的案例,虽然不多见,但也足以给我们敲响警钟:保温杯,真的不是你想的那么安全。

笔者认为

“夺命保温杯”事件,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也提醒我们:健康无小事,细节决定成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更加关注产品的安全性和健康性,不要被商家的花言巧语所迷惑,要学会用科学的知识武装自己,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相关部门应该加大保温杯市场的监管力度,严查生产和销售不合格保温杯的行为。

消费者组织应该多搞些科普活动,让大家更注重安全和学会保护自己的权益。

新闻媒体应该加大对保温杯安全问题的报道力度,引导消费者理性消费。

只有每个人都提高安全意识,才能构建起一道坚固的健康防线,守护我们和家人的健康。

参考信源

39健康网

光明网

上观新闻

0 阅读:3